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開真正的潛能密碼,Google谷歌知名的人力分析團隊,其數據科學家推動了一項名為「亞里斯多德計劃」的大數據方案。他們初衷是要創建完美的團隊。基本上,亞里斯多德計劃就是運用史上最強的演算法技術來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藉由分析包括180個團隊數萬次回應在內的大量數據,從內在性格、技能組合、智力、個性到背景等因素,試圖描繪出職場最優秀人才的輪廓。(本文節錄自《引爆大潛能》一書,作者:尚恩.艾科爾,時報出版,以下為摘文。)
拉斯洛‧巴克(Lazlo Bock)是享譽國際的谷歌人力資源部總監。他兼具才智、寬厚、專注的領導特質,使他連續多年成功讓谷歌成為求職者最愛的頭號公司,也為他贏得「十年最佳人力資源專業人士」的榮譽。
正如他在暢銷書《谷歌工作規則》(Work Rules!)中所述,谷歌能持續聘用最有創意和高潛能員工的關鍵,在於公司蒐集了幾乎涵蓋所有事物的大量數據。
「大數據」這個名詞是指我們每次造訪網站、使用社群媒體、進行線上購物等活動時所生成的大量數據集。這個概念近年來備受關注,因為我們現在可以使用複雜的演算法來分析這些數據,找到各種趨勢和模式,進而深入了解人類的行為。
大數據正在改變一切,從企業如何經營,到政府如何了解人口趨勢,再到醫生和公共衛生人員如何檢測疾病等。但相對鮮為人知的是,大數據也是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大潛能的一項有力工具。
如今,已有許多數據,能讓我們不再受限於測量如智力、創造力和快樂的個人指標,更可以評估我們對他人智力、創造力和快樂的影響。
因此幾個月後,當歐普拉要我幫她的幸福課程找到5位領導人接受訪談時,我欣然接受這個請託,打電話給拉斯洛,希望了解這個全球數一數二的成功企業是如何預測卓越和潛能。換句話說,我想了解「亞里斯多德計劃」(Project Aristotle)。
「亞里斯多德計劃」大數據方案
為了解開真正的潛能密碼,谷歌知名的人力分析團隊,其數據科學家推動了一項名為「亞里斯多德計劃」的大數據方案。他們初衷是要創建完美的團隊。
表面上看來這項工作似乎很簡單,如果你要建立一個夢幻團隊,只要找那些表現最優異的人做為成員就行了,對吧?
所以下一個問題是,你找的人要有什麼樣的特質?高智商?精通數種語言?可以用心算解出二次方程式?
基本上,亞里斯多德計劃就是運用史上最強的演算法技術來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藉由分析包括180個團隊數萬次回應在內的大量數據,從內在性格、技能組合、智力、個性到背景等因素,試圖描繪出職場最優秀人才的輪廓。
結果他們發現,根本沒有所謂的「最優秀人才」。
亞里斯多德計劃得到的結論跟我在哈佛的研究結果十分接近:在衡量潛能時,「個人特質」和「能力」無法有效預測一個人在團隊能否成功。
谷歌人力分析部門的領導人之一艾比‧杜貝(Abeer Dubey),言簡意賅地總結道:「在谷歌,我們擅長『找出模式』,但在這個計劃裡,我們找不到明顯的模式。在這種情況中,『誰』的這個因素似乎並不重要。」
哇!想想看,這家史上最擅長尋找模式的公司,竟然無法找到一種模式,能預測若是透過訓練個人技能,此人在團隊中能否成功。
也就是說,你在團隊中的成就,與你有多聰明,你有多少個學位,你的個性如何、你的成績,或多有創意、你會說幾種語言無關。(延伸閱讀│EQ、IQ之外,矽谷所重視的「CQ」究竟是什麼?)
正如一開始所說,個人在團隊中的成就與「最適應者生存」有關。
一如我在哈佛所發現,以及谷歌利用當前最先進的數據科技所證實的,那些用來計算成功和潛能的變數是錯誤的。
為什麼呢?因為那些是個人特質。換句話說,「誰」的這個部分只能衡量你的「小潛力」,而「小潛力」遠不足以預測你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所有成功能力。
然而,我們在入學檔案、求職申請、面談以及其他形式的評量中,卻都將焦點錯置在「誰」這個因素上。
谷歌也在質疑一些關於潛能本質的概念:技能、智力、個性和身家背景,這些因素怎麼可能和成功沒有關係呢?
如果個人特質無法預測成功和潛能,那什麼可以做到呢?答案顯而易見:即你周遭的人際生態。
長期以來,我們總是在個人層面上衡量智力,就像我們檢視創造力、積極性和韌性一樣。但事實證明,我們並未能檢測出一些影響力更深遠的因子。
根據《科學》雜誌的報導,來自麻省理工學院、聯合學院和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人員,終於找到一種可以有系統衡量團隊智力的方法,而不僅是測量個人智力。
就像我們評估一個學生能如何成功解決問題一樣,現在我們也能預測一群人在解決一個或多個問題的成功程度。
大家很容易假設,如果把一群高智商的人放在同一個團隊裡,他們自然就會表現出高集體智能。但事實並非如此。
研究發現,如果每一個成員的能力都是中等程度,但卻擁有集體智力的團隊,它的成功率將遠高於一個天才團隊。
研究人員得出結論:「能解釋團隊在各種任務中表現的『集體智力因素』是一種團隊本身的特質,而不僅是其個別成員的特質。」
換句話說,最聰明的團隊並不一定是由最聰明的人組成,或是正如亞里斯多德的名言所述:「合作所創造的成果,大於單打獨鬥的總和。」又或者說,1+1大於2。
這表示我們該用全然不同的方式來看待工作表現。我已經為符合大眾定義的的「高潛能」員工做過八百多場演講,但我現在知道評估人員只能測量出個人的是「小潛力」。
我和我的研究團隊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你的潛力遠超乎你所擁有的。
因為你的成功、幸福和表現,都跟你周遭人的成功、幸福和表現息息相關,因此你的潛力是擴及至你能如何影響和推動整個團隊。
(延伸閱讀│誰能居要職領高薪?調查顯示:好個性是標配,更要有「壞小孩」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