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供電是生存問題!校園自建儲能,打造備援電力關鍵節點

郭逸
user

郭逸

2025-10-27

瀏覽數 450+

明志科大結合太陽能與智慧電網控制技術,打造兼具教學與實證功能的微電網。蘇義傑攝
明志科大結合太陽能與智慧電網控制技術,打造兼具教學與實證功能的微電網。蘇義傑攝
00:00
00:00

極端氣候頻仍,「電力備援」不再只是口號!去年海葵颱風、今年丹娜絲颱風都讓台灣多處陷入一片漆黑,穩定供電成了台灣能源轉型的關鍵。明志科技大學與虎尾科技大學率先行動,自建儲能系統,打造實驗場域,從校園出發,嘗試用小規模實驗,摸索未來儲能應用的可行模式。

2023年9月,颱風海葵橫掃南台灣,豪雨強風吹垮電桿、毀損電網,一夜之間,26萬戶陷入黑暗;不到兩年後,2025年7月的颱風丹娜絲更重創全島,88萬戶停電,商家停業、交通混亂、醫療院所緊急啟用備援電力。

每一次電力中斷,都再次提醒:「穩定供電,不只是舒適問題,而是生存問題。」

當電力系統面臨極端氣候挑戰,企業與社區開始思考,除了被動等待復電,是否能有更主動的韌性解方?近年興起的「表後儲能」(Behind-the-Meter Storage)正是答案之一。它設置於用戶端,能在尖峰時段削峰、離峰時段儲電,更能在突發停電時,提供即時電力支援。從科技廠區到連鎖商場,越來越多業者將儲能視為營運安全網,也是一項能源轉型的投資。

政府則正積極建立安全規範與補助機制,期望表後儲能能在「穩供、節能、減碳」三重目標間取得平衡。能源署統計,台灣至2025年預計新增超過500 MW的表後儲能容量,未來在需量反應與微電網應用上,也將扮演關鍵角色。

從颱風到停電,再到儲能應用的加速,這是一場能源韌性的進化。而明志科技大學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正是這波校園儲能實驗的兩個代表。

明志科大打造校園電網,「創能、儲能、用能」三位一體

位在新北泰山的明志科大,校門前有一條長長的道路,彷彿拉出一條迎賓紅毯。走進校門前,往左拐一個彎,會碰到一座天橋,下方的儲能櫃、充電設備,結合太陽能與智慧電網控制技術,打造兼具教學與實證功能的微電網,是校方近年來綠色轉型實驗計畫的成果之一。

主導計畫的明志科技大學電機系助理教授羅慶權說,當初設置實驗場域,正是看見台灣電力市場的結構轉折。

羅慶權指出,原先靠競價賺取收益的表前儲能因為市場飽和,失去投資與建置誘因,反觀表後儲能,雖然回收期長、效益不若商業電廠明確,卻能實際提升用電韌性,並兼顧教學、科研與防災應用。

明志科技大學電機系助理教授羅慶權。蘇義傑攝

明志科技大學電機系助理教授羅慶權。蘇義傑攝

明志科大的微電網示範場域結合太陽光電、儲能櫃、能源管理系統及電動車充電樁,模擬出一個可獨立運轉的小型電網。校園最高用電量達2300kW,若在主變電連線處加裝儲能櫃,6個40呎貨櫃大小的電池模組以及電力轉換設備(PCS)即可供應全校一天電力,讓校園在緊急斷電時仍能「瞬間復電」。

這套系統同時也作為虛擬電廠(VPP)的基礎單元。羅慶權說明,只要學校周邊更多場域都設置類似的儲能設備,就能併成一個具調度能力的虛擬電廠,「這就是藏電於民的概念!」當學校、企業甚至家庭的儲能系統都能互聯,台灣的電網就能從集中式轉為分散式,猶如靈活的「螞蟻雄兵」。

訂《遠見》一年,贈知性選書三選二《五十歲後我出去一下》、《工作媽媽學會的事》、《在歲月裡淘金,一閃一閃亮晶晶》

除了在天橋的示範場域,明志科大也花費30萬元,在電機工程館建置小型微電網系統,透過儲能尖峰時段放電、離峰時段充電,搭配太陽光電自發自用及電動車充電取代加油油資,成本五年就能回收。

羅慶權指出,儘管投資金額不小,但隨著技術成熟、電池成本下降,回收期將愈來愈短,「最終目的是要驗證微電網可行,儲能有價值。」

防災實戰!虎尾科大以孤島電網驗證能源自主

相較於明志科大的校園實驗,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的做法,更貼近防災實戰。

位於雲林的虎科大,近年在即將落成的高鐵校區打造一座由三個回收貨櫃組成的「綠能實驗場」,分別為居家模擬空間、教學實驗空間與電池儲能中心,整合太陽能、風能與生質能三種再生能源,並搭配儲能系統;校方說明,居家模擬區參考2024年全台家庭平均月用電約346度,設計為一家四口的用電場域;教學空間則模擬15人教室、每週五天上課兩小時的情境。

平時,實驗場域以太陽能供電,夜間或陰天由儲能補足電力;當颱風來襲、市電中斷時,系統則自動切換至「孤島模式」,靠儲能與生質能維持運作。

虎尾科大儲能設備。黃菁慧攝

虎尾科大儲能設備。黃菁慧攝

2021年起,校方以教育部能源計畫經費建置該場域,並參與台電的「孤島電網示範計畫」。虎科大校長張信良說:「丹娜絲颱風造成大範圍停電,我們的校區還亮著燈。」他強調,這個實驗場在豪雨中成功啟動孤島模式,由儲能電池供電、氣化爐轉換農業廢棄物為燃料,確保教學與研究不中斷。

此外,這套系統讓學生得以觀察能源流向、進行電池實驗,也提供材料系進行電池安全與性能驗證的平台。張信良指出,微電網的真正價值在於「把受災影響降到最低」,尤其對南部農業與工業區而言,孤島模式不僅可維持關鍵產線運作,還能成為地方防災節點。

虎尾科大校長張信良。黃菁慧攝

虎尾科大校長張信良。黃菁慧攝

未來,虎科大計畫擴大規模、引入氫能與更多太陽光電,形成更完整的能源管理系統。張信良也呼籲政府「慎重思考區域能源韌性」,在各縣市建置類似的微電網據點,減少對大電網與燃煤燃氣的依賴。「我們的經驗證明,小規模也能有大韌性。」

台灣的能源創新正悄悄從「大電網」轉向「小系統」。明志科大以智慧微電網培養技術與思維,虎尾科大則用孤島電網驗證能源自主的可行性。兩個場域的實踐,共同指向同一個趨勢──防災、節能、備援的融合應用,正在讓儲能從概念走進生活。

當下一次停電再來,也許某間教室、某個社區仍會亮著燈,那就是台灣能源轉型邁向成功的關鍵。

你可能也喜歡

勇往職前 躍競搶手人才起手式
數位專題

勇往職前 躍競搶手人才起手式

當AI以超乎想像的速度趕上人類的腳步,掀起一波職涯新革命,我們必須思考:大學學什麼對未來工作才加分?作為多數學子邁向職場前的最後一哩路,高等教育有責任培養學子的競爭力,一起剖析未來人才關鍵實力。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