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來,每個禮拜,潘光道都會從桃園市中心開車三個小時,到他任教的光華國小——這個桃園縣最偏遠的小學,位於復興鄉海拔1000公尺的山上,全校只有29名泰雅族的學生。由於桃園縣堅持不廢校的政策,這個小而美的學校現在還能聽到孩子琅琅的讀書聲。
一路蜿蜒上山的途中,有蛇、有青蛙和昆蟲,阿道老師會順道拍照,做為孩子們生態教學的教材。要進學校的門口前,還有一個陡坡,旁邊的石牆上掛著三面紅布條,慶賀學校獲得2008年閱讀磐石學校獎、學校經營創新獎以及桃園特色學校認證。
光纖 讓拉拉山水蜜桃轉運
這座深山裡的小學,每間教室前都掛上孩子們的畫,樓梯每一階都有英文和泰雅語的對照表。學校裡有昆蟲教室、每間教室都有電視,電腦教室裡的設備新穎,每台電腦都附有視訊功能,讓山下的大學生可以教小朋友英文會話。孩子們都很喜歡上網,因為六年前在這個學校裡架設的「原味水蜜桃」網站,曾經改變了他們貧窮的命運。
光華國小的孩子家家都栽種水蜜桃,農忙的時候,有的孩子們得上2000公尺高的果園去幫忙。雲霧繚繞的山頭,觀光客很少上來,農民只好半夜冒險在斜坡上採收水果,天一亮就趕下山擺攤。但不易保存的水蜜桃還是常常滯銷,小朋友也因此常繳不起營養午餐費。
前校長蕭富陽為了幫學生家長找出路,請了中原大學資管系運用學校的光纖網路,協助架設網站,上網幫農民賣水蜜桃,同時讓小學生學習網頁維護,把部落裡的故事放上網。四年後,這裡70%的拉拉山水蜜桃都是透過網路銷售,部落的經濟明顯轉好,同時也帶動小學的電腦教育提升。
桃園縣最近八年來,投資27.5億元進行全縣資訊設備更新,完成100MB光纖到全縣所有學校。看不見的網路連結了最偏遠的鄉鎮,悄悄地改變了許多人的未來。
光華國小的故事,是《桃園.起航》的紀錄片導演在兩年的拍攝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情節之一。
視野 地方政府有國際企圖
為了拍攝國內第一支城市紀錄片,台北人劉建偉跑過桃園縣許多角落,記錄這個城市的變化,「桃園的教育發展真令我驚訝,」他說。
桃園縣在40年前,只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70年代國際機場的興建帶來了發展契機,但直到20年前,桃園也只能算是一個次級的工業城市。
可是這個城市不斷改造自己的DNA。近8年來縣府積極引進高科技企業進駐,單在2002年到2006年的5年間,華亞科學園區就擁有了11座半導體廠。如今桃園已成為全球光電顯示及半導體產業重鎮,也是台灣最重要的物流產業聚落。全國500大製造業有超過200家在桃園設廠,工業產值躍居台灣第1,總產值高達新台幣2.8兆元。
二級的地方政府,卻有國際化的視野和膽識。當全球1640座商用機場,近七成都在擴建時,桃園縣決定挑戰一個大多數人認為不可能的夢想——國際級的航空城計畫。當夢想成真,這個城市再度有了躍升機會。在這支城市發展紀錄片中,導演記錄了桃園如何掌握機會,如何在教育、經濟、文化、觀光和基礎建設上蓄積能量,準備從一個二級城市變身為國際城市。
交通 用機場運轉全台灣
長期以來,桃園和機場的發展有如臍帶般密不可分的關係。
週一的早上,忙碌的機場湧進許多以台灣為基地的知識工作者,他們從這裡飛向鄰近的亞洲各國展開工作。從桃園機場飛到亞洲七大城市,平均只要2小時55分。
DHL台灣區總經理惠思華(Stuart Whiting)就說,「這是個完美的北亞洲商業據點,唯一的挑戰是必須與中國直接通航。」在2008年兩岸直航啟動後,的確讓這個機場城市更生氣蓬勃。
離機場不遠的青埔高鐵站,四面玻璃帷幕迎接明亮的陽光,彷彿也在宣示他閃亮的未來。這附近本來都是農地,興建高鐵後,附近的農民很多成了千萬富翁。站在高處,眺望高鐵列車駛向車站的同時,可以看到前方機場飛機的起落。未來這裡將是「新桃園的中心」。
高鐵站的右邊一大片黃土地,卡車和怪手來回穿梭,正趕著興建機場捷運;左邊的馬路旁,也在大興土木,桃園國際棒球場可望在今年底完工,成為國內首支城市棒球隊——桃園航空城棒球隊的新家。四周隨處可見高檔的新成屋。
興建中的捷運未來將串連桃園縣的舊市區,也和大台北地區的捷運網路結合,預計2012年機場捷運線完成通車後,所有西部重要的路網將匯集在航空城。
導演劉建偉的妻子在香港工作,每個週末他都要到機場接太太回台北,順利的話開車需要40分鐘,塞車時可能要一個半小時。在瞭解桃園縣的交通規劃後,他高興地發現,以後搭機場捷運到台北只要22分鐘,「這真的太方便了。」
建設 舒適環境吸引中產轉進
目前人口196萬多人的桃園縣,明年可望突破200萬人的門檻,升格為準直轄市。
在青壯人口不斷移出的台灣,桃園算得上是異數。新人口不斷移入,全縣居民2008年底平均年齡只有35.1歲,全台最年輕,是個充滿朝氣的城市。
因為工作機會多,加上便宜舒適的生活環境,不少台北的中產階級選擇移居桃園。近年來桃園有不少稻田開發成擁有休憩廣場的新興住宅區,像南崁交流道附近就住了很多北客,這裡還設立了全台第一個多功能大型購物城。南崁多功能藝文園區旁不少高級住宅也都看得台北人的身影。
住在大溪埔頂重劃區的忠貞國小輔導主任林志龍,就有很多台北來的鄰居。「在這裡住的是別墅,房價比台北便宜很多,1分鐘就可以上二高,開車40分鐘就到了木柵。只是假日大溪遊客太多時,有時會塞車,」他笑說。
新移民 學習中心協助融入
桃園的新移民裡有為數眾多的外籍配偶,單是2007年到今年5月底止,申請入境到桃園的人數就有4萬4275人,全台之中,僅次於台北縣的8萬人。桃園縣也是全國首批設立「新移民學習中心」的三個縣市之一。2005年中心選擇附設在全縣外籍配偶子女人數最多的忠貞國小裡。
忠貞國小現有254名外籍配偶的小孩,占全校學生的1/10。很多人年邁的父親是電影《異域》裡描述的那批歷盡艱難,才從雲滇地區撤退來台的老兵。他們的母親有的是音樂家、有的是舞蹈老師、也有演員或廚師。
外籍配偶在新移民學習中心裡學習中文、手工藝,也上機車考證班、電腦班。每個學期她們會規劃不同的國家主題,用中文向國小的學生介紹。她們在這裡交朋友,聊天訴苦,把這裡當作台灣的娘家。
三年前執導《娘惹滋味》的導演到新移民中心選角,選上了來自印尼的莫愛芳,生平第一部戲她就演女主角。電影開拍前,她得隻身赴台北上表演課半年,人生地不熟的她想打退堂鼓,可是中心裡的校長和老師一再鼓勵她把握機會。電影上映後,很多人被莫愛芳的演出所感動,但31歲的她不覺得有什麼困難。「我在台灣做過外籍看護,戲裡我只是演自己。」
當時連金鐘獎是什麼都搞不清楚的莫愛芳,直到迷你劇集最佳女主角揭曉的那一刻,她都無法置信,自己成了影后。辛苦移動因懷孕而抽筋的腳,她緩步走上舞台致詞。「我謝謝許多幫助過我的人,也謝謝那些欺負過我的人,因為他們讓我有勇氣繼續努力。能嫁到台灣來,我覺得很幸運。沒想到一個平凡的家庭主婦,也有今天!」
莫愛芳之後陸續接獲演出的機會,並應邀到全台各地演講。「我希望改變更多人對外籍新娘的偏見。」儘管語調有些口音,但她的中文表達流暢。「我現在只有國中二年級的中文程度而已,我還會繼續上課學習,我要靠自己的一雙腳在台灣站起來,」她很肯定地說。
莫愛芳對桃園的生活環境很滿意。「我先生在工廠的工作穩定。我到學校、鎮公所或衛生所辦事,大家都很熱心服務,所以生活上沒什麼不方便的,」她微笑地說。
科技業 群聚大 創造工作機會
桃園縣擁有多元產業,工作機會多,近年來留住許多年輕一輩的桃園人,也吸引愈來愈多的外地人。
高科技產業是桃園引以為傲的產業,半導體、電子、光電顯示、生技等產業在桃園都有深厚的基礎。華亞科技、南亞科技、宏達電、華通電腦、中華映管、友達及展茂光電等知名的高科技公司,都選擇落腳桃園。
這裡也擁有全台規模最大和最完整的物流產業。45公頃的自由貿易港區,延伸了機場腹地,將台灣製造的科技產品零組件,更快速通往世界的轉運站,帶來更多商機。
傳產 資產活化 轉文創第二春
在傳統產業大量外移到中國、東南亞之後,留在桃園本地的企業也開始活化原有的資產,在桃園縣政府的整合下,桃園目前已有15家產業文化館開放觀光及互動教學。
「東和音樂體驗館」是台灣第一家音樂博物館,40多年的組裝鋼琴工廠現在轉型為觀光工廠,訪客可以觀看組裝鋼琴的每一個流程,小朋友可以在音樂體驗區實際操作弦樂、管樂、打擊樂等樂器。
在「黑松飲料博物館」和「可口可樂世界」,令人回憶起孩童時期逛柑仔店的樂趣;喜愛美食的人不能錯過「郭元益糕餅博物館」「白木屋品牌文化館」「義美見學館」的烘焙文化;在「金蘭博物館」可以找到媽媽廚房的好滋味;到北台灣第一大酒廠的「林口酒廠」,可以看到製酒過程,順便品酒;在「雅聞魅力博覽館」裡可以體驗全國唯一的保養品DIY教學。
將傳統工業的產值轉化為兼具文化傳承、教育推廣、產業加值及觀光休閒等多面向的功能,傳統產業也能創造第二春。
休閒 兩蔣園區轉成大商機
草花產值占全台七成的桃園縣,近年來也美化容顏,轉型為北台灣最美的後花園。除了大溪老街和許多花團錦簇的休閒農場外,在觀光局「2008~2009旅行台灣年」「友善旅遊縣市票選活動」中,獲得網路票選人文歷史類最高票的「人氣王」——兩蔣文化園區,更是桃園縣用創意開發觀光產業的代表作。
在民進黨執政時代,台灣主流走本土化時,許多地方的蔣公銅像被棄置。桃園逆勢操作,把別人不要的蔣公銅像集中在大溪,2004年開發成蔣公銅像公園,當時許多人並不看好。2006年縣府進一步成立「兩蔣文化園區」,涵蓋蔣公生前故居、行館及兩蔣陵寢等,陸續整修角板山行館、慈湖遊客中心等,今年更清理荒廢許久的後慈湖,讓隱藏在重重崗哨和鐵門之後的神祕之湖,重現清幽靜謐的美景。
如今兩蔣文化園區不僅是國內熱門的觀光景點,也是吸引大陸觀光客的重要歷史景點,帶動桃園一年340萬觀光人潮,創造50億元以上的商機。縣府委外開發100多項兩蔣紀念商品,包括蔣公紀念酒、郵票和手錶,以及深受年輕人喜愛的兩蔣KUSO公仔,銷售商機每年達新台幣2000萬元以上。
航空城 把舊痛轉成未來的夢
儘管縣內多元的產業仍在成長中,但桃園縣長朱立倫有遠見地看到桃園發展的瓶頸,而且主動尋求突破。
「以前機場對我們來講是個痛,地方的人都說這機場是『生雞卵無,放雞屎有』,我決定要把他們的痛變成他們的夢,」朱立倫說。
機場並非桃園縣的管轄範圍,但朱立倫為了打造理想中的國際城市,親自赴全世界先進的機場城市取經,並自行研議航空城法案,大力倡導「機場不應該只是一個行政機關,而應該公司化,做專業化經營」的理念。
2009年1月13日立法院三讀通過 「國際機場園區發展條例」,為桃園的未來開展了全新的一條快速道路。範圍廣達6150公頃,涵蓋產業園區、經貿展覽園區、生活機能區、精緻農業區與濱海遊憩區等多功能的航空城,預計未來能吸引1兆的國際投資和相關產業進駐,可創造出一年6000億的產值,以及增加8萬個工作機會,可望為台灣的門戶城市帶來嶄新的面貌。
美國商會執行長吳王小珍指出,「航空城將為這個城市、國家,帶來許多新的機會。這是一個好的開始,我們對這計畫有很深的期待。」
桃園縣從縣府到居民,對未來也有很高的期待。
國際觀 桃園運轉 台灣轉運
劉建偉的攝影機在桃園縣不同的角落,捕捉城市向上的力量。
一群國小小朋友開心地走進國際英語村,準備進行兩天一夜的課程。桃園的孩子也為了迎向世界而準備。
桃園縣政府在2006年開風氣之先,開設三座國際英語村,希望讓孩子提早與世界接軌。小朋友進入國際英語村的第一站,先到模擬的機場航空公司櫃檯報到,再進飛機艙。村裡有藥局、旅館、雜貨店和銀行,所有的設施都是企業贊助的實體設備。小朋友在這裡透過和外籍老師的對話,就像真實地生活在異國的小鎮之中。自96學年度起,全桃園縣國小五年級的學生至少都要到英語村遊學一次,體驗全英語的學習環境。
另外一群桃園縣政府的公務員,集合在航空公司的教室裡受訓。資深空服員仔細地教導她們如何鞠躬,並且悅耳地說聲「歡迎光臨」。「頭肩要成一條線,並且用30度的角度鞠躬,」隨著空服員的示範說明,她們一遍遍地練習。
桃園縣政府近年來參加「行政院服務品質獎」的考核,得獎數都是全國第1。即使是政府機關,他們也不斷用新思惟來提升自己。
紀錄片拍攝的這兩年間,大環境的背景讓導演劉建偉覺得鬱悶:政黨互鬥、百年最大的金融風暴、前總統陳水扁因貪污被收押等。但是當他透過鏡頭記錄桃園點點滴滴的故事時,卻有一種感動,「我深刻感受到台灣還是有人在認真做事情,他們做的每一件事,都讓城市有了更好的改變。」
如同桃園縣長朱立倫所說的,「桃園走向世界,就是台灣迎向世界!」桃園期許用自己不斷地蛻變,帶動台灣新一波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