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把土地變海綿對抗任性氣候
物質享受愈少愈好!極簡主義對健康有益
2018 年 09 月
每到了年底,所有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都在思考明年畢業後,我該何去何從?是直接進入職場?還是攻讀研究所,才能加值人生?
大學畢業生面對是否升學的抉擇,總會沒有可靠依據。《遠見》與104資訊科技合作調查「碩博士新鮮人職缺現況」,除了反映各產業求才情形,且新鮮人起薪也大公開。不過,增強職場競爭力,仍是
科技日新月異,未來到底需要哪些專業,現在精進學習,還來不來得及?跨界又應該選擇哪方面補強,才不會被科技浪潮吞沒? 十年前,一本《未來在等待
去年台灣書市,橫空出世了一本熱賣15萬本的超級暢銷書《情緒勒索》,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畢業的作者周慕姿,其實只是個畢業四年、年過30才決定轉換跑道的心理諮商界新星。大學讀政大新聞系、畢業後繼續就讀政大廣電所的周慕姿,在「擅長但並沒有熱情」的新聞領域待了七年,只是因為「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
知名理財作家艾爾文,29歲那年離開竹科電子業工程師,獨立成為自由工作者,以投資理財和專職作家,幫自己獲得人人羨慕的財務獨立與工作自由。並非含著金湯匙出身,高中開始接觸理財書籍、信奉巴菲特「價值投資」法,加上一路念工科、尤其在交通大學電信工程研究所時所訓練的問題解決技巧,艾爾文把「評估現狀、找出解法」
台灣科技大學校長廖慶榮,明志工專畢業後,前往美國取得伊利諾理工學院管理科學碩士、賓州大學工業與管理系統工程博士。為何技職出身的他,沒有到當年人人稱羨的台塑相關企業工作,反而直攻美
台中教育大學校長王如哲,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學士,碩士畢業後,公費留學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取得教育學博士。從國內到海外,他認為出國經歷打開了原本對外國的封閉想像,讓自己能真正破除
勤益科技大學校長陳文淵,自技職體系的台中高工、台北工專(現北科大)電子科、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現台科大)電子系及電子所畢業,最後取得成功大學電機博士。從技職到大學、從高工到博士,他
攻讀研究所,除了精進學術養分之外,更重要就是要為自己未來職場能力與表現錦上添花。因此,目前將近一成的大學科系院所,提供多元跨領域學習課程,迎戰變化快速的社會環境。&
努力提升所學,卻不一定反映求職市場上,甚至還被業界嫌棄學用不符,造成年輕一代讀碩博士的意願下滑。這個困境,教育部也注意到了!經過多年討論,今年4月行政院會通過教育部的「學位授予法」修正草案,並將送請立法院審議,確認未來台灣高等教育將朝向「學術」與「實務」分流發展!這次修法最大的變革,就是讓取得碩、博
高雄餐旅大學校長林玥秀,台灣大學歷史系輔修外文系畢業後,到美國奧勒岡大學念休閒與服務研究所,又在英國牛津布魯克斯大學取得規劃學院博士。從人文、休閒到設計,三個學位三種不同領域。「
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台灣教育學院輔導系學士、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歷任中山大學教育所所長、社科院院長、教務長、副校長與校長,還擔任過高雄市教育局局長
台灣師範大學校長吳正己,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和研究所,並在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Austin)校區取得科學教育博士,從學士、碩士到博士,研究領域一直都是人文教育與資訊科技的
科技業和製造業是台灣的產業命脈,工程學群的學生向來炙手可熱。當社會討論碩士學位是否貶值之際,工程學群研究所依然吸引三到五倍的學生來報考,競爭激烈。面對瞬息萬變的環境,通才愈來愈重要,工程系所的課程也隨之改變,包括推動國際化、跨領域學習,就是要增強學生的就業力。人工智慧(AI)是全球產學界當紅的研發重
雲端、大數據、物聯網、智慧型手機、App、人工智慧等新科技的出現,讓人不得不相信未來的世界是由資訊科技所主宰。上述這些至少有數億人使用的新科技,衍生出來的熱門行業都是資訊系所涉獵的領域,資訊相關系所畢業生的就業率幾乎是百分之百!從上市櫃的龍頭產業如台積電、鴻海,到政府推動的「5+2」計畫,資訊人才炙
酷暑的天氣,只要一睜開眼睛,就感覺地球發燒的新聞所言不虛,極端熱浪與野火在世界各國釀災,連北極圈都出現攝氏32度高溫,未來也可能波及南極企鵝的棲地!
今年4月內政部宣告,台灣65歲以上人口突破14%,正式進入高齡社會!以人口結構來說,如今台灣每七個人就有一個是老人;守護民眾健康,因應老後的照顧負擔,是台灣的挑戰,也是醫護人力需求居高不下的原因。醫藥衛生學群是培育醫護人力的場域,除了一般人熟知的醫學、護理、藥學系所之外,還有營養、公共衛生、物理治療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曾公開表示:「基因檢測,我能活到120歲。」古代煉丹求長生不老,如今科學解答:長壽與基因有關。生命科學家探討生命起源,試圖解開繁衍、遺傳、演化的奧祕。後基因時代 解碼DNA蛋白質生命科學研究對象可不只是人類,還
炎炎夏日,全台啟動防蚊大作戰,令人聞之色變的登革熱,如何做好前端防治?果園裡,從大陸大舉入侵的荔枝椿象,重創農民收成,蟲蟲危機怎麼解?從病媒蚊到外來種防治,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生態議題,都是生物資源學群的研究範疇。生物資源學群原名為農林漁牧學群,包含園藝、畜牧、動物科學、森林、水產養殖、獸醫等科系,隨著
數學、物理、化學、統計等基礎科學,著重邏輯思考與數字演算,是一般學生從國中開始就最熟悉,也可能是最頭痛的幾門學科。加上就業市場直接對應的職缺不算多,多數人一聽到數理
戴上VR眼鏡,走入黑板與白色粉筆構築的文字世界,看圖像與文字在空中聚散漂浮,時如粒子盤旋,時如星斗移換……。這是新媒體藝術家、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黃心健的作品《沙中房間》(La Camera Inssabiata);其中呈現的魔幻世界,探討生死與記憶,也賦予了「自由」新的想像與定義,獲得2017年威
天才作家林奕含的告別作《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描繪權力不對等的愛與性,揭露誘姦、性侵等敏感議題;同年熱播的電視劇《軍師聯盟》,以司馬懿為視角,重新省視漢室正統的三國史觀;台灣首部和HBO合製的戲劇《通靈少女》,將本土宮廟信仰文化及生死觀帶向國際……。文學不僅天馬行空,更多是根基於現實,以詩、散文、小說
2016年兆豐銀行紐約分行因洗錢防治不力,遭紐約金檢單位重罰台幣57億元;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法案爭議不斷,街頭遊行屢見不鮮;2018年台灣再度被世界衛生大會(WHA)拒於門外,掀起外交角力。每個影響著社會結構的重大新聞議題背後,都有一群緊密相關的法律人與政治人,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他們都是社會上不
打開社群軟體上的爆料社團,不難發現裡面充斥著各種行車記錄器叫囂畫面、八點檔般光怪陸離的情愛糾葛,還有各種學生頂撞老師、保母虐待嬰兒、孩子棄養父母等令人眼花撩亂的訊息。拜科技所賜,網路打開了社會的天窗,卻也讓人質疑,這些是非爭端來自何處?這些壓抑與不安的情緒為何而起?這些問題,正是社會與心理學群學科想
近幾年教育界悄悄掀起一場革命,它打破傳統教育模式、也吸引新一代教師投入。這個被稱為「教育4.0」的革命,由智慧教育、翻轉教育與實驗教育帶起浪潮,不但讓傳統教育職缺縮減的困境,找到了新缺口,也顯示教育人才培育方式已隨著時代更新。從小學、國高中到大學,近年台灣校園課堂上出現了各種關於教育的創新概念,包括
2018年,美食評鑑權威《米其林指南》首次在台發表入圍名單,台北共20家餐廳摘星、36家餐廳列入物超所值的「必比登推介」,一時聲名大噪,吸引各方饕客搶位,上榜餐廳都成了一位難求的熱門餐廳。此外,台灣各地興起風格獨具、帶有美國禁酒令時期風情的調酒吧,下班後小酌一杯也成為時下年輕人的新生活選擇。鏡頭再轉
短短幾年內,各行各業幾乎已徹底被「A、B、C、D ( 人工智慧AI、區塊鏈 Blockchain、雲端Cloud、資料分析Data)」所翻轉。對管理學的學生來說,未來若想在企業裡擔當重要職位,靈巧運用、理解資訊科技已是必要的能力。迎來工業4.0 管理面臨
金融市場及經濟環境早已大風吹,無論是FinTech、區塊鏈、數位審計、第三方支付等,在在改變了我們習以為常的產業生態,利用科技改善金融業的效率與便利性,打破了傳統的框架,也使得財金、經濟領域中產生大量的跨領域人才缺口。在跨界創新的同時,世界人才也在快速的跨國移動中。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一些具有國際準則
這是一個藝術形式遍地開花的時代,各種劇場表演、街頭藝人、音樂祭、插畫貼圖,再到各地老屋活化、文創展演、品牌跨藝術合作、藝術文化基金會,當「美感」開始成為生活中的必需品,藝術家早已不是過往印象中靠夢想吃飯的人,若能將美感透過各種形式散布於社會,無論是成為藝術企業家、文化資產守護者,或是藝術教育家,未來
日本知名的工業設計師深澤直人曾說:「當人們與環境有和諧的互動時,我們就稱之為美。」看似簡單易懂的一句話,背後其實隱含著美的社會價值。如果一件設計作品無法被人所習慣、
在網路科技及全球化發展下,外語能力的好壞成為勝出關鍵。無論是商業往來需要與國外人士溝通,或是在資訊時代透過不同語言獲取多元化的觀點與知識,已被視為職場必備的英文,以及各種方興未艾的第二外語,如東南亞等新興市場語言,都成為新時代的搶手能力。全球化時代 各行
隨著學期開始,許多大四學生開始在「要考研究所?還是去就業?」的十字路口猶疑。老實說,這個迷惘對許多人來說簡直是種奢侈,因為這是一個屬於「好學生」才容易陷入的不知所措。有能力考研究所的學生,在學成績基本上都還不錯,是老師與父母眼中會念書的好孩子,但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下,「會念書」這個在求學路上讓許多外人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為什麼選擇古蹟藝術修護所? 黃希宸答(以下簡稱答):我大學就念古蹟藝術修護學系,大學畢業時,覺得四年所學還不夠。因為大學教育比較廣泛,最後我發現自己想往雕刻方向更深入研究。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為什麼選擇資通所? 吳彥青答(以下簡稱答):我大學就念朝陽科大,大三時看到系上有「五年一貫」的學程,當時覺得只要多花一年時間就可以拿到碩士學位,是個不錯的選擇。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為什麼選擇公衛所? 黃永凌答(以下簡稱答):大學就讀公共衛生學系時,發現這個系的很多課程需要多元思考,學習範圍也很廣。畢業前因為想更深入了解環境衛生和藥物降解處理,就報考了研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為什麼選擇國貿所? 王詩涵答(以下簡稱答):大學時我是念商科,畢業前,我就希望未來能到跨國企業上班。報考研究所時,我蒐集了很多資料,發現逢甲大學的商學所評價很不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為什麼選擇傳播所? 趙慶翔答(以下簡稱答):大學時,我就對新聞有興趣,也參加一些相關社團,對新聞有基本的了解。之所以會選擇政大,是因為我很喜歡讀書,跟政大傳播學院重視理論的風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為什麼選擇運動教育所? 陳亭甄答(以下簡稱答):我從小就學舞蹈,大學也毫不猶豫地選擇舞蹈系。大學時,我修了特殊教育學程,確定自己未來想要從事特殊教育。畢業前,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