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亞洲經濟復甦能否持久?

林季蓉
user

林季蓉

1999-06-01

瀏覽數 14,150+

亞洲經濟復甦能否持久?
 

本文出自 1999 / 6月號雜誌 第156期遠見雜誌

一九九七年底橫掃亞洲的金融風暴,肆虐至今已近兩年,對於那些飽受摧殘的亞洲國家而言,兩年絕對是一段漫長的時間。不過,目前種種跡象顯示,亞洲經濟似乎正在步向復甦之路,相較於國際觀察家所預估的經濟成長速度,不及兩年就開始復甦,卻又太迅速,令人難以置信。當初風暴來得快,現在去得更快。一些比較審慎或是悲觀的人士,不免懷疑復甦能否持久。

去年秋天參加IMF(國際貨幣基金會)和世界銀行年會的財長與央行總裁們,個個憂心忡忡,愁眉不展。美國總統柯林頓甚至提出警告,宣稱「世界經濟正遭逢五十年來最嚴重的危機」。然而短短半年之後,同一批財長和銀行家於今年春天再度聚首,會場氣氛卻大異其趣。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富有國家的股票市場屢締佳績,新興市場亦一片蓬勃,IMF和世界銀行相偕向上修正東亞國家的經濟預估指數。

產能過剩與巨額外債皆未獲改善

IMF的官員認為亞洲將呈現「V字型」經濟復甦,亦即景氣下滑,一旦探至谷底,隨即攀升。事實證明,香港房地產市場恢復買氣,新加坡機場旅客人潮重現,日本零售業也再度熱絡起來。投資人似乎已經恢復信心,南韓股市不僅重拾危機之前的規模,印尼、泰國和香港股市更躍居全球最佳表現股市之列。南韓政府正計畫提前清償積欠IMF的巨額債務。目前除了印尼的成長跡象仍然不夠明確以外,南韓、馬來西亞和泰國的工業製造均呈現成長局面。外資也開始流入包括南韓、泰國,以及中國大陸等地的資金市場。

近期美國《商業週刊》以「封面故事」針對亞洲是否真正復甦一事,做了大篇幅的報導。文中指出亞洲經濟復甦,或許證據確鑿,至於能否持續,則值得商榷。目前亞洲經濟面臨的最大危機在於資金市場的快速復甦,可能誤導亞洲的政客與企業,以為才剛起步的企業重整與金融改革,可以暫時鬆緩下來。

然而實際上,產能過剩和巨額外債兩大問題根本尚未獲得具體改善,復甦太快的代價極可能是,慘痛教訓還來不及沉澱就故態復萌。雖然穩定的金融財務結構與實體經濟發展具有必然之因果關係,卻非百分之百的保證。除非不健全的金融體系與不獲利的企業財團能夠徹底改革成功,否則即使景氣恢復,亦不可能再振當年雄風。

以較早露出復甦曙光的南韓為例,在進入IMF的託管之後,大舉改革金融體系,金大中總統親自背書,承諾南韓政府公開拋售虧損及倒閉金融機構的決心,目前績效頗彰,包括高盛投資等外商公司已先後入主南韓金融機構。著名大財閥如大宇、三星、現代和金星集團也在政府力主之下,放棄重複投資如汽車與電腦晶圓等製造業,以期打造更多元與健全的工業基礎。然而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大財閥的負債金額不但沒有減低,反而持續增加。因此專家認為,南韓的努力顯然不夠。

日本的動向具有指標地位

另一個復甦焦點——泰國的情況和南韓相去不遠,不僅財團重整進度緩慢,而且政府政策不明,企業積欠國外債權人的巨額債務仍陷於討價還價的困境中,抹殺國外財團放貸款給私人企業的意願。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同時間,東南亞最大的經濟體——印尼,由於大選在即,政局不穩、充滿變數,再加上複雜的種族與貧窮問題,國際觀察家並不抱持樂觀態度,並且擔心鄰近的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可能遭到波及。目前馬來西亞唯一出現成長的企業只有公共工程,而政府金援對象亦僅止於總理馬哈地之親友。新加坡自從危機爆發以來,難逃蕭條命運,不過新加坡政府試圖將鄰國的危機化為轉機,加緊重整國營企業,以及革新電信設備與教育制度。但是新加坡的整體科技環境如網際網路,仍遠遠落在主要競爭對手香港之後,恐怕得加緊腳步才行。

香港的觀光事業與房地產業確實再次出現蓬勃景象,然而失業率卻居高不下,甚至繼續攀升。另外一值得關注的現象是,香港最高法院於今年稍早通過法令,賦予香港居民在大陸出生子女的居留權,預料新一波的移民潮將耗費香港政府巨額公帑,原本問題重重的經濟結構必將受到威脅。

至於中國大陸的金融改革才剛啟航,銀行為了擺脫巨額壞帳,開始尋求國際買家,今年四月份首度成立資產管理公司,倣效其他新興國家整頓金融體系的模式 。但是《亞洲週刊》指出,中國大陸的金融改革欠缺一套完整、健全的法令規範,做為處理債務的依據與支撐,因此容易流於表面化,充其量只是「櫥窗布置」而已。長久以來,由中央政策主導的銀行借貸對象局限於國營機構,導致銀行經理人欠缺現代風險管理的基本概念,若非北京當局大興價值有待商榷的公共工程,中國大陸早已瀕臨蕭條。經濟學者對於北京宣布的九九年首季八‧三%成長數據,普遍表示懷疑。

日本的動向在亞洲一向具有指標地位。很難想像一個如此富裕和複雜的經濟奇蹟,竟然會在一夕之間瓦解崩塌,陷入資產無法流通的泥淖,而且連續三年景氣衰退。雖然日經指數自去年十月以來已經上漲三○%,失業率卻不斷上升,民間消費能力亦相當薄弱 。亞洲能否復甦,做為最主要經濟體的日本扮演關鍵角色。各界期待日本的成長帶動整個亞洲區域的成長,因此,日本的金融體系 ,以及總值占日本國內生產毛額(GDP)一○%的產能過剩行業,例如批發業、營造業與零售業等能否徹底改革成功,備受關注。

各經濟體的內部結構是復甦關鍵

根據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的報導,亞洲經濟的關鍵問題還是在於各個經濟體本身的內部結構。經濟復甦與否首重國內政策,外在因素則包括物價水平、富有經濟體之產能,以及資金的流通度等等。即使國外投資人恢復信心,有助於市場運作以及匯率走強,但是對於長久以來飽受產能過剩之累,而且儲蓄率偏高的亞洲地區而言,外資對經濟成長前景的影響力,並不及國內的改革速度與成效來得重大。政府提出景氣刺激方案或能暫時促使景氣好轉,但是缺乏具體與徹底的重整決心,復甦恐怕無法持久。除非公營機構引領的振興行動,能夠轉化成更高度的民間需求成長,也就是說,政府主導必須變為市場主導,所謂的「V字型」經濟復甦,才不至於曇花一現。

IMF預估一九九九年投入亞洲市場的國外私人資金將比九八年略為增加,但是絕不可能重現九○年代初期的盛況。另一項主要資金來源——國際銀行的投資,則出現撤回資金的情況。原因一方面在於新興國家,如南韓與泰國,政策性清償外債;另一方面,國際銀行家認為亞洲的整體金融環境,如中國大陸,仍然體質欠佳,傾向減低介入程度。

短程甚至中程看來,亞洲經濟確實正在漸漸復甦當中,至少已經暫時脫離危險期;然而放眼長程,若想搬出「加護病房」,各項改革行動必須持續進行。經濟學者甚至認為,只要外資,或是所謂的「熱錢」,不要太快並大量流入亞洲市場,各個經濟體能鞏固已經達成的改革里程碑,亞洲經濟步向復甦之路不無可能。

然而這引發另一個值得關切的議題,全世界眾多已開發或是未開發的經濟體,過度仰賴富有經濟體,特別是已經連續七年好景的美國,股市狂飆程度已經到達失去平衡的地步,一旦華爾街崩盤,全球交易必然受損。根據IMF所做的評估,美國股市每下跌三○%,代表接下來五年新興市場的成長率將因此降低一個百分比。如此一來,過度仰賴以美國為首的富有經濟體,也成為亞洲經濟復甦與成長的最大風險。亞洲經濟復甦之路真可謂內憂外患,危機重重。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