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用文化和傳統   讓部落活力運轉

新竹五峰和平部落

林珮瑤
user

林珮瑤

2019-11-08

瀏覽數 66,850+

用文化和傳統   讓部落活力運轉
 

本文出自地方創生的實踐

對原住民來說,尋根很重要,找到根就找到方向。「傳統就是我們的根,土地是我們的生命,文化是後代子孫生計的保證。」和平部落總幹事,人稱「標哥」的郭文標語重心長的說。

人口失衡  激起尋根意識 

9年前,五峰鄉和大多數的偏鄉一樣,面臨著青壯人口外流及城鄉失衡的嚴重問題。身為泰雅女婿的郭文標,回到家鄉,才發現和平部落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態。責無旁貸的使命感讓他決定振興部落。

「1996年,政府鼓勵造林,請了很多工人來砍草,但到了2003年造林結束,這些人都沒了工作。當時我們就思考是否要轉型為休閒產業,所以成立了麥巴來文化協會,開始做社區營造,同時也成立了和平部落休閒農業區,整合和平部落的發展。」郭文標說。

一開始郭文標想用自己的方法來振興部落產業,然而成效卻不彰。

郭文標坦言,有心想做事,卻一股勁埋著頭往前衝是不行的,「一開始以為錢進來了,經濟就會起來,後來才知道,想要振興原住民產業,就要用原住民的方法。」在經歷了一段撞牆期之後,新竹縣文化局舉辦的「烤火論壇」帶來了新希望。

烤火論壇  讓地方創生投石問路

Malah(泰雅語,烤火之意)是泰雅族部落在秋冬寒冷時節,家家戶戶平常的生活習俗與傳統。過去泰雅族人常圍坐在火堆邊上,解決部落族人之間的糾紛、討論部落重大事務、傳承經驗和知識,同時分享所獵取的山野產物。

火對泰雅族來說,是生命力、光明的象徵。新竹縣政府把泰雅族的烤火文化變成論壇,為的是希望藉由論壇的形式來討論解決原住民部落的問題,並為部落的文化傳承、產業發展找到出路。

郭文標說:「烤火論壇舉辦了好幾屆,但都沒什麼本地人去參加,那一年社造中心告訴我們,這屆烤火論壇的主題是地方創生,每個部落可以派一個代表,提出自己的部落想做的事情。」當時休閒旅遊的觀念正好崛起,於是郭文標結合觀光的概念與政府的輔導,打造出和平部落的地方創生模式,「後來我們才了解,地方創生目的是為了振興地方產業,協助地方找出自己的DNA。」

獵人學校  傳承前人的生活智慧

2010年,郭文標創立「竹林養生村合作社」和「五峰獵人學校」,以泰雅族的傳統農業及傳統文化,結合生態觀光,發展部落體驗旅遊。郭文標不諱言的說,部落的孩子到外地求學、打拼,最終也要回家,「發展部落旅遊產業,除了傳承文化,也希望能為泰雅的孩子留一條後路,」讓他們回家以後能有所依靠。

獵人學校是地方創生很重要的一部分,當初郭文標聽到部落耆老對文化傳承的擔憂,而決定在地方創生中加入獵人學校,聘請了部落獵人張傳枝,擔任獵人學校的校長。

張傳枝小時候常跟著爸爸去打獵,除了使用獵槍,也會放陷阱捕捉獵物,張傳枝補充:「長大後我到外地當兵、工作,回來部落後爸爸老了,就由耆老帶著我重拾這些部落生活本領。」郭文標認為獵人學校是泰雅族的文化復育基地,他與張傳枝都希望能將過去這些在大自然中生活的方式,可以原汁原味的保留下來。

一談到狩獵文化,張傳枝的眼睛馬上亮了起來,滔滔不絕分享狩獵禁忌,像是自己的傳統領域要由自己去狩獵,不能越區狩獵,否則會觸犯天條受到懲罰;春天大自然在復育生產,不能狩獵等等。

張傳枝強調:「過去祖先沒有槍、沒有弓箭,都是自己製作陷阱來狩獵,所以即使現在我們可以使用獵槍,也不能讓祖先以前的生活方式出現斷層。而且樂於分享是我們原住民的天性,所以有獵物我們都會先拿到部落,召集族人一起分享。」

部落耆老王來進補充,「狩獵一定要帶菸斗、菸葉、番刀和鹽巴,」出發前先點燃菸斗,一路上以燃燒菸葉來延續火源,等打到獵物時就可以馬上起火烤肉,再用番刀將動物分解後帶回部落。王來進描述:「大自然是糧倉,也是保存食物最好的中繼站,如果獵物太大,無法當天帶回部落,就會在地上挖一個洞,把獵物抹上鹽巴埋進去,或把食物放在水裡降溫,等過幾天之後再來取回,這就是我們的地窖保存法。」對原住民來說,狩獵不只要會技巧,也要會動腦解決問題。

踩線團抓出痛點  逐步改善成為遊客最愛

和平部落的套裝體驗行程分為半日、一日和兩日,不管參加哪個方案,來到這裡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穿上泰雅族的傳統披肩跳迎賓舞,體驗震耳欲聾的竹炮禮讚。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接著導覽員會在遊客臉上畫上傳統的紋面,再帶領大家進行入山祈福儀式,除了讓遊客體驗射箭、了解陷阱如何製作,也實際走一趟泰雅獵人的狩獵路徑。

「旅遊活動最怕不好玩,但這裡的旅遊行程,半日、一日、兩日我們都參加過了,團員們反應很熱烈,他們安排的內容算是老少咸宜。」多次帶團來參加部落旅遊體驗的旅行社劉經理笑著說。

竹林養生村從2010年開始推廣部落旅遊體驗,但前面3年遊客稀疏、沒有經濟效益,郭文標坦言當時的行程內容規劃不夠專業,餐點也不夠有特色,因此乏人問津。

2014年,新竹縣農會輔導推動部落旅遊行程,邀請旅行社業者、新聞媒體及政府機關,組隊30人到竹林養生村踩線場勘,「一開始,我們因為硬體設施跟人員培訓不足,沒有市場競爭性,一直被打槍,第一次被抓出45個缺失,第二次32個,到第三次都還有18個,我們非常沮喪,想過要放棄。」郭文標回憶。

在歷經3次踩線、改善缺失後,逐步建立旅遊服務管理制度,104年1月開始陸續接單,經過4年多、每年上百餘團的服務挑戰,終於有了現在穩定的客源,「我很感謝當初那些踩線團,讓我們有機會改善不足的地方。」郭文標說。

遊客湧入  讓部落更落實友善耕種

遊客進來之後,部落荒廢的土地面臨復耕的問題,雖然整個部落人力不足,無法大量生產,但採集野菜是原民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養生村合作社就鼓勵部落居民友善農耕,以不噴灑農藥的方式來耕作,收成後的農作物除了賣給批發商、也賣給養生村餐廳做成原住民風味餐讓遊客品嘗。

養生村也提供場地讓小農們自己擺攤販售,或在旅遊行程中安排遊客到耕地體驗採集。郭文標補充:「原住民可能很會耕種,但不會行銷,我們成立養生村合作社這個平台,就是要協助原住民把農作物或農產加工品賣出去,這樣他們就不用擔心銷售的問題。」

和平部落的居民以友善耕種生產出來的農作物也很多樣化,小米、馬告、樹豆、各式野菜、台灣金線蓮及段木香菇。

其中,段木香菇算是高經濟作物,產值也高。「段木香菇營養價值非常高,五峰鄉有60、70戶在種,和平部落就佔了10幾戶,濕香菇一斤200多塊,乾香菇依照大、小朵,可以賣一斤1400到1800元,價格算是非常高。」郭文標說,段木香菇是原住民很傳統的農業,不僅是循環經濟,也是永續。以前種香菇可以養活一家子,後來因為太空包興盛,段木香菇一度沒落,前幾年才又再度活躍起來。

除了友善農耕,狩獵文化也是地方創生重要的一環。獵人學校的教官原本就是獵人,他們從小在部落長大,本身就具備在大自然生活的技能,獵人學校提供工作機會,讓他將自己原本就會的技巧,運用在帶領遊客方面,「即使有不足的部分,還有耆老可以下來教,」張傳枝補充,年輕人一邊學一邊推廣,藉此將泰雅族的狩獵文化傳承下去,也把深埋在血液裡的民族記憶再次翻新。

預計成立育成中心  讓青年返鄉

行政院將2019年定為「地方創生元年」,國發會優先推動地方創生的134個鄉鎮中,原鄉就占了三分之一。竹林養生村目前是和平部落休閒農業區的門面,不僅是旅遊服務中心,也是在地農產品運銷中心。

2018年約有6,800人次旅客造訪,成功增加10個就業機會,相較於同樣在發展旅遊觀光的尖石鄉,五峰鄉起步雖然較晚,但有自己的節奏。

「我相信老祖宗已經把最好的留給我們,而我們要做的,就是以原有的資源去創造更好的價值。」負責旅遊團接洽及遊程接待的蔣俊靈堅定的說。

今年30歲的蔣俊靈,是郭文標的獨子,返鄉之前在桃園機場的免稅店工作,月薪上看5、6萬,問他為什麼願意回到部落來工作,「有一次去新竹縣部落大學學做弓箭,發現班上只有我一個年輕人,當下就反思,如果連我都走了,部落怎麼辦?」

蔣俊靈回到部落後時發現很多問題,像是資訊落後、不擅行銷,傳統技藝也面臨失傳危機,從小看著父親為部落付出,在蔣俊靈心中埋下使命感,認為自己有義務要為部落盡一份心力。

郭文標表示,未來和平部落有兩個很重要的目標,一是成立青年育成中心,透過這個平台協助部落青年學習狩獵、編織、採集文化或環境導覽解說,另外也會建立雅麥石生部落品牌,串聯狩獵、農耕、編織等傳統文化,除了創造更多工作機會,帶動青年返鄉,這份成功的經驗也可以複製到其他部落,擴大地方創生的價值與意義。

貫穿整個部落的上坪溪,溪畔岩壁上一張隱約看得見的側臉,相傳是泰雅族祖靈,每當風一吹,溪畔的祈福竹筒隨風搖動發出聲響,彷彿是祖靈溫柔的話語在山間迴盪。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