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歡慶39週年 歡慶39週年 全年最低訂閱優惠全面啟動!只要 2.5 折起

職場上「不做事的人」價值在哪?沒做好「這件事」就是讓公司虧錢

從個人貢獻者到團隊管理者, 高效主管的底層邏輯。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5-06-27

瀏覽數 1,750+

《關鍵躍升》/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關鍵躍升》/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00:00
00:00

在大型公司裡,不僅有不做銷售的銷售主管、不做開發的開發主管,還有不做營運的營運主管。在數量上,這些 「不做事」的主管和做事的人相比,是什麼關係呢?大約是1:5的關係。也就是說,大概每5個「做事的人」,就有1個「不做事的人」管著。那麼,為什麼需要那麼多「不做事的人」去管「做事的人」呢?(本文節錄自《關鍵躍升》一書,作者:劉潤,時報出版,以下為摘文。)

做了 5 年的一線銷售工作,拿了 3 次銷售冠軍,小張終於收到通知,被提拔為銷售部主管。

小張欣喜若狂:從明天開始,再也不用做業務活了。市場市調、電話拜訪、網路行銷、彙報銷售情況和銷售計畫等,這些工作都可以交給下屬了;今後不用再遭遇打陌生電話時被冷冷掛斷,送樣品時被攔在大鐵門外,產品掉鏈子時被客戶指著鼻子罵,收尾款時求爺爺告奶奶,甚至孩子生病時還必須去陪客戶應酬了……。

興奮過後,小張開始思考:為什麼我「不做事」,不給公司跑業務拉訂單,薪水反而高了?老闆給我升職加薪,圖的是什麼?我怎樣做才對得起這個職位和這份薪水?小張開始擔憂,如果不把老闆的意圖搞明白,不要說自己更上一層樓,恐怕連這個主管職位也保不住。

老闆為什麼提拔員工做主管,他圖的是什麼?

這是員工(個人貢獻者) 要轉變為主管(團隊管理者),首先必須想明白的問題。

在大型公司裡,不僅有不做銷售的銷售主管、不做開發的開發主管,還有不做營運的營運主管。在數量上,這些 「不做事」的主管和做事的人相比,是什麼關係呢?大約是1:5的關係。也就是說,大概每5個「做事的人」,就有1個「不做事的人」管著。

考慮到「不做事的人」的收入通常比「做事的人」還高,這絕不是一筆很小的成本。

那麼,為什麼需要那麼多「不做事的人」去管「做事的人」呢?難道做事的員工自己不會管自己嗎?

老闆真的需要這麼多收入高、不做事的「人上人」嗎?老闆圖什麼?圖這個「不做事的人」可以專注在與「自然效率」作戰上。

(延伸閱讀│將帥無能累死三軍?職場專家:主管能力不足,對你不見得是壞事

什麼叫「自然效率」?

舉個例子,10 個人被安排去種樹,組織者提供工具和樹苗,要求他們多種樹、種整齊。怎麼做?先分工:挖洞、種樹、填土、澆水。然後,這 10 個人就開始做了。

小趙去挖洞, 小錢去種樹, 小孫去填土, 小李去澆 水……10 個人就這樣自發地忙活了起來。可是,他們做事的效率比較低:因為挖洞慢,其他人都要等洞挖好了才能開工;種樹的人種完樹,發現沒人填土,眼看著那棵樹要倒掉,只好先扶著;澆水的人打好了水,但發現前3道工序還沒完成,那就歇著吧,等土填完了再澆水。

一天下來, 這 10 個人手忙腳亂, 爭吵、返工 、浪費、等待,最後勉強種了 20 棵樹。這種在「自發分工,隨機合作」機制下的工作效率,就是「自然效率」。

好了,現在輪到你雙手插兜,吹著哨子閃亮登場了。你說:「我來指揮,你們好好做。」怎麼做?

考慮到種樹這件事,挖洞花的時間長,種樹費的力氣大,這兩項工作最艱鉅,因此你決定抽調 6 人,分成 A、B兩組,每組 3 人。A 組負責挖洞,B 組負責種樹。累了之後,兩組交換分工。

8/17賴佩霞新書分享會 | 在基隆塔來一場心靈對話,立即報名!

由於填土快,所以只需要安排 1 人,作為 C 組,他還能給其他三組做後援。剩下的 3 人組成 D 組,專門負責澆水。就這樣,大家開始做!

一天下來,他們種了 80 棵樹。

按照自然效率,10 個人一天只能種 20 棵樹,但是因為你帶來了管理效率,10 個人一天種了 80 棵樹。

20 棵樹 vs 80 棵樹,多種的這 60 棵樹,就是你「不做事的價值」。

假如種一棵樹收入 100 元 ,在自然效率下,10 個人種 20 棵,平均每人種 2 棵,那麼每個人的收入是 200 元。

現在因為你而多種了 60 棵,創造了 6000 元的額外價值。所以,你的收入理論上就是 6000 元,是普通員工平均收入的 30 倍。

「不做事」有「不做事」的價值

你現在明白為什麼愈「不做事」的人,收入愈高了嗎?因為雖然你「不做事」,但是「不做事」也有「不做事」的價值。

你的價值,是用管理效率打敗自然效率。你的價值,就顯現為在有你和沒你兩種情況下團隊所創造的價值的差額。

你的價值 = 團隊價值×(管理效率 - 自然效率)

要顯現出你的這一價值,你需要一次「關鍵躍升」, 一次從「個人貢獻者」到「團隊管理者」的躍升,一次從自己拚命做事到自己「不做事」但團隊產出反而更高的躍升。

但是,很多新任主管(甚至很多「資深」主管)不理解這件事,他們總是喜歡擼起袖子就去「種樹」。雖然的確很辛苦,但可能恰恰因為疏於管理,導致產出大大減少。

繼續前面的例子,假設你親自下場種樹,而你並不比任何團隊成員更有優勢,那麼你和團隊加在一起共 11 個人,只能種 22 棵樹,比用更有效的「分工合作法」所種的 80 棵少了 58 棵。

這就相當於,你拿著主管的薪水,卻沒有做好作為主管的本職工作,而是去搶員工的工作做,最後讓公司「虧」了 58 棵樹,價值是 5800 元。

(延伸閱讀│晉升了卻不懂如何當主管?沒思考升職意義,小心落入「彼得原理」

《關鍵躍升:從個人貢獻者到團隊管理者, 高效主管的底層邏輯》,作者:劉潤,時報出版

《關鍵躍升:從個人貢獻者到團隊管理者, 高效主管的底層邏輯》,作者:劉潤,時報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