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以里山與林下經濟 打造品牌

屏東大武部落

李昀諭
user

李昀諭

2019-11-08

瀏覽數 66,650+

攝影/高志宏
攝影/高志宏

本文出自地方創生的實踐

2009年八八風災過後,部落族人回家的路破碎了,當時想回到部落查看家園現況,得先簽過協議書:食衣住行一切暫時無從保證,得依靠山頭與本能。徒步涉險回到他們擁有十字架與百合花的部落後,「留下來」,是更艱難的挑戰。

原本就在這 家一直在

彼時擔任村長的彭玉花明白光靠部落的力量薄弱,因此主動找上時常在阿禮部落進出的屏東科技大學陳美惠老師,花了數年,用「原本就在這裡的」事物,發展出能與文化、環境永續共生的循環經濟模式,讓想來、想留下的人,有機會好好生活在Labuwan─這個魯凱族最古老部落之一。

而魯凱語裡,Labuwan 的意思是「原本就在這裡」、「原本就有的」。這條回家的路,是圓形的,正帶著現代的知識,走回祖先的智慧。

一條學術界與在地一起走的路

2019年,彭玉花的丈夫顏明德種下只有手指長的肖楠,現在已長成高大成排的林木,兩兩一組,形成美麗的林蔭步道。

林木上,顏明德嘗試種植愛玉、咖啡豆,林木中間圍繞著一區田地,種植以往祖先會採集下山換取鹽米醬油的「山當歸」,可以泡茶,也可以煮成讓參加大武部落生態旅遊的遊客念念不忘的山當歸雞湯。雞肉用的是每每開放預訂就被搶購一空的「大武森雞」;雞場就在林木旁,雞隻養得毛髮亮潤、精神抖擻,顏明德順手拉下構樹的枝葉擲於地,雞隻蜂擁而至啄食,「這是牠們的飯後零食啦,甲酸漿、桑葚牠們也愛吃。」

從雞場往內走是菇寮,太空包內的袖珍菇、雪菇,同樣是雞湯裡的好滋味。

林木另一端是數間石板屋,顏明德的父親蓋了其中一間,顏明德再與兒子一起興蓋其他間,做為旅宿使用。3、4月紅藜、小米收成之際,田裡繽紛的黃橙與紅艷,翠綠林道裡的徐徐山風,夜間營火的燦爛生動,餐食裡的溫潤小米、鮮美蕈菇、香氣四溢的雞湯,吸引許多遊客。如此與土地共生就能維生的產業模式,已然成形。

當初被找來大武部落,陳美惠首重目標就是如何讓人在這個地方就業,並有機會留下來,而她與團隊們做的事,就是現在廣被探討的「地方創生」一詞。

以里山為核心 創生也創經濟

陳美惠以「里山根經濟」為核心,認為大武部落擁有不能放棄的里山資本,適合想以文化資本、環境資本為基礎的產業發展。

創生之前,先「創環境」,再根據地景與人文的特色創商品、創產業,也創生活,環境是前三者的根基,也是產品與產業獨特性的關鍵。

於是,從部落的小米復耕開始,到飼養雞隻、培養蕈菇太空包,再到發展林下經濟,結合生態旅遊,一個永續產業的循環。

臺24「限」自給自足   比觀光優先

八八風災後,生態旅遊成為許多部落「回家」的方式,只要好好保護文化與環境,就能透過解說營利但對當時的大武部落而言,臺24線宛如臺24「限」,遇雨坍方,交通不便等於客源不穩,是發展觀光的一大阻絕。

而另外一點,在純樸的山村裡,生態旅遊也需要嚴謹的操作,否則容易因過度觀光化而扭曲。於是陳美惠選擇把重心先擺在回到原鄉後的「自給自足」狀態。

那時大武部落先復耕了祭典、酒食釀造皆會用到的小米,努力找回祖先留下的21種小米品系,因為種回小米,就是種回文化,慢慢復耕到10公頃。

但是小米很多地方都在種,較缺乏商品競爭力,而且只有小米也無法自給自足,得有穩定蛋白質來源,陳美惠想起小時候在鄉下生活的養雞經驗,建議部落養雞,以兼顧民生、經濟、與社區發展。

雞種考量必須兼顧獨特性與適應度

從經濟層面考量,雞的品系很重要,要有產品獨特性,也要適合在山區飼養。

陳美惠挑選「中興紅羽1982」──中興大學土雞保種中心保種了35年的品系,集結活動力強、耐熱、抗病力好、腿肉多、脂肪少的特性。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開車把小雞載回部落後,才是挑戰的開始。

養雞是學問,挨家挨戶發給想要養的居民後,還得教會大家怎麼養。再來,雞場怎麼蓋?小雞怕冷,在容易斷電的山上溫度要怎麼維持;雞隻的飼料,又要如何調配;雞隻養大後要出貨,要怎麼處理才乾淨;怎麼切塊才均勻;怎麼宅配才能確保品質;怎麼行銷才能接觸到買家。

研究生帶著水果刀就想去切雞肉、宅配出去的雞隻被整批退貨、電話不停接到客訴,這些情況都發生過,陳美惠與團隊一步步和村民們邊摸索、邊學習,這步學會了再往下一步。

需要學術理論支持時就回頭牽線學術界的力量,村民面臨信心危機時就成為堅實後盾,確保村民「有疑問的時候知道可以找誰求助」,一年一年下來,方才建立大武森雞的品牌。

現在的大武森雞,已經進化成「大武跑步雞」,引進科技,可以知道雞隻一天的運動量,而雞場的溫度濕度都有數據監測,確保雞隻的生長環境健康。人的初衷與耐心,加上科技與學術的力量,打造出更穩定的養雞模式。

從大武森雞開始的循環經濟

把雞養好、賣出雞隻之後,陳美惠思索著下一階段的事。

為雞隻建立品牌,累積產品競爭力,是不希望部落只是養雞場或代工廠,在土地乘載量有限的山林,希望養雞能成為部落自身的產業,並延伸其他低汙染、且讓最大利益留在部落的商品與產業。

有雞之後就有「有機」,陳美惠又開始尋求學術協助,將雞場的雞糞製成有機堆肥,成為紅藜與小米田的養份,小米再申請有機認證。

田地收成後,莖桿與木屑混合,送到山下製成太空包養菇。

菇包用完的屑,再與枯枝落葉做成堆肥,回到小米田。而產出的「大武森鮮菇」,煮成鮮菇雞湯,融合在旅遊解說的餐飲體驗,滋味讓人驚豔,蕈菇與雞肉的名氣一起被打響。

如今,大武部落的養雞循環模式,南投、台中的原民社區也來取經,分別創立「奧萬大楓紅雞」、「谷關里山雞」等品牌。

發展林下經濟 為青年返鄉鋪路

如何在多山多林的部落,發展更多與環境共存的經濟產業模式,增加工作機會,吸引青年返鄉?陳美惠這些年致力研究的「林下經濟」,成為解題的方向。

林下經濟─在森林裡發展不傷害環境的產業。其農法、種植物種,背後都是故事。比如小芋頭的旱作是因為缺水;梯田種植,是因為不想開發太多面積,碎石多,所以芋頭也不會長太大。解說遊程烤著小芋頭時,也可以一邊跟遊客分享文化與土地的脈絡,又成為生態解說的內容。

理論之後,同樣是手把手與在地一起摸索執行。從田調結果發現,山當歸是祖先時期就有的植物,現在結合現代科技增加產量,並進一步發展茶包、藥膳包等商品,透過宅配,就可以讓消費者在家就能嘗到大武好滋味。

從2016年構思,到2019年完成設置「森林養蜂場暨段木香菇場」人才培訓基地,也是林下經濟的一環。

技術輸出 協助其他地方開創DNA

屏東科技大學從學校苗圃開始試驗養蜂,去年成立養蜂小組,成員包含師生與各部落年輕族人,將技術輸出到部落,今年霧台鄉有一百個蜂箱,產值可達數百萬。

如今山當歸、段木香菇、金線連、養蜂,都是林下經濟的產業,也更接近里山倡議的理想:保住森林,讓象徵安全無毒生態環境的森林,回頭為產品加值。也讓現今以及未來的人類,都能穩定長久享受從自然中獲得的恩惠。

商品、產業、經濟,是人能回來的關鍵,而一直在地方創生裡被強調的「地方DNA」,是商品競爭力的其一來源,陳美惠以「當地人的性格」與「當地的環境條件」做為開創擁有地方DNA商品的方向,學術界的田野調查、在地居民的生活經驗、兩者合一的共同努力,都是開創商品與產業時不可或缺的元素。

形成這個「循環經濟」的圓,讓經濟、居民、與環境能永續共生,這條路並不輕易,沿途荊棘,但只要想「回家」,這些努力就能找到意義。

學術界在地方創生的角色‧研究打底:田野調查與資源盤點‧理論導引: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技術創新、 里山倡議三褶法與六個行動面向 ‧陪伴實作:開發商品,形成產業 ‧串聯產業:與森林共生,做平地難以複製的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