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一句話,可能會引起共鳴,也可能在無意中造成傷害,關鍵就在於「表達方式」!成熟大人讓人不自覺想靠近、信任、共事,他們的魅力不在於多會說,而是知道「該怎麼說」。有效溝通不只是技巧,更是可以練習出來的「態度」,跟著本書一起強化溝通力,試著做出小小的改變,就能看到關係大大提升,推動事情往好的方向進行!(本文節錄自《一開口,就讓人有好感》一書,作者:朴根一,幸福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嘲諷的說話方式,無論意圖是什麼,都會給對方帶來深刻的傷害,並破壞彼此的關係,這就是典型的「被動式攻擊」。在眾目睽睽之下,說話要更加小心。
以前面提及的情況來看,主持人用嘲諷他人的方式開玩笑,即使來賓知道這是節目的調性,也會感到受傷。因此,當一位主持人嘲弄來賓時,另一位主持人通常會打圓場,以平衡談話氛圍;但在日常生活中,很難立刻找到這樣的平衡點。
像這樣自以為幽默而嘲弄他人,會讓對方有被羞辱、冒犯的感覺,談話氣氛也因此搞僵。尤其在商務場合中,這樣的說話語氣是非常危險的。
舉例來說,如果客戶詢問了一個簡單的問題,而你卻回答:「這不是當然的嗎?」聽到這樣的回答,客戶是不會想繼續對話下去的。無論再多的說明、解釋,嘲弄的語氣已使其顯得毫無意義。不妨這樣回答:
「那部分我們也有討論過,謝謝您的指教,我們會進一步評估。」
這樣的態度展現了解決問題的意志,並且對建立信任感有很大的幫助。
在會議或報告的場合中,嘲弄的口氣也很容易引發衝突。如果主管說:「這點子你也好意思提出?」報告者的士氣會受到打擊,而聽眾的注意力也會受到干擾。
這樣的說話方式對團隊合作毫無幫助。請嘗試以開放式問句來展開對話吧。
「針對這個點子,你可以再詳細說明嗎?」
這樣的話語可以幫助報告者保持信心,並進行一場有建設性的討論。
(延伸閱讀│遇上「自以為是」的人:沒必要戳破對方,但你可以「這樣做」)
建立「為自己說的話負責」的意識
嘲諷在心理學中,被視為一種被動式攻擊行為。這些人不會直接表明自己的憤怒,而是以隱諱的方式讓對方感覺到不舒服,進而造成影響。被動式攻擊的典型特徵,包括「間接表達」和「逃避責任」。
「我只是開玩笑而已,你幹嘛這麼敏感?」
這些話漠視了對方的感受,表現出一副責任不在自己身上的迴避態度。
「這有很重要嗎?」
這種表達方式,展露出不重視對方提出的問題,且逃避嚴肅對話的傾向。
心理學家希歐多爾.米隆(Theodore Millon)將這種被動式攻擊行為分成4種類型:
這些人不會直接表達自己的不滿,而是間接導致雙方關係惡化。
被動式攻擊會讓對方感到困惑並擾亂對話節奏。請試著使用能表現出合作意願的說話方式吧。
「我不太了解您的意思,能否再次詳細說明呢?」
這種表達方式一開始可能會感到尷尬,但對方會有受到尊重的感覺,進而提高對話品質。
意識到自己忍不住生氣時,先停頓一下並深呼吸,然後用平靜的語氣重新對話。與其說:「你為什麼這麼做?」不如說:「你能告訴我哪裡有困難嗎?」也是一個好方法。
換位思考理解對方立場的態度,可以減少衝突、建立信任,並使關係更加緊密。請循序漸進練習減少被動式攻擊的行為。
4個NG溝通地雷,你是否也曾無心踩到 ?
你是否曾因無心的一句話而被誤解,進而影響工作或家庭的關係?話語會形成極具感染力的氛圍,而氛圍又會影響一件事情的發展。如果你感覺一手好牌似乎越打越差,可能就是踩到了這些溝通地雷:
(延伸閱讀│怎麼說話決定人生磁場:高情商者絕不說的12種毒舌驚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