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11 月
2019年是台灣地方創生元年。或許很多人對這個新崛起的地方發展顯學不感興趣,覺得距離好遠;但對遠離都會區的鄉鎮而言,它的出現揭櫫了政府開始用商業投資的角度來振興地方
針對民眾對於「地方創生」最常的疑問,一一釋答:
地方創生是國家重點政策,但對地方而言, 卻是不知資源在哪、不知如何著手, 需要更多的政策資源對接、跨部會資源應用,才能因地制宜。地方創生,是「為地方
2019年,地方創生元年,也是台灣首度面臨人口自然增加負成長的一年。 人口凋零是第一片骨牌,其後是勞動力銳減、人口結構惡化、城鄉發展失衡等等可以壓垮國家的困境。「地
日本的地方創生是從何開始的呢?早在平成大合併(1999年至2010年)之前,不少鄉村的地方政府,在面對未來人口外流危機時已經有所行動,但大多數為地方政府主導,中央政府並未插手。直至2013年,前總務大臣增田寬也氏所發表的增田報告中提到「地方消滅論」後,「人口減少」與「人口過度集中」問題引起廣大迴響,
距離東京都市區僅一小時車程的茨城縣笠間市,栗子種植面積全國第一。但也正因為距離都會區近,人口被吸附往大都市外移的情況更為嚴重,青年們一旦出外求學或就業,往往就留在東京定居,以致笠間市的人口問題更形嚴峻。商店街變空屋 待喚醒住
抹茶熱潮席捲全球,京都宇治這個地名對大眾來說並不陌生。然而,具和束町公所表示,大眾所熟知的宇治抹茶,其產地並非在「宇治」,約有五成以上來自京都府南部的和束町。和束町的人口數為3,932人,但這座小山村65歲以上的人口高達45%,人口規模正以每年平均100人的速度在萎縮中,被列為2040年可能消滅的限
收復流域的雄心壯志來自於一件黃柏鈞認為看起來有點好笑的案子。原職野鳥學會秘書長的黃柏鈞,與其他兩個非營利組織共同承接了一個勞動部的案子。然而這個案子執行的不太順利,一開始就因為與公部門的往返繁瑣,讓兩家非營利組織先後退出,獨留野鳥學會接手。再者,該計畫欲讓「茶農」們擔任「生態導覽員」;但在專業領域完
三星鄉人口老化指數為全宜蘭縣之冠,年齡超過65歲以上者占20%,面臨「保2大作戰」(即維持總人口達兩萬人以上),鄉長李志鏞憂心未來三星鄉的發展,會出現後繼無力的危機。人口危機 燃起創生火苗李志鏞自2018年
對原住民來說,尋根很重要,找到根就找到方向。「傳統就是我們的根,土地是我們的生命,文化是後代子孫生計的保證。」和平部落總幹事,人稱「標哥」的郭文標語重心長的說。人口失衡 激起尋根意識 9年前,五峰鄉
台中市和平區為山地原住民區,921大地震後,由於大安溪沿線地基滑動、房舍倒塌毀損,當地部落居民面臨遷村或重建的兩難抉擇。二十多年前,原在台北工作的林建治,決定回到家鄉,與族人重建家鄉之路。林建治最初隨著「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深入台中大安溪部落救災,他觀察到災難重新凝聚了人心與力量,大家不分彼此的一起
位在花蓮縣中段的光復鄉,有著馬太鞍與太巴塱,這兩大既古老且人數最多的阿美族部落。迄今阿美族族群仍占光復鄉人口的53.25%,在地處處可見原民風情。製糖與森林資源豐富的阿美族部落日治時期,光復鄉被日人選為重要的製糖基地。1
車行過鶴岡,開始上坡路段,一直到半山腰,可以俯視整座秀姑巒溪。這裡是奇美部落,秀姑巒溪泛舟的中繼站。但因為遠離城區,奇美部落至今仍保有傳統文化與年齡階級的制度,此外,這裡也是阿美族的發源地。這樣一個半封閉的原民部落,要吸收外界不同資訊相對困難的多。1986年前,奇美部落主要以秀姑巒溪與外界聯繫,連外
花蓮縣富里鄉羅山村曾因身為全台第一個有機示範村而風光一時,但在榮景過後,如何帶動地方重新發展,便成為一大挑戰。近年來,羅山村與富里鄉農會合作,引進「里山倡議」做為再啟動的契機,期待讓羅山能永續發展。走進花蓮縣富里鄉羅山村內的「大自然體驗農家」,來自高雄的陳先生一家人,正專心了解製作泥火山豆腐的過程。
2009年八八風災過後,部落族人回家的路破碎了,當時想回到部落查看家園現況,得先簽過協議書:食衣住行一切暫時無從保證,得依靠山頭與本能。徒步涉險回到他們擁有十字架與百合花的部落後,「留下來」,是更艱難的挑戰。原本就在這 家一直在
屏東縣枋寮鄉的新龍社區沒有知名觀光景點,也沒有特別的歷史事件或知名人物,即便此地曾經孕育全球第一尾龍膽石斑的人工魚苗,但大部分台灣民眾對它的印象並不深刻。養殖龍膽石斑曾經讓新龍社區一度獲得不錯的發展機會。然而高利潤有著高風險,許多不擅養殖的當地養殖戶,在過去數十年間陸續認賠賣地。新龍社區發展協會理事
地方創生讓很多地區對於未來發展開始有了不同想像,但也有些民眾覺得地方創生不過只是舊瓶新裝。但隨著地方創生推動的時間拉長,以及在國發會主導下,展現靈活多變的彈性,讓各
地方創生議題正在全台各地如火如荼發酵,很多面臨人口嚴重流失的地區都非常期待地方創生能成為一位讓地方發展起死回生的神醫。但即便華陀再世,也需要瞭解病人詳細的病徵,方能
地方創生一詞,在台灣掀起波瀾。許多人對於地方創生充滿期待,許多人感到陌生,更有許多人一知半解,極容易將它與過往中央政府所提出的社區總體營造、農村再生等計畫搞混,認為不過是換湯不換藥的另一項政策。然而,台灣版的地方創生,與過往的各項計畫,在申請方式與預算發放上,均截然不同。一來,地方創生的資金申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