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不勝利就毀滅?希特勒為何對美宣戰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7-09-22

瀏覽數 10,800+

不勝利就毀滅?希特勒為何對美宣戰
 

希特勒對美宣戰的動機難以找到合理解釋,人們在探索究竟時只能做出各種推測,因為他從未向別人交代過自己的出發點。這個宣戰動作非但是希特勒最令人不解的過失,以致讓一九四○和四一年之間看似完全的勝利,變成了無法避免的敗仗;同時在他單獨做出的各種決定當中,這又是最孤單的一個。他直到為了宣布此事,向特地召集的國會發表談話以前,未曾與任何人就此進行討論:他沒有跟自己身邊的將領及軍事隨從談過這件事,雖然他自從對俄開戰以後,每天主要就與他們一起消磨時間;他也沒有向自己的外交部長透露此事,更遑論是政府內閣──希特勒從一九三八年開始就不再召開內閣會議。

可是十一月二十七日的時候,他卻在丹麥外長斯卡維紐斯、克羅埃西亞外長洛爾科維奇兩位外國訪客面前,發表了一段詭異的談話──當時俄軍尚未展開反擊,德軍對莫斯科的攻勢仍僅處於陷入停頓的階段。當天的談話內容被記錄了下來。「本人在這一方面同樣冷若冰霜。」希特勒說道:「如果德意志民族不再強韌、不準備做出充分的犧牲、不願意為自己的生存流血的話,那麼就應該沉淪,被另外一個更強大的勢力所毀滅……。到時候我不會為德意志民族流下一滴眼淚。」多麼可怕的說辭!到了一九四五年,希特勒果真下令把德國凡是還沒有坍塌的東西一概炸毀,不給德意志民族留下任何苟延殘喘的機會。也就是說,德意志民族已經證明自己無力征服世界,因此必須用毀滅作為懲罰的手段。

但即使在此刻,當他首度打敗仗的時候,滅毀的念頭就已經油然而生。這與我們之前已經看出的希特勒性格十分吻合:他傾向於做出偏激的結論,而且「冷若冰霜」和「快如閃電」。對美國宣戰是否就是希特勒內心已出現轉變的第一個跡象?他是否此時已經做出決定,假如自己無法成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征服者和勝利者,那麼至少也要成為最大災難的建構者?

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希特勒對美國宣戰以後,使得莫斯科城外決戰所預示的戰敗終於變得無可避免。他從一九四二年開始即已不再致力於扭轉頹勢。他未曾採取任何新的主動措施,不論在政治上或軍事上都是如此。他之前許多年內的豐富創意是無人可加以否認的,可是自一九四二年起,創意已經煙消雲散。他雖然在政治上有過若干機會,為已經打敗的戰爭找出某種退路,他卻完全不予理會。甚至連軍事上出現過的扭轉戰局機會──例如一九四二年夏天隆美爾在北非出人意表的勝利戰果──也受到同樣的待遇。那看起來就彷彿希特勒對戰勝已經不再感興趣,所在意的反而只是其他的東西。

同樣引人注目的是,希特勒在那幾年當中越來越躲了起來。人們再也看不見他的蹤影,再也聽不到他的聲音。他與人群失去了接觸,他不再走訪前線、不再視察遭受轟炸的城市、幾乎不再公開發表演說。希特勒只是生活在他的軍事指揮總部裡面。他唯有在那邊還繼續統治、跟往常一樣專斷獨行、如流水般任免將領,並獨自做出一切軍事決定──往往是一些非常奇怪的決定,例如在史達林格勒把第六軍團白白犧牲掉。他在那些年頭的戰略非常僵化與缺乏創意,唯一的策略就是「不計一切代價守住陣地」。然而,儘管付出了代價卻沒有守住任何陣地。所征服的土地一塊接著一塊損失,從一九四二年底開始先是東方,一九四四年以後再加上西方。希特勒並未對此做出反應,只是進行耗時甚久的遲滯戰──顯然作戰不再是為了爭取勝利,而是要拖延時間。奇怪的是:過去他從未有過時間,這回卻用戰鬥來拖延時間。

可是他繼續進行戰鬥,而且他仍然需要時間。那到底是為了什麼?希特勒向來追尋兩個目標:由德國來統治歐洲以及滅絕猶太人。既然第一個目標已告落空,現在他便集中全力來實現第二個目標。當德軍正在進行曠日持久、犧牲慘重,而且徒勞無功的遲滯戰之際,卻日復一日有火車將人群如同貨物般運往各個毀滅營,因為一九四二年一月已經針對「猶太人問題的最終解決」19做出了裁示。

一九四一年之前的那些年頭,希特勒曾以其政治及軍事行動令全球屏息凝神。如今這已成過去,此後他將以自己的罪行令世人喘不過氣來。

不勝利就毀滅?希特勒為何對美宣戰_img_1

本文節錄自:《破解希特勒(2017年新版)》一書,賽巴斯提安‧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著,周全譯,左岸文化出版。

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免費報名,看見時代的選擇。

圖片來源:unsplash Todd Quackenbush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