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聽到一句話:「會說話的人,走到哪都吃香。」但「會說話」到底是天賦,還是可以練習出來的能力?說話其實是一門腦科學。只要你理解人類大腦的運作原理,就能找到讓人願意「聽你說」甚至「照你說的去做」的溝通方法。(本文節錄自《你心理系?不,我說話系!》一書,作者:李朝杰,時報出版,以下為摘文。)
在很多溝通中,傾聽比訴說更重要,一個耐心的傾聽者往往比一個滔滔不絕的說話者更受歡迎。但是,我們也不能只傾聽,還要適時給出回應,那麼怎樣回應會更受歡迎呢?
《實驗社會心理學》期刊上發表過一篇研究:荷蘭的研究者在一家餐廳開展實驗,把服務員分成兩組:
第一組服務員被要求在顧客點菜後,逐字複述點過的菜名,第二組服務員被要求也確認菜單,但不是逐字複述顧客的原話,而是用其他類似的詞代替,比如用「生啤」代替「啤酒」,用「薯條」代替「炸薯條」。結果,第一組服務員收到的小費是第二組的兩倍多。
這個簡單的實驗能帶給我們很大的啟發──
試想一下,什麼樣的傾聽者不受歡迎?答案是:心不在焉、不認真聽你說話的人,回應的內容離題萬里的人,誤解甚至曲解你含義的人。
什麼樣的傾聽者受歡迎?當然是認真聽你說話的人,不僅聽到了,還聽懂了。
根據這個實驗,關於傾聽後如何回應,我總結了3點建議:
1.當對方的話語簡短時,可以複述他的原話
比如,上司對你說:「星期五下午3點,召集部門全體同事開會。」你不能只是回應「好的」,可以複述一遍原話,例如:「好的,星期五下午3點,召集部門全體同事開會,我今天就發通知。」
這樣做有諸多好處:
第一,能倒逼自己認真傾聽每一句話,留意關鍵信息,防止三心二意、心不在焉;
第二,對方聽完你的回應後,能感受到你的尊重,知道你聽進去了,對他的話很重視;
第三,當你不知道如何回應時,複述一下對方的原話,可以確認他的意思,不至於讓氣氛尷尬,同時對方從你口中聽一遍他自己說過的話,可能會產生新的想法,繼續向你訴說。
日本的一些大型企業有規定,管理者在給員工佈置工作時,至少要說5遍,前兩遍讓員工複述工作任務,確保管理者說的和員工聽到的內容是一致的,不出現漏聽、歧義、誤解;後面幾遍管理者會讓員工思考任務細節,盡量全面、深入地理解該項工作。很明顯,這樣的溝通看起來繁瑣,但卻高效。
複述對方的原話、原意,看似簡單,卻不容易,需要我們全神貫注、全力以赴地傾聽並理解。
2.當對方的話語較長時,可以提煉大意,同時提到他說過的關鍵詞
當對方的信息量較大時,記住他的所有細節是很難的,也沒必要,因此,我們要理解大致意思,並且記住關鍵詞。提到對方話語中的關鍵詞,這一點容易被忽略,卻是給傾聽大大加分的表現。
我們會本能地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比如老鄉、同學、有相同經歷或相同愛好的人,而使用相同的詞句也是雙方相似度的體現。
換位思考一下,一個人在與你溝通時,頻繁地提到你說過的語句、關鍵詞,你的內心會是溫暖的,甚至感動的,你知道自己被看見了,被聽到了。
比如,在開會時,有經驗的發言者會經常引用其他人說過的原話、關鍵詞。例如:剛才王總的一個觀點我很認同,他說「上司和下屬要彼此成就」;就像楊經理之前說過的「異業聯盟」,我們公司也可以考慮。
當你一字不差地複述對方說過的一句話、一個詞,對方會感受到你的尊重,從而拉近雙方的關係。
此外,我們在溝通時要盡量使用對方的習慣用語,而不是自己的習慣用語。比如,對方說「一星期」,你就不要說「一週」;對方說「禮拜三」,你就不要說「週三」、「星期三」;對方說「一個鐘頭」,你就不要說「一小時」。
善於溝通的人通常是「變色龍」,會根據他人的語言習慣調整自己,畢竟,雙方在相同的語境下溝通,更容易達成共識,解決問題。
(延伸閱讀│有效開會6步法:一個員工未來在公司能爬多高,就看他如何開會)
3.如果沒聽懂或者走神了沒聽到,要及時承認,不要掩飾
我們在傾聽時,不理解對方的一段話或者偶爾走神了,都是正常的,此時不要不懂裝懂,隨意搪塞過去。真誠地請對方重述一遍,這不會引起反感,但是糊弄和敷衍,一定會招來不滿。
事實上,很多回答問題的高手會刻意把提問者的問題複述一遍,以確認自己沒有理解錯誤,然後才開始正式回答。
綜上,使用和對方相同或相似的表達用語,能幫助我們成為一個更受歡迎的傾聽者。
溝通要先端正態度,再提升能力
回應時,自己的語言有沒有深度,能不能解決問題,是能力問題;而有沒有認真傾聽,回應的內容與對方是否在同一個頻道上,則是態度問題。我們首先要端正態度,其次再提升能力。
(延伸閱讀│「溝通力」是讓對方愉快說話的能力:在提問前面加上「這3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