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我要傳達的「各年齡層建議的投資方向」,是我與多位富人討論後的總結。當你在迷失如何使用金錢時,請參考:20歲花錢累積有助未來成功的「失敗經驗」或「知識」;30歲花錢累積「人脈」、拓寬視野,同時開始「投資」,替未來準備;40多歲則是用錢方式大幅分歧的時期……(本文節錄自《有錢人教我的致富心態》一書,作者:立川健悟,商業周刊出版,以下為摘文。)
20歲:花錢累積有助未來成功的「失敗經驗」或「知識」
花錢獲取能聯結未來成功的「失敗經驗」和「新知」吧。這個時期是積累各種經歷、深化知識,同時培養專業的時期。這些專業將成為你的基礎,是未來人生創造價值和財富的泉源。
這個時期還不需要開始投資金融。雖然有些人從20多歲開始就會投S&P500等的標的,但透過累積經驗、提升技能,加強工作能力為自己加薪,才是投報率比較高的投資。
30歲:花錢累積「人脈」、拓寬視野,同時開始「投資」,替未來準備
30多歲時已經累積了一定的知識和經驗,應該將錢用於拓展人脈,開拓自己的視野。這個時期可以參加社群的聚會或自行策畫活動,增加與他人接觸的機會,藉此豐富人生。
在此階段開始金融投資可說是很理想的時機,因為就算出現損失,仍有足夠時間扳回一成。
此外,30多歲時一樣要繼續花錢累積知識。因為許多人在工作上某種程度已經能夠獨當一面,導致學習新知的態度最容易在30多歲時消失。如果此時不養成學習的態度或習慣,未來將難以持續成長。
40歲:將錢用於「自己」和「家人」的成長、回憶及「風險對策」上
40多歲是用錢方式大幅分歧的時期。已婚、有家庭的人應該把錢花在與「家庭」創造回憶,促進子女成長。
此外,建立家庭也伴隨著重大的責任,所以也要把錢用在「風險對策」上,讓自己就算身故也能讓遺留於世的家人生活無虞。
但不要在風險對策上花太多錢。資產愈增加,家人為生活所困的風險也會逐漸減少,請取得平衡,留意將錢用於最低限度的風險對策。
單身者在這個時間點應該為老後準備,開始「累積資產」。由於單身者可自由支配金錢,一不小心就會花費過度,所以要確實制訂計畫。
(延伸閱讀│存1000萬也不夠養老?吳淡如:現代人必學的9大致富關鍵)
50歲:將錢用於「健康」和「時間」,確保手頭寬裕並為老後準備
50多歲時,花錢的主軸會放在健康和時間。為了在老後能活得健康快樂,應該在50多歲時就開始留意把錢花在健康上。不要為了過度省錢而只吃便宜的垃圾食品,如果弄壞身體反而要花更多的錢看醫生。
同樣,適度運動也很重要。如果慢跑鞋或帥氣的運動服能提高運動意願,那可五十多歲把錢花在時間上也很重要。你是否體驗過小時感覺一天的時間長到可以一直玩下去的經驗?然而,隨著年齡增長,會感覺時間流逝得愈來愈快,這種感覺稱為「珍妮特法則」(Janet's law)。
這種觀點認為「在人生的某個時期所感受到的時間長度,與年齡的倒數成正比」。10歲感受到的一年是人生的10分之一,而50歲感受到的一年則會變成至今人生的50分之1,一年在人生中的占比逐漸縮小,這讓人有時間變短的錯覺。
此外,感覺時間飛逝的另一個原因,是大腦習慣了重複的生活。換句話說,這個時期如果漫無目的般度過,時間就會匆匆流逝。
希望像童年般延長體感時間,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挑戰」。挑戰新事物,透過反覆試錯給予大腦適度的壓力,大腦就會認為那段時間很充實,藉此延長體驗感受到的時間。
在人生後半段應該把錢花在挑戰新事物上,避免自己無所事事造成時間一閃而過。
60歲後:充分運用至今學到的「理性用錢方式」,享受人生
老後是人生的集大成。充分運用至今掌握的技巧,過快樂的人生吧。此處介紹的「各年齡層經驗投資方向」僅為範例。邁入60大關後還是能學習新知,或進行拓展人脈的投資吧。
(延伸閱讀│放下「窮人思維」:向億萬富翁學習真正的財務自由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