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新科技翻轉教育 多元創新打破保守體系

學群導覽:教育學群

劉子寧
user

劉子寧

2018-09-21

瀏覽數 15,300+

新科技翻轉教育 多元創新打破保守體系
 

本文出自2019研究所指南

近幾年教育界悄悄掀起一場革命,它打破傳統教育模式、也吸引新一代教師投入。

這個被稱為「教育4.0」的革命,由智慧教育、翻轉教育與實驗教育帶起浪潮,不但讓傳統教育職缺縮減的困境,找到了新缺口,也顯示教育人才培育方式已隨著時代更新。

從小學、國高中到大學,近年台灣校園課堂上出現了各種關於教育的創新概念,包括利用影片教學為輔助的「翻轉教室」、透過新科技工具上課的「智慧教育」,抑或是在教學概念上就做出改變的「實驗教育」,反映出台灣教育現場的創新能力。而這正是教育學群學生最好的切入點。

以「實驗教育三法」為例,自2017年底通過後,即出現「大噴發」的現象。教育部統計,全台參與實驗教育的人數在104學年約有5000多人,到106學年已突破1萬2000人,成長幅度達135%;學校數量更從11所增至61所,顯示翻轉舊體制的教育種子,已慢慢茁壯成一棵小樹。只要給小樹更多養分,假以時日它會長得更健康。

「教育4.0」轉向創新、全人教育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系主任林逢祺認為,傳統師資人力已漸趨飽和,實驗教育卻出現新缺口;實驗教育會稍微辛苦,因為要嘗試新的模式與教學,但這才是現階段方興未艾的教育趨勢。

林逢祺表示,由於教育4.0的概念,緊跟在工業4.0之後,有些教育學者也提出反思,認為未來若電腦及雲端可記憶所有知識,是否就能解放人類的大腦,全心注重放在創意、創新的教育?

「工業4.0將為未來教育模式帶來極大衝擊,過去機械式記憶、背誦知識的方式會逐一被取代,教育將轉向創新以及全人教育發展,」林逢祺說,在此浪潮下,包括師資培育、課程設計和評量模式都可能產生極大改變,擁有教育專長的人才就能在新制度的規劃上提供更專業的建議。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班分為「教育哲學與史學組」及「教育社會學」;另有「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及「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育哲學、教育社會學偏重在研究型人才的培養;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則著重在教育行政專業人才,以及公務人員的養成;最後的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則有更多對於教學實務的探討。四大組別各有其特色與專業,學生可利用自由選修學分跨修不同學群課程,精進不同領域的專業能力。

林逢祺鼓勵想來就讀研究所的同學,最好擁有實務經驗,不管是曾經在教育研究機構擔任研究助理、在行政單位做過基層行政人員,或是在任何行業裡有過工作經驗,都有助於研究所的學習與融會貫通,對於議題探討也會更貼近實務。

知識與美味同行,遠見請客西堤

教育政策要大膽、批判、勇於突破

不可諱言,目前台灣社會對於教育人才多半仍有「保守」的刻板印象,政治大學教育副院長兼教育學系系主任郭昭佑認為,「教育政策要走在時代的尖端。」意即創新、大膽、批判性思考與勇於突破,才是教育研究所要培養的人才,尤其是教育政策及管理人才更需必備的特質。

政大教育相關研究所包含教育系碩士班、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前者主要在培育具有雙專長、英語授課能力的中學師資,後者則是國家教育文官的搖籃。

在培育師資上,政大教育所的教檢通過率(含大學部)高達96%,比全國平均的56%高出許多。在公職人員的錄取率上,政大教政所從102~106學年度共有49位學生錄取公職,比例高達五成。

為了讓畢業學生在教育領域皆能發揮所長,課程設計除了必修「教育研究法」、「教育專題研究」之外,也導入新科技選修課程,例如「教學設計與科技研究」「學校科技領導與管理研究」等等,以及 「TEAM Model 智慧教室系統」,利用投影機、平板電腦等科技輔具,創造互動活潑的教學環境,讓傳統教師轉型為智慧教師。

政大教育副院長兼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所長張奕華分享,政大是綜合型大學,資源比起純師範學校多元,學生可以主動與其他系所連結,不只強化教育專業,更可以借重社科院、商學院等資源,培養出具有多元創新思惟的教育人才。

>>【2019研究所指南】為您解惑!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