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允許人、事、物的消逝或變化
也許,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某段期間的狀況非常糟糕,面臨事情膠著、難解的困境,心裡非常的苦。跟好朋友傾訴,出於深深的關懷,朋友告訴你:「放下吧!」我們點點頭,悠悠地說:「要是能這麼容易放下就好了。」我們很少能因為別人勸告放下就放下。對當事人而言,放下是最難的,否則就不會如此受苦。有力道的放下,唯有自己體悟,透過別人口中說的,影響都很有限。
放下,是很不容易的修練。沒有人會在開心的時候講放下,只有極度不開心時才需要放下。當我們處在高度的懊悔、憎恨、憤怒、悲傷、哀怨、擔憂時,會很需要藉由放下的能力來緩衝紛雜混亂的思緒,但真的很難做到。因此,放下是我們平時就要做的修練,而不是等到困難來時才臨陣磨槍。
有一次走在路邊聞到桂花香,這是我最喜歡的花香之一,市區平常不容易聞到。那次我開心地一直吸、一直吸、一直吸,希望讓滿滿的桂花香充滿體內的每個細胞。很快地,我就發現吸氣過後需要吐氣,尤其是瘋狂吸氣之後,需要吐很長的氣。我這才領悟,不論多愛這味道,都需要放下。唯有放下,讓氣息出來,我才可以再吸入另一口新鮮花香。原來,每一口的呼吸,都是提起與放下的修練。放下已經是我們隨時在做的事情了。
放不下,反映了我們不允許人、事、物的變化或消逝,或者不允許變化不是依照我們想要的方向發展。不接受變化,讓我們把自己與他人重重地釘在過去的某個時空。放不下,也可能來自對未來的高度擔憂,不斷想像可能會發生很糟的狀況,於是一直處在提心吊膽的狀態。心的慣性本來就是在過去、未來與想像之間不停迅速游移,此與放不下的特質是相當一致的。
然而,正念的每一項練習,都在訓練這顆心安住於當下,不論是愉悅的或不愉悅的,都能與當下同在,當下的呼吸、當下的身體、當下的心、當下的環境、當下的人、事、物。畢竟,當下才是我們真正唯一活著的時間。
活在當下,是修練放下的方法。
放下,是活在當下的唯一之道。
放下的修練需要平常多觀察事理的變化,尤其是觀察「形成期、維持期、衰退期、消逝期」的生命週期。任何的人事物其實隨時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以最簡單的用餐為例,餐桌上原本是空的,準備餐點進入形成期,餐點一樣一樣備妥上桌是維持期,享用美味進入衰退期,杯盤狼藉是消逝期。每一個時期沒有好壞或對錯,就只是狀態的變化。例如一般聽起來衰退期好像有點令人感傷,但以用餐為例,此正是大快朵頤的開心時刻。消逝期感覺有點悲,卻也是另一個週期的開始。
因此,在生命週期各階段中,覺察我們的慣性所賦予的價值、觀點、心境,也是練習的一部分。然後再練習用平常心,看待每個階段的變化。這些變化是生命中的必然而非偶然,只是平常沒有觀察的習慣,因此突然面對變化,總是很難承受。下頁示意圖呈現生命週期的變化:
接下來我試著舉一些例子,練習觀察與理解生命週期的變化。
肚子疼:微微感覺到肚子不舒服是形成期,越來越痛是維持期,找到廁所充分釋放是衰退期,肚子回復一般正常的感覺是這個肚子疼歷程的消逝期。
心情不好:因某個狀況心裡開始感覺不舒服是形成期,不舒服的感覺大量占據心頭是維持期,心情慢慢平和是衰退期,心情慢慢回復或放掉或遺忘那個不舒服是消逝期。
使用手機:剛買到與摸索使用方式是形成期,用得很開心是維持期,常故障或心裡不想要了是衰退期,壞掉或送人是消逝期。
一段感情:眉目傳情的曖昧階段是形成期,兩人手牽手在一起是維持期,感情生變是衰退期,分道揚鑣是消逝期。
本文節錄自:《正念減壓自學全書》一書,胡君梅著,野人出版。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