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發現印度」的展覽有一件作品是高達三公尺的巨型鐘擺,上面沒有數字,時間一分一秒地隨著左右搖擺的鐘擺消逝,一隻弓起身軀的蟲體以逆時針方向,沿著鐘擺邊緣不斷爬行。
印度台北協會會長羅國棟看到這件作品,不禁會心一笑,心有戚戚焉。他說,這就是印度人對時間的觀點,想要挽回逝去的時間,但是,徒勞無功,就像那隻蟲,最終還是回到原點。
用創作填補真相和認知間的空隙
這件作品的創作者是今年50歲的蘇尼爾.高帝(Sunil Gawde),就像所有藝術家一樣,喜愛觀察生活,探索生命的意義。他認為,人們對事物的認知和現實真相總是存有差距,因此他希望透過作品彌補兩者的距離。
例如,在「Virtually Untouchable」系列,高帝製作好幾隻蝴蝶,安裝馬達後,蝴蝶能振動雙翅,然而在美麗的身影下,雙翅是用一個個刀片組成,蝴蝶的身體卻是一隻銳利的匕首。
「有些事物看來美麗,其實很危險,不能靠近!」他說。
1980年,高帝從美術學校畢業,因為當時印度藝術家難以靠創作謀生,他有十年時間四處打零工。
住在孟買的他做過碼頭工人,每天早上跟著人群擠火車上班,因為熱愛藝術,傍晚6點回家後,便開始創作。 「對我來說,家不是用來休息,而是工作的地方,白天的工作才讓我得以休息。」高帝靠著對藝術的堅持和自律,十年來,在下班後完成許多作品,1990年舉行第一場個人展,才踏上藝術這條道路。
用凹凸扭曲的瓶子 照出人心
因為做過許多行業,也碰過不少材質,不鏽鋼、玻璃、金屬、纖維玻璃等竟都成了高帝的創作材料。由於材質是表達創作的媒介,他不斷嘗試發掘,2000年之後,使用的材質更多元,連刮鬍刀也派上用場。
例如在2006年,他將玻璃瓶燒成凹凸扭曲的形體,經過特殊處理,表面變成能照映影像的鏡子,取名《Ghost in the Bottle》。他以變形的瓶子隱喻人心詭詐,心裡的魔鬼使人的形象改變了,當觀眾欣賞,看到瓶身映照自己,似乎是另一種提醒。
由於高帝創作力豐盛,法國Enrico Navarra藝廊在2007年委託他創作,他做了黑色不透光的電燈泡,巡迴到杜拜展覽,當地人以帆船飯店作為燈泡的背景,設計成宣傳海報。
去年,他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成為106年來第六名參展的印度藝術家。當時他以月亮的陰晴圓缺比喻人生很受好評,還有觀眾寫信讚揚。
倫敦一家畫廊的工作人員看過之後,一天內打15通電話找他,更特地去買他的相關書籍。
隨著印度藝術在世界綻放光芒,高帝的國際參展計畫更多了。
明年,他將開啟新航程,到巴黎龐畢度中心(le Centre Pompidou)、希臘雅典參展。他興奮地表示,龐畢度中心是當代藝術的展覽殿堂,這是一項肯定,也期許自己未來有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