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建立地方光榮感,把人黏在故鄉

專訪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 

李昀諭
user

李昀諭

林茜
user

林茜

2019-11-08

瀏覽數 63,350+

攝影/謝慕郁
攝影/謝慕郁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地方創生的實踐

2019年,地方創生元年,也是台灣首度面臨人口自然增加負成長的一年。 人口凋零是第一片骨牌,其後是勞動力銳減、人口結構惡化、城鄉發展失衡等等可以壓垮國家的困境。「地方創生」做為一種解方,從政府部會到民間都投入心力。 

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以下簡稱中衛中心)董事長謝明達認為人口負成長是國安級等級的危機,於是在今年發行了國內第一本關注地方創生議題的獨立刊物──《地方創生way》,告訴閱眾「你的故鄉快要不見了」,並開辦了「臺灣地方創生學校」提供地方創生專業知識,包含「小鎮關係人口經營規畫工作坊」、「關係人口 經營」等課程。

擁有豐富地方商圈、地方產業輔導經驗的中衛中心,認為地方創生要經營的不只是產業,更是人口。

政策一時 光榮感與生活感一世 

「成功的地方創生,是人口移入。創造地方的生存機會是一件事,但能讓人黏在土地上的關鍵,還是地方的生活感與光榮感。」中衛中心副總詹偉正不諱言:「台灣年輕人覺得自己家鄉很棒的感覺,已經很久都沒有了。」

多年深耕地方,詹偉正觀察普遍看到的是失落的地方光榮感,一個地方沒落,長輩常要小孩離開,「青年返鄉」總帶有犧牲的意味,得因為「放不下」的使命感,「放下」原本擁有的生活。許多政策支持青年返鄉,透過青年的眼睛看見地方的不同優勢,創造新的商品或事業,但若不是由內而外生成對地方的關心,自發性留在地方打拼,政策一過,可能人就離開了。

鄉鎮公所是樞紐

在詹偉正眼中,倡議地方的光榮感與生活感,鄉鎮公所是其中最關鍵、也最需要被協助的角色。地方為何值得人來、值得留下來,中央不會比地方了解細節。

詹偉正認為:「地方創生,還是得由地方的人來做,地方要有長期執行的能力。鄉鎮公所就是一個hub(樞紐),可以接觸到中央政策資訊,也可以完整即時把地方資訊傳遞出去。」

而在地方創生政策裡,鄉鎮公所又被期待成為地方創生企劃的提案者,被賦予更多任務。「工作量增加,但編制沒增加,能力沒增加,工具沒增加,誰來幫助鄉鎮公所,找出地方吸引力,讓人留下來?」詹衛正舉例。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長期與地方有深刻連結的中衛中心,觀察到鄉鎮首長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不懂得如何寫企劃書,「可能對地方有很多藍圖,但不熟悉如何連結到地方創生。」詹偉正認為。

但比起輔導地方撰寫提案,中衛中心認為鄉鎮公所更需要的是被輔導如何形成地方上的合作網絡。「寫企劃案就是一個整合的過程,鄉鎮首長的角色宛如企業CEO,盤點、運用資源,對內倡議地方自尊感,對外則倡議生活感,以品牌的角度看待地方。」詹偉正補充。

卑南50+ 知道人口從哪來 到哪去

卑南50+,就是中衛中心協助提案的一個範例,成功以整合力連結關係人口,為青年返鄉奠基。

山海之間的卑南,有自然生態,有農牧漁業,有知名的知本溫泉。觀光產業隨著地景優勢發展,蓋起不少飯店、旅宿,但幾年前受到風災影響,客群之一的中國旅客也減少,高空房率讓業者一度面臨經營的困境。

但卑南鄉公所發現,許多來自高雄、屏東,年齡在50歲以上的退休族群,每週都到知本溫泉報到。於是鄉公所團隊們開始思考:有沒有什麼方式,讓其從「觀光客」的身分更往「正式居民」靠攏,讓他們與地方「發生關係」,產生熱情?

「那就先拉長外地客們停留在知本的時間吧,」卑南鄉長許文獻說,於是決定讓飯店客房成了這群50+的居所。接著,鄉公所再成立「諮詢媒合中心」,了解「50+」族群的專長與興趣,並一一建檔,再媒合到能發揮所長的適合場域。卑南鄉長許文獻描述願景:「讓這群退而不休的人,在新故鄉成為嚮往的新角色。」

沒有局外人  由內而外的地方自尊感

想方設法把人「黏」在土地上,是地方政府、鄉鎮公所各出奇招的事;建立地方光榮感,則是大家的事,而且是更需要長期深耕的事。教育部對本土教育的著墨;文化部讓藝術成為人口黏力的政策──如藝術家駐村;內政部對於強化鄉鎮公所機能的推動,每個位置、每個角色,都有能為地方創生做的事。

謝明達語重心長:「我們沒時間慢慢了解地方創生,已經是與時間賽跑的狀態了。」從政府局處、地方單位、民間企業到居民,地方創生這條路,沒有人是局外人。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