ChatGPT不斷升級,快速回答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只要動動手指,就能獲得答案,因而失去對事物原理的深度理解動力。這問題已廣泛在教育現場出現,該怎麼辦?日前舉辦的「2025 IASE 教育影響力國際論壇」,邀集多位台灣教育實踐者與國際講者,以「2030永續教育」為核心,展開一場從在地出發的全球對話。一位前校長提出她的觀察。
2025年10月23至24日,專注於教育影響力、社會創新趨勢與跨國交流的「IASE 教育影響力國際論壇」在桃園會展中心舉辦,以一系列講座關注AI時代的人才挑戰和教育展望,首場講座題目訂為「讓台灣的教育,成為世界的解方」,參與對談的來賓包括JFCCT泰國外國商會聯合會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Martin Venzky─Stalling、THE GREEN BOOK台灣綠色行動與解方指南計畫總召羅偉銘、5%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品牌經理蕭伊舒,以及THE ONE校長學校創辦人李惠銘,4位講者以各自的經驗,探討永續在教育當中的實踐。
如何消除ChatGPT的高牆?學生必須真正去動手
李惠銘是新北市桃子腳國中小前校長,退休後創辦THE ONE校長學校,目標是為校長們提供學習與交流的平台,幫助校長們提升跨領域知能,而能夠因應教育環境的變遷。他在講座上直指,AI的崛起在教育現場築起了三道高牆,包括:倚賴性高牆、批判性思考與創造力高牆、以及學習動機高牆。
李惠銘指出,由於AI快速回答問題的能力,學生只要動動手指,就能獲得答案,因而失去對事物原理的深度理解,思考與學習的動機也就下滑。對此,李惠銘表示,最重要的是拆掉那無形的牆。
「我一直很討厭牆,不管是有形的牆還是無形的牆,所以我到每個學校都是先拆牆。」從他過去擔任校長的經驗裡,李惠銘曾經帶領學生,以花圃大道取代校園圍牆,也曾經在台北市復興高中將學校圍牆進行改造,將圍牆分段、每一段用不同材質,例如木頭、竹子、玻璃等等改造裝飾。
無論是拆牆還是改造圍牆,過程裡都是不斷地討論,除了校長、老師,學生也加入其中,組成團隊,從畫設計圖到執行,以及後期與附近居民鄰里的溝通,學生都積極參與,宛如讓學生組成NPO企業,跳脫傳統的課堂教育,而是在課室之外、每天生活的環境中,動腦想辦法協調眾人、解決問題。
為何要學生做這些?對於未來因應AI時代有用嗎?李惠銘強調:這些『課程』都是AI無法取代的,無法直接給你答案的,所以如何去推倒AI的高牆?答案就是實作。
李惠銘表示。而若學校要去推動實作課程,也必須有社會環境的生態,要有意識的經營、要有更多外部單位,諸如企業的支持,能夠鼓勵學校、協助學校,「我們這個平台就是在做這樣的事情。」

教育是永續最重要的一步
蕭伊舒則表示,5% Design Action透過推動「永續教科書」平台,回應眼前看到的永續議題,並在每年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這天召集產官學界一起推展全年度的永續行動。蕭伊舒指出,「教育是永續最重要的一步」,因此永續教科書平台希望透過永續教育,培養具備行動力、具備韌性的下一代。
蕭伊舒也說明,包括聯合國與歐盟都提出永續教育相關政策,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2030永續發展教育框架》倡議推動永續的學習環境、賦能教育者,培養永續觀念的下一代;歐盟也在2022年推出《永續素養建議案》,支持所有教育階段都應涵蓋環境與永續素養,並鼓勵教師培訓和學校治理納入永續實踐。
為了實踐永續教育,永續教科書平台與企業和學校合作,在學校端透過與校方一起籌組永續藍圖和重新思考在校課程,而在企業端,則是和企業組織找出對永續議題的共同理解,結合企業的永續議題,成為學校可以運用的教案並提供資源,以此驅動永續教育的產學合作,再透過課程打造、共學等等進行成效擴散。蕭伊舒表示,目前已經有超過1500位校長參與永續教科書平台的互動,也有450位以上的老師加入共學,永續教育的社會影響力持續擴大。
Martin Venzky─Stalling則說,永續教育的落實,有賴每個人的熱忱,有了熱忱之後才能夠和年輕一輩、以及身邊的人一起合作,無論是人與人的合作,還是國家與國家的合作,皆是如此,這樣才能確切地解決全球社會的挑戰,讓永續發展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