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行過鶴岡,開始上坡路段,一直到半山腰,可以俯視整座秀姑巒溪。這裡是奇美部落,秀姑巒溪泛舟的中繼站。但因為遠離城區,奇美部落至今仍保有傳統文化與年齡階級的制度,此外,這裡也是阿美族的發源地。
這樣一個半封閉的原民部落,要吸收外界不同資訊相對困難的多。1986年前,奇美部落主要以秀姑巒溪與外界聯繫,連外只有「水路」,部落裡捕魚、狩獵、耕種,自給自足。然而,橋樑與道路開通了之後,奇美部落的人口開始大量外移,農田也逐漸休耕,甚至因為無人耕種而荒廢。過去遍山的梯田景觀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自然生長的雜草和檳榔樹;而過去協助犁田的水牛,也變成放牧養殖的肉牛身分被販售出去。
北漂族返回 開啟部落營造
16年前部落決定開始發展自己的產業,好讓年輕人回鄉。當時在公共電視台擔任製作人的吳明季率先帶頭,從台北返回奇美,開啟了部落營造。
「剛回來的時候,其實不清楚要做什麼,因為大多數人根本連社區營造都不知道是什麼,」吳明季與耆老們溝通後,決定先蓋一棟傳統屋,再來發展部落產業,一步步讓外地的年輕人們有一個回鄉的理由。
陸路開通後的人口外移,及開始接受外界文化的關係,讓原先傳統用竹片、茅草蓋設的傳統屋,全部消失,變成水泥磚瓦的透天厝。
於是,吳明季想用部落的力量,號召年輕人回鄉跟耆老們邊學邊搭建蓋傳統屋,目的是「凝聚起社區(部落)的共識」。
年齡階級制度甚嚴的奇美部落,對於比自己年長的族人持有崇高的敬意,耆老們說的話更不敢默視。於是,重建部落的傳統屋這一個開端,的確就讓許多年輕人歸鄉。
但是,返鄉後要如何讓這群青年們留下來、不再外移呢?
以吳明季為首的奇美部落發展協會,決定推「文化泛舟」深度旅遊等部落產業,讓這些返鄉的年輕人有工作做。
奇美部落本為秀姑巒溪的中繼站,多數泛舟的人,都會在此停留,吃個便當,再繼續下半段的泛舟。部落主推的文化泛舟,讓泛舟的遊客們上岸,進入部落,除了享用原民的餐點,還搭配文化解說和體驗,這讓奇美部落的勞動力動了起來。
吳明季統計,從一開始歸鄉的十多人,迄今已經有40多位年輕人返回奇美部落定居了,「還不包括豐年祭與旅遊旺季時,外地遊子常回鄉幫忙的人數。」
而由於泛舟導覽多集中在旅遊旺季(6月中旬至9月),其他的時間點,部落決定著重在有機作物的耕種,並且發展自己的有機作物品牌。
決定耕種有機作物 紅豆大豐收
部落耆老的蔣金英,人稱蔣媽,教職退休後,帶領部落開始投入有機耕作。
奇美部落的耕地面積達162公頃,然而多年休耕後,作物的景觀顯得單一。要開始耕種有機,地力條件沒有問題,但是作物的耕種技術面上,就需要一段時間磨合了。
這時,花蓮農改場給予了諸多技術上的協助。花蓮農改場讚嘆奇美部落的環境和水質都好,非常適合耕種有機作物。於是花蓮農改場與奇美部落合作,進行了好幾年的作物實種。
「最早是栽種洛神花,後來,水稻、小米、小麥都嘗試過;慢慢確認到奇美部落,適合栽種雜糧。」蔣金英細數。於是從紅豆開始,以有機進行耕種,並以奇美部落「忘憂農場」為品牌,對外行銷。
2012年,在花蓮農改場的協助下,奇美部落的第一批有機紅豆大豐收,族人無不歡欣鼓舞。豈料第二年就受到山羌青睞,將有機紅豆吃掉一大半。
天災和人力是最大的阻力
奇美部落的作物耕種一直轉換的最大原因,在於人力。
以黃豆為例,雖然在花蓮農改場的協助下,奇美種出了質和量都非常好的黃豆,但是當7月黃豆採收期時,部落裡卻沒有足夠人力可以進行採收。只能白白看著它從成熟到裂莢凋落。加上奇美地處偏遠,有運程上長距離的問題,所以僅能夠選擇耐運輸、耐存放的作物進行耕種。
2015年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簡稱「慈心基金會」)承接國家發展委員會推動有機農業六星加值計畫,選定花東地區4個部落進行陪伴與資源對接。慈心基金會進入奇美部落後,從資源的盤點與整理,決定建議奇美部落將現有配合國家休耕轉作政策,生產面積較大的硬質玉米,轉為有機種植。而後再由慈心基金會連結廠商,進行收購與後續的產品開發與銷售。
與慈心基金會合作契作玉米 產出「山豬壞壞」玉米棒
由於硬質玉米的使用非常廣泛,諸如飲料中會添加的果糖、糕點會用到的玉米粉等,日常可及。慈心基金會的產地服務專員簡郁娟說:「只是在台灣,玉米多為進口,自給率不到1%;受控於國外物料的漲跌,譬如2012年北美玉米大漲時,就牽連了當年台灣物價的波動。」慈心基金會萌起了本土玉米產業鏈的想法。
奇美部落在陸路開通之前,作物以水稻、玉米和花生為主,所以對奇美部落來說,種植玉米是有經驗的。只是過去奇美部落所種植的玉米多為飼養豬隻使用,現在慈心基金會欲契作收購的玉米,是要做成商品,族人們一時都驚訝不已:「玉米不是給豬吃的嗎?」。直到部落耆老蔣媽反思不如就嘗試看看,才卸下疑慮。
於是在蔣媽的支持下,奇美與慈心開啟了有機硬質玉米種植及商品開發的序曲。
奇美部落的土壤果然肥碩,第一年5、6分的地,收成了1.2公噸;第二年擴大栽培面積,產量也暴增至15公噸。
首年收成,這批玉米由花蓮在地青年彭昱融開發了奇美部落與慈心合作的第一隻商品「山豬壞壞」玉米棒。第一次就成功的經驗,也讓慈心基金會不得不思考,必須繼續開發新商品,來持續帶動部落的產業轉型。於是,想到原料也是玉米的國民零食「乖乖」,慈心基金會決定接著來做「奇美玉米版乖乖」。
豈料,這一步正是考驗的開始。
玉米採收成考驗 要製成乖乖更是難上加上
第二年產量的暴增,讓玉米採收成為挑戰。
由於沒有採收機,硬質玉米必須人工採收,然後採收完畢一袋袋地倒入脫粒機。脫粒機處理後的另一端,再以人工接力的方式,裝盆後,倒入太空包中。但是玉米一旦採收脫粒後,就得當日進行烘乾,否則一受潮就會產生黃趜毒素,有害人體。因此搶收脫粒後的玉米,就得以最快的速度,進行烘乾作業。
只是,距離奇美部落最近、可以處理烘乾的機器,是位於20公里外的東豐農場。
所以動員了所有奇美部落可用的人力,採收當天,就立即以馬拉松接力般進行採收與送廠烘乾。
然而,採收後卻又找不到合適的加工廠,這一點讓慈心基金會很受挫。
首先是,台灣有99%的玉米為進口,所以大部分機器加工製程,也都以進口原料的成分與規格進行調校。
以生產「乖乖」的乖乖股份有限公司為例,所使用的進口原料是已經經過加工研磨處理,去除掉玉米種皮、胚芽等,只剩下胚乳部分的玉米,可以直接投入機器裡,做成食品餅乾的。然而奇美部落採收下來的,是最基礎的原型,經過脫粒機脫粒,還是完整的玉米全穀物。
但是不是去除種皮和胚芽就好了嗎?不是。因為台灣玉米食品加工業者長久已經慣用進口已加工過的原料,多數加工廠並沒有配備玉米粒磨粉的機器,現有的加工製程也無法使用整粒玉米。所以說,奇美部落所採收的硬質玉米,無法在生產「乖乖」的公司中生產。
即便找到了願意協助磨粉的加工廠,但是產線規模的使用設定,一次入料進行磨粉作業,最小量就為5噸。此外,5噸的玉米粒磨粉後,只有五分之一的玉米粒符合食品廠規格,其他五分之四的玉米等於要被迫損耗、丟棄;這叫辛苦栽種的族人們情何以堪?
不願放棄,慈心基金會開始積極尋找其他可能,並向里仁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里仁」)尋求協助。
不放棄 終於製出「玉米爆爆」
里仁開發專員何宸瑋認為,「是我們一開始想得太簡單,以為玉米做成爆米花或者乖乖就好,」實際執行才知道,爆米花需要特定品種的玉米,而乖乖其實是進口已經磨好粉的原物料,烘製成餅乾的。
里仁與慈心基金會,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尋找合適的加工廠。最後聯繫上專注在用純米做成各式點心,譬如米香捲、米蘇打餅的「統百食品」。
然而統百食品一接收,一樣面臨到磨粉的問題。
統百食品公司的何宗桔決定直接借貸添購一台研磨設備,來解決奇美玉米磨粉問題。研磨設備來了之後,改善磨粉後的原料得率,以及改裝生產設備,又加購成型設備等,反覆試做,花費了近一年的時間,才完成「玉米爆爆」。
如此一來,總算解決奇美部落玉米的製成問題。如今,「玉米爆爆」的產量達1萬包,全台灣里仁超市均有販售,頗受好評。
契作之外還有陪伴 讓奇美青年願意歸鄉
由於玉米的採收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加上奇美部落的聯外道路崎嶇、有機田分散,一般大型採收機器無法進入山區,必須仰賴人工方式採收,需要大量的人力。慈心基金會研究員詹于諄認為,這一點正因為奇美部落有著嚴謹的年齡階級制度與換工文化,方能以部落的力量,喚起共識,號召所有族人齊心參與。
從2015年開始慈心基金會與奇美部落的契作仍不斷延續著,帶動部落朝向有機耕作轉型。目前有機轉作面積達6.9公頃,累積三年(2016、2017、2018年)玉米收成量,也已經達22.2公噸。
慈心基金會以高於市價的價格進行契作收購,並逐步將這段期間摸索經驗轉回給部落,期待未來可以將產業回歸部落自主經營,讓奇美部落不斷躍動,青年遊子們也願意更多返鄉投入部落經濟。
慈心基金會主任李思明補充,其實3年的六星計畫結束後,慈心基金會仍與奇美延續著關係,依舊進行玉米契作與部落陪伴的工作。李思明認為,這是一種善的循環,「透過機制給他們支持,也成就部落微經濟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