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開「電池門」陰霾的三星,如今正朝著2020年旗下全產品物聯網化的目標前進,《遠見》帶你直擊三星水原總部,看看他們的布局。
入冬後的韓國,冷得叫人直打哆嗦,但三星電子不久前公布的2017年第三季財報卻是熱呼呼,營業利潤達到14.5兆韓元,創單季利潤新高,儼然已甩開去年同期Galaxy Note 7手機「電池門」陰霾。
《遠見》記者前進三星韓國水原總部發現,三星不只企圖心旺盛,希望追回昔日失去的手機市占,也積極布局AI(人工智慧)、物聯網,目標在2020年打造全新物聯網生態系,將旗下全產品串連起來。
武器1〉穿戴裝置
三星布局2020物聯網願景的第一個關鍵,與Gear Sport、Gear Fit2 Pro這兩款運動錶有關。
除了可偵測心率、活動數據、睡眠,這兩款運動錶與運動品牌Speedo、Under Armour合作推出應用程式,讓使用者得以追蹤重要的運動數據,調整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運動模式。
未來,穿戴裝置也將全面導入AI。三星電子穿戴式裝置暨行動通訊事業部資深經理李東明表示,三星旗下也有健康事業部,將導入AI技術到穿戴裝置,提醒使用者預防疾病,「一切都在進行中」。
但Gartner個人技術研究團隊副總裁蔡惠芬提醒,倘若服務涉及醫療,並告訴使用者需防範哪些疾病,礙於法規限制,很多國家只有醫生能做這件事,所以目前只能被動告訴使用者血壓、跑步里程等客觀數據。
IDC台灣區企業應用研究部研究經理蔡宜秀則表示,三星若與各國醫療院所合作,上述難題將可以獲得解決,但這種模式通常由各地醫療院所主導,三星要如何在各個市場「接地氣」,將是一大考驗。
武器2〉智慧冰箱
另一個關鍵則是智慧冰箱。
三星在新推出的智慧冰箱中,配置21.5吋螢幕,並添加查詢食譜、播放音樂功能,還能連接三星電視,讓主婦邊做菜邊追劇。
這款冰箱內還內置感測器、攝影機,除了可依食材調整溫濕度,若下載專屬App,更可用手機查看冰箱內剩餘食材。
其實,東芝、東元、LG早在2000年前後就曾推出智慧冰箱,只是受限當時網路基礎建設還不夠完整,應用無法普及。
蔡宜秀觀察,目前三星所推出的智慧冰箱,雖搭載IoT,可讓消費者知道冰箱是否正常運作、蔬果和食材是否新鮮,但這樣的模式仍屬「被動」。
什麼模式才叫「主動」?蔡宜秀解釋,必須跟食材、超商業者連結,使用者只要發現食材不夠,可在手機上按個鈕,就可即時採購,「這至少要兩到三年,讓冰箱業者跟零售端的物流系統連接,非三星可獨力完成。」
目前,三星旗下家電產品已逾230種,陸續將具備智慧聯網功能,可應用手機上的Samsung Connect軟體App跟各種家電互動,但如何實現更直接的人機互動,是另一道關鍵課題。
武器3〉語音助理Bixby
更直接的人機互動,仰賴的是語音助理。三星電子數位家電暨物聯網家庭副總裁具城基表示,當軟、硬體到位後,「聲控」將是下個重點,明年也會有更多家電用品與三星自己研發的語音助理Bixby連結,屆時搭載Bixby的手機將成家電的中樞大腦。
不過,三星自4月上市的Galaxy S8搭載Bixby以來,評價兩極。知名Youtube部落客馬克斯.布朗利(Marques Brownlee)質疑,Bixby與Google所開發的Google Assistant過於相似,相較於Google深耕語音助理領域、累積較多數據,Bixby恐怕難成為使用者的首選。
「AI本身就是個需要不斷被訓練的技術,才可以慢慢優化,很難有語音助理一推出馬上就100分,得先從60、70分優化起,」蔡宜秀認為,Bixby甫推出就被批評,是很正常的。
目前,家電大廠結合語音助理來管控智慧家電,有兩種作法,一種是如三星般自行開發,另一種則像台灣大同,與微軟Azure等國際大廠開發的系統合作。
這兩種模式有何利弊?蔡宜秀解釋,三星自收購協助蘋果發開語音助理Siri的新創團隊Vivlab後,便從無到有、自行孵化,雖然一推出反應兩極,但未來發展較有彈性。
但與國際第三方平台合作的大同,雖然可擷取國際大廠資源,快速開發出產品,但缺點是難以客製化,必須等待國際大廠推出中文語音版本,才能把功能被動的整合進去。
瞄準使用者痛點,三星在10月18日於美國舊金山舉行的開發者大會中,宣布將Bixby升級為Bixby 2.0,增強語音判讀功能,讓指令接收更精準,但目前仍僅支援韓語、英語。
11月下旬,三星宣布Bixby推出中國版,支援簡體中文,讓大陸三星手機用戶也能以中文語音下達翻譯、掃描物品、叫車等指令,明年三星更預計將推出與物聯網連結度更高、辨識能力更強的Bixby中國版2.0,但台灣三星目前尚未確認正體中文介面的Bixby何時進駐台灣市場,並支援在地化中文詞彙、語句。
武器4〉第三代ARTIK晶片
三星在舊金山開發者大會中也推出體積更小的ARTIK物聯網模組晶片,確保物聯網設備彼此連接時的數據傳遞安全。
這款晶片也將會和三星的SmartThings雲端平台整合,提升與第三方物聯網設備、物聯網雲端服務業者間的互通。
「三星橫向從手機、家電到智慧家居平台都有,縱向則包辦半導體、顯示器,很少有這種優勢的廠商,」蔡惠芬觀察,相較於亞馬遜、蘋果、Google、微軟,三星開發、生產更多家電產品,且本身具有晶片開發能力,是攻占物聯網市場的利多,「確實三星的動作很快。」
只是如何在2020年讓物聯網生態系夢想成真,還得看三星能否夠開放,和第三方談好互蒙其利的商業模式。
鬼才副總裁深刻操刀 新廣告重塑三星形象
去年9月,三星Galaxy Note 7手機在各地傳出起火燃燒,甚至還被禁止帶上飛機,逼的三星只能黯然回收全球近430萬台Galaxy Note 7手機,並宣布停產。
「如果什麼都不做,只會失去更多!」三星電子資深副總裁暨行動通訊事業部品牌行銷長皮歐.申克(Pio Schunker)指出,當時除了超過700個研發人員投入,還與第三方合作單位合作,一共耗費20萬支手機、3萬顆電池,希望真相能水落石出。
申克投效三星前,曾為可口可樂(Coca-Cola)、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賓士(Mercedes-Benz)操刀過行銷廣告。他一身緊身牛仔褲搭配短靴,像是搖滾明星般的穿著,和一旁穿著略顯拘謹的韓國同事相較,雖顯突兀,卻反映三星近年來對國際人才的開放心胸,更無怪乎三星總部裡的各國同事,私下都稱呼他為「鬼才」。
「以人為本」 重建顧客信心
在申克操刀下,三星今年行銷廣告多了不少「人味」,強調「以人為本」的情境引人入勝,盼能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並重建消費者信心。
在今年由申克操刀的廣告「鴕鳥會飛:挑戰你所不能」中,以一隻鴕鳥戴上VR設備後,幻想自己悠遊天際,連結到三星這一年來浴火重生的努力。這支廣告在今年坎城影展拿下最佳導演、動畫和視覺特效等三座金獎,是三星近年來最成功的廣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