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流域收復的地方創生

新北市坪林區

林茜
user

林茜

2019-11-08

瀏覽數 66,100+

臺灣藍鵲茶的流域收復計畫,前期先設定坪林漁光、大粗坑、上德三個村落。
臺灣藍鵲茶的流域收復計畫,前期先設定坪林漁光、大粗坑、上德三個村落。

本文出自地方創生的實踐

收復流域的雄心壯志來自於一件黃柏鈞認為看起來有點好笑的案子。原職野鳥學會秘書長的黃柏鈞,與其他兩個非營利組織共同承接了一個勞動部的案子。

然而這個案子執行的不太順利,一開始就因為與公部門的往返繁瑣,讓兩家非營利組織先後退出,獨留野鳥學會接手。再者,該計畫欲讓「茶農」們擔任「生態導覽員」;但在專業領域完全不同的狀況下,執行上有很大困難。

黃柏鈞靈機一動,決定回歸茶農們最熟悉、最專業,也最喜歡的工作─種茶。於是,引台灣藍鵲守護棲地的概念,黃柏鈞取其名,開始進行坪林茶葉的流域收復。

雄心壯志 要收復北勢溪流域

坪林位於北勢溪上游,為大台北地區用水─翡翠水庫的水源保護區。上游所使用的農藥,有可能因此而浸入土壤或流入溪流中。因此,對黃柏鈞來說,要讓這條流域無污染,有著強烈的使命感。

臺灣藍鵲茶的流域收復,鎖定漁光、大粗坑、上德三個村落為主。

然而,一開始的流域收復非常不順遂。

一來,推動環境友善的概念,雖不難,但對於必須高度仰賴農業解決病蟲害問題的茶葉來說,在實際執行上有其難度。

由於茶葉的病蟲害問題多,過往慣行耕種,多仰賴農藥來解決費力又費時的茶園管理,要茶農們一改有機耕作,首先面臨的就是:除不完的雜草和病蟲害問題。舉實際的數據,坪林地區約487公頃的茶園中,實際有機耕作的茶葉「2014當年只有3.46%」黃柏鈞說。

二來,臺灣藍鵲茶打破了傳統茶葉的由盤商品茶後喊價的訂價模式,採「社區參與式定價」。

參與式定價  是農家也是董事

參與式定價簡單來說,就是在茶葉尚未採收之前,讓茶農們開會討論、共同制訂這批茶葉收成後的售價。

這不僅顛覆了過往茶葉在製成成品後,才讓盤商品茶,以口感進行喊價、訂價的方式,也讓坪林在地的茶農、茶商們有微詞,認為臺灣藍鵲茶的定價過高。

但事實上,臺灣藍鵲茶訂價會議的背後,是茶農彼此間的相互支持,具有其意義。

從三到十五  更擴展體驗式經濟

臺灣藍鵲茶從最早的3位茶農,到現在(截至2019年8月底)15位茶農共4.1公頃的茶園,也逐漸發展出小旅行商業模式的體驗式經濟。

以茶農的茶園為中心,設定半天或一日或多日的行程,從坪林步道導覽,到實際進入茶園採茶,回到農家古法炒茶、捻茶等,半日或一天的行程收費,約落在1200到1500元不等。

農家透過小旅行,可以獲得帶導覽及講解的費用,等同講師費,每場約2000元。而參加小旅行的民眾們,中午用餐時間會留在農家,品嚐農家們烹煮的農家菜,這又是另一筆茶農們的收益。

結合在地資源,增加茶農收入,以2018年為例,臺灣藍鵲茶一整年舉辦了48場小旅行活動。

企業契作占三分之一   茶農企業雙贏

臺灣藍鵲茶在銷售策略上,其實並沒有刻意強調有機耕作,而是強調生態概念。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換個方式來說,台灣藍鵲茶是將環境友善的理念,透過商品傳遞,進而帶入商業模式;所以準確地來說,臺灣藍鵲茶賣的是「生態」。於是,臺灣藍鵲茶有很大一塊的收益,來自於「企業契作」,目前約占全年度營業額的三分之一。

以家樂福文教基金會為首,2016年認養茶農傅連傅的茶園,開啟了臺灣藍鵲茶與企業契作的收益模式。

以台灣愛普生科技ESPON為例,2017年與臺灣藍鵲茶合作,認養契作茶田,2018年再加入「生態工作假期」,讓員工們可以在假日的時候,體驗採茶、捻茶等茶農的工作日常,同時進行環境教育訓練。

企業契作的方式,用公平貿易保障了茶農的生計,讓茶農們能夠專心且安心的種茶,不需要擔憂後續銷售的問題。而對企業來說,除了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踐、員工關係的促進,契作後的茶葉成品,也為該企業所有,茶農與企業雙方互惠。

ESPON品牌溝通部協理周淑菁表示,臺灣藍鵲茶的流域收復理念與ESPON的環保理念相合,與其合作,除了是企業社會責任中的一環,其實「員工的反應很熱烈。」契作的茶園小旅行活動,無形推進了員工的向心力,更將環保議題的DNA加注在這些參與的員工或孩子身上,「覺得很棒!」。

為了友善耕作堅持  需要付出更多心力 

臺灣藍鵲茶的品種多樣,並不侷限「清心烏龍」一款。

清心烏龍為坪林地區比賽的限定品種,所以坪林地區多種植該種茶類為主。臺灣藍鵲茶茶農林道賢種植的「白毛猴」,是一款古老的茶葉品種,在坪林也為罕見。但特色是,這一款品種的茶,可以抗病蟲害;比起清心烏龍,在耕作管理上不需要使用過多農業。

然而,為了要維持數百年下來承襲的口感,茶葉使用無性生殖,「但如此一來,就很難對付新的病蟲害物種,」在林家三代石頭厝前,林道賢點出矛盾。所以他花了很多時間進行調整、變通,找出最合適的耕種方式。

在堅持不使用農藥的狀況下,林道賢認為友善耕作就是要相對投入更多心思,並且要找到適合的方式,和適合的品種。

而除了白毛猴,「譬如茶改場的金萱(台茶12號),也可以達到友善種植(意指在安全劑量下就可以生長的很好)。」黃柏鈞補充。

臺灣藍鵲茶營運長林宜平補充,每一款藍鵲茶都會標註生產者的姓名,「這是標配(標準配備),」臺灣藍鵲茶想讓消費者們認知「每一片茶園、每一位茶農所製作出來的茶葉風味不一樣,這就是職人工藝。」而這也是臺灣藍鵲茶產品的特色之一。

理念變成品牌   成為推進的力量

因為蹲點,後來投入坪林茶葉友善耕作、進行流域收復,又以社會企業型態運作的臺灣藍鵲茶,已能自立,而且持續吸引更多坪林茶農的加入。

而在人口回流上,茶農的子女們,也因為看到父執輩在這些耕作上、觀念上的轉變,也陸續回鄉。以茶農謝金土為例,女兒謝佳妤大學畢業後就返回坪林,協助父親茶園管理的工作。現在累積了些能力和經驗,謝金土和謝佳妤已經以自家茶園為主題,帶起小旅行,開啟茶園經濟的第二春。

「藍鵲茶其實是一種品牌創造的過程,」林宜平回顧,「一開始從理念與價值出發,沒有背景、沒有通路、沒有行銷團隊;我們就是一口一口茶這樣賣。」但是到後來臺灣藍鵲茶用理念去說服企業、消費者,讓品牌成為推動的力量。

「當理念變成品牌,這件事情就會做的很好。」林宜平充滿信心。

藍鵲茶的下一步,將用科技來帶入更多動力。譬如下半年開始,就將進一步輔導9個茶園使用氣象預報系統,用有系統性的方式,整理出品茶師與消費者的品茶結果,再依據每個茶莊所產茶品及其受氣候環境的影響製作藍鵲茶「風味輪」,方便消費者選購。並且也將結合區塊鏈技術,發展雲端履歷,建立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竄改之產品溯源機制,串接第三方驗證機構,建立產地PGS(參與者共保系統)機制,提升生產安全性。希望可以建立以AI辨識及雲端運算技術建立茶園生態資料庫。

臺灣藍鵲茶的流域收復,牽動著坪林的地方創生。流域收復中的坪林茶,值得期待。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