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比語言能力更重要!英國老闆最愛擁有「這種特質」的人才

海外求職:找出在異郷的優勢。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5-03-13

瀏覽數 41,350+

英國倫敦。取自pexels
英國倫敦。取自pexels
00:00
00:00

英國打工度假的開放吸引許多台灣人前往英國工作,其中一半以上會往精品業發展,因為英國將奢侈品市場鎖定在華人客群,中文銷售員最缺人手,其實這類型的工作卻最難拿到工作簽證,會中文的外國人或本地人愈來愈多,台灣工作者很快就會被取代。(本文節錄自《2030轉職地圖》一書, Sandy Su(蘇盈如)著,遠流出版。

我有一位朋友用打工度假簽證從事精品業的獵頭工作,簽證即將過期時,他試著以中文為優勢,向公司請求協助申請工作簽證,然而雇主認為申請資料太過繁雜,決定重新招聘另一位有相同條件的人選。

想在英國順利拿到工作簽證,第一可進入國際型大公司(註1),此外還要選對產業類別,再利用面試技巧,提高公司願意「贊助」簽證的機會。根據移民律師所述,目前容易取得簽證的是最缺人手的醫務人員與醫生,許多來自菲律賓的護士都成功拿到簽證,並且取得永久居留權。

註1:英國雇主若要協助海外求職者取得工作簽證,必須將財報透明化,交由英國移民局審查,因此比起小公司,進到大型企業較容易取的工作簽證。

熟知當地人的弱點與通病

與華人相比,英國人注重私人生活,以生活品質為優先考量,其次才是公司。他們無法想像日本人會過勞死,更無法理解華人的搶錢腦袋,這也是為什麼英國的工作步調比亞洲緩慢許多。許多時候,等一份文件可以拖上一週到二週,甚至一個月。

英國老闆們也知道亞洲人瘋狂工作的情形,想要追趕亞洲的速度,卻又不願放棄有品質的生活。因此,懂得商場遊戲的英國老闆會特別僱用亞洲人,尤其是華人來替他們衝業績,做英國人無法做的事情。

在英國雇主眼裡,亞洲人正常工作的速度等於英國人勤奮工作的速度,狼性與毅力在英國就業市場有一定的地位,將這樣的特質呈現在英國面試官或雇主面前,可以提高受重用的機率。

英資企業的禁忌──謙虛不是美德?

英國人的世界(語言)是很直接的。

英國老闆需要直接、有自信的回答,好讓他們判斷你可以駕馭這份工作。然而台灣人的謙虛有禮、不張揚,在英資企業裡反而是面試時的絆腳石。

我經常問英國當地大老闆們:「台灣人面試的弱點是什麼?」他們的回答都很相似:

「太害怕、容易緊張、不夠有自信。」

打個比方,一位英國服裝時尚界CEO跟我說,自信是業界的靈魂,許多來應徵的台灣人,包含畢業自鼎鼎有名設計學院的臺灣高材生,總是帶著一種謙遜感,讓人覺得氣勢不夠強大,缺乏發自內心的自信。

其實,我第一次在英國面試獵頭工作時,為我仲介工作的獵頭慎重交代:如果面試官問到為什麼想當獵頭,必須回答「money」!當時的我非常驚訝,但畢竟自己也沒有把握,我遵照這個建議,回答了「money」,最後在英國得到第一份工作,並外派到日本。

當時的我認為自己會被錄取只是好運,並非因為「money」這個答案。然而我展開獵頭職涯,多次與英籍面試官交手後,發現90%以上的面試官都偏愛候選人給最直白的答案,而非拐彎抹角、謙虛隱晦的表達方式。尤其是業務職缺,凡是回答「我愛錢!」「我想要買很多房子!」的候選人,幾乎都會順利通過第一關面試。

英國面試官認為:一個夠飢餓的人選,才能突破潛力,創造奇蹟。當然,在講完愛錢後也別忘了補充:因為愛錢,會努力為公司衝業績,也替自己創造紀錄,達成雙贏效果。

容易忽略的海外職涯準備

大多數的人通常不會把簽證、斜槓、理財等較為遙遠的計畫放在初步的準備階段中,其實這些都是初期的重要考量。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簽證

熟知當地簽證法規,才能做細膩的個人安排,讓自己的海外生活更順遂。

舉例來說,我在英國求學的期間,身邊多位朋友預估需要花8年完成所有學業,剛好前輩們分享留學簽證滿10年可取得永久居留權的資訊,因此大家各自透過不同的進修方式多待了2年,成功取得永久居留權。

各國的簽證規定不同,例如:在新加坡是工作3年取得永久居留權;日本則是以1年制的高度人才簽證換永久居留權;在英國,5年工作簽證或持續居住10年可拿永久居留權。

有些人在可以取得永久居留權的最後一年離開,才後悔當初沒有堅持留下。也有人拿到永久居留權後前往其他國家發展,累積多國工作經驗,再選擇想要定居的國家。

▶斜槓

英國唯一一位臺灣籍醫務人員獵頭小夏在準備轉職時,以轉介中文保母賺取外快的方式經營副業,降低臨時失業的風險。

▶理財

海外職涯中最怕的就是把薪水全用來繳房租,存不到錢。無論有沒有經濟能力,都應關注當地的置產情報與不動產投資。購買不動產,長期下來可以替自己省下房租,在某些國家(例如日本)還有節稅的作用。

在第五章〈轉職順風車〉可以看到,好幾位海外工作者例如瑞典的艾琳、英國的小夏、新加坡的莉娜,都在三十歲前半以繳房貸代替繳房租的方式,擁有屬於自己的第一棟不動產,避免通貨膨脹或房租調漲。擁有第一棟不動產後,緊接著設立換屋目標,用第一間舊房換成第二間較新的大房子,慢慢改善海外生活品質。

近十年來,大家應該都明顯感受到愈來愈多人出國進修、選擇海外就職,似乎在臺灣成為一種流行的象徵。

針對這個現象,我想分享人資小週末創辦人,也是職涯教練的盧世安老師的觀點:許多人自稱跨國工作者,其實只是跨出國家的國界,並沒有跨出工作的國界。

海外工作者必須有長遠計畫,看清楚目前這份工作中是否擁有主導權、能否被培養成精英,而不是找一份對職涯沒有加分效果的海外工作。

盧老師的想法與觀察,對應了我身邊許多海外工作朋友的疑慮,他們處在不高不低的職務上,開始懷疑該留在國外或返回臺灣。如果你也有這些疑惑,可以參考第五章〈轉職順風車〉的故事,思考最適合自己發展的工作環境。

速速抓重點在英國工作,展現狼性威力與工作狂態度,大勝中文能力。

(延伸閱讀│台灣人在英國職場工作超過10年,她體會2個不需言傳的溝通潛規則

《2030轉職地圖:成為未來10年不被淘汰的國際人才》一書, Sandy Su(蘇盈如)著,遠流出版。

《2030轉職地圖:成為未來10年不被淘汰的國際人才》一書, Sandy Su(蘇盈如)著,遠流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