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從賣水泥轉型開飯店 張剛綸替嘉新拚出活路

他們這樣接班1〉「希望有天能跟祖父說,我有盡全力」

林珮萱
user

林珮萱

蔣濬浩
user

蔣濬浩

2019-08-29

瀏覽數 81,250+

從賣水泥轉型開飯店 張剛綸替嘉新拚出活路
 

本文出自 2019 / 9月號雜誌 創二代的新傳家學

嘉泥不僅自己蓋飯店,連營運也不假他人之手,組建跨國團隊正式經營旅宿業,Hotel Collective正是首家開發的自營品牌。 近年來嘉泥投入海外飯店布局一波波。8月17日,又宣布與洲際酒店集團(IHG)簽訂沖繩豐崎溫泉度假酒店管理合約,打造沖繩最頂級海景度假酒店,預計2023年開幕。

日本沖繩那霸市著名觀光地國際通,是許多台灣旅客必訪首選。然而當地旅遊圈近來最熱議的一樁話題亦跟台灣有關。

2020年在國際通的精華地段將全新開設一家飯店Hotel Collective,樓高13層、占地1453坪、260間客房,並擁有那霸市最大宴會廳。雖然距離開幕還有半年,但各大訂房網早已呈現搶訂熱況。

Hotel Collective背後老闆竟是台灣超過一甲子的企業——嘉新水泥。

開創新事業〉跨足旅宿、健康休閒業 挑戰藍海

許多台灣人不禁好奇,嘉泥怎麼動作頻頻,將觸角延伸到旅宿業?殊不知,這是嘉新水泥董事長張剛綸2013年接班以來,就一直在做的轉型工程。這條路,他投下超過2000多個日子,才慢慢開花結果。

不只投資海外飯店,這六年間,他在台灣也做了很多新嘗試,一如開設人之初產後護理之家、Collective elements餐廳、Exhale孕產SPA中心、Fit collective 健身房等,一路為「嘉泥」的老招牌添上新色。

創辦於1954年的嘉新,企業總部位於在台北市中山北路上,當年是台灣第一棟中央空調和雙層隔音的大樓。走在大樓內,沉穩大器的氣勢,頗能令人遙想落成之初的格局。

今年6月在嘉泥大樓內主辦的股東會上,今年48歲的張剛綸播放全新的企業形象影片,向股東說明嘉泥蛻變的緣由:「企業的成功在於發現藍海……」「沒有一種商業模式會永遠成功……」一句句的旁白,將一家老水泥廠「底蘊強,可塑性更強」的特質表露無遺。

張剛綸的接班之路,從1995年算起。當時嘉泥準備進軍大陸,他剛好結束美國學業,爸爸一通電話就叫他去大陸參與蓋廠。

張剛綸印象深刻,24年前的上海,浦東只有東方明珠和香格里拉酒店,其餘還是沙地。中午在工地要吃飯,方圓數里什麼店也沒有,只有一家小麵店。店裡沒有碗,只好去借臉盆裝麵吃。

那年代開礦是直接用炸藥炸得土石滿天,張剛綸常是灰頭土臉,在砂石噴飛的環境中抱頭鼠竄,自然也沒有乾淨的水可洗澡,「白襯衫洗完都是黃的,」他回憶。

幾經歷練後,2013年他正式接班。一方面要處理內部原有問題,一方面他也啟動轉型大業。

接班之初他手上最大的煩惱是如何處理掉大陸的聯合水泥廠,年年虧錢,卻不能說關就關。而投資台北港,建碼頭、蓋倉儲,與港務公司簽約,議定砂石保證運量,也因為花蓮東砂產量減少,導致嘉泥每年須多付給港務公司達一億元。

終於,2016年兩個問題都雙雙解決了。聯合水泥廠清算結束,台北港和解,拿回溢繳金。同時他也帶領轉型。

當台灣水泥產業在環保壓力下愈來愈難經營,嘉泥未來怎麼辦?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截至目前為止,嘉泥已無生產,只做銷售和通路,占營收約50%;倉儲物流、房產租金收入則各約25%;健康與旅宿新事業才剛起步,目前僅占2%。但未來大有可期。

只是,外界不免好奇,嘉泥的轉型是否脫離水泥產業太遠?

堅守創辦人理念〉延伸品牌價值 運用到新事業

堅持坐在祖父畫像前接受採訪的張剛綸說,他的祖父生前常常說,時代變了,該處理掉的業務就該處理,否則會造成公司損傷。亦即「做社會最需要的事業」,正是嘉泥祖訓。

過去台灣十大建設時代,水泥非常重要。如今健康與休閒事業才是台灣社會最需要的。因此嘉泥的轉型,就像是「From house to home」,都是以家為定位,以前是蓋好房子,現在要塑造的則是有溫度的家。

除了創辦人的經營理念外,超過半世紀的品牌價值,也是轉型的重要資產。「說月子中心是嘉泥投資,就讓人覺得值得信賴,」張剛綸說。

他的表妹、嘉新水泥執行長王立心也表示,當初日本新飯店取名時,為了是否保留嘉新名稱也掙扎許久,「反而,日本的同仁強烈希望我們保留,」因為日本社會非常看重老品牌的價值。

張剛綸也對祖父張敏鈺當年立下的傳承基礎很感謝。張敏鈺的思想很開明,很早就幫孩子們「分家」,包含現金、股權分配好、過戶給子女,留給自己的那一部分,在身後則全數捐給基金會。

祖父樹立家風〉誠實守信 代子清償20億債務

再來,張敏鈺所立下的「家風」更是影響深遠。

1983年,他的長子張東平創立的嘉新電子經營不善,發生跳票,負債20多億元,連帶讓嘉泥被銀行抽銀根,險些「動搖國本」。當時,張東平遠走美國,張敏鈺拖著七旬之軀,一肩扛起,聯合家族之力清償負債。

憶起往事,張剛綸沒有怨懟,直說當年祖父的一句「張家的人出了問題,張家要扛下來解決」,反而凝聚了家人。

生於大陸浙江的張敏鈺,只讀兩年私塾,就去工廠當學徒,14歲時,父親病逝,他便扛起家計。早年借500元創業,在上海經營紡織業,22歲就當老闆,卻接連碰上對日抗戰、國共戰亂,運來台灣的機械生財工具,又全沉入海裡,好幾度被迫事業歸零,重新開始,卻愈挫愈勇。來台後接連開設紡織廠、麵粉廠,進而開設嘉新水泥。

張剛綸對於祖父事蹟如數家珍。在他心裡,祖父與時俱進、前瞻開創的特質,代代相承後,都能成為後代籌碼。

第三代家族成員裡,目前只有張剛綸和王立心參與經營。兩人相差兩歲,表兄妹從小一起長大,加上多年工作搭配,默契十足,成為革命伙伴。

「就在我家客廳,我們倆拉了板凳坐中間,家族所有人圍著我們坐一圈,聽我們簡報……。」據說,兄妹兩當年決定推出新事業,一如專業經理人般地,足足被家族長輩考問了兩小時。

每當遇到低潮,張剛綸總會想起祖父說過的話,砥礪自己。坐在祖父畫像前,同一張椅子,是歷任董事長的位置。「過去從來沒有認定這個(董事長)位置,一定會是我的,」「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跟他說,我有盡全力,」張剛綸再度轉頭看了看祖父畫像,像在對祖父承諾。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