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一個學政治,一個學農經;一個經常引用菜根譚、老子,談中國倫理、古人的道德;一個口中常提的是「不確定的年代」,是哈佛教授的著述,是國際學者的研究。
他們都生長在日本殖民政府統治台灣的時代,都是早期移民台灣的大陸人後代,都曾前去日本求學,都是台灣大學畢業生,都是國民黨蔣家強人精心培植的本土人才,都做過台北市長、台灣省主席,但是他們的個性不同,興趣不一樣。
瑜亮情結
他們一個打高爾夫,一個愛爬山;一個憨率剛直,行事急切猛進;一個口若懸河,處事老謀深算。就像綠草邊和高山上那般遙遠,李登輝與林洋港,根本就是行走在反方向兩條平行線上的兩個人,不僅難有交集,距離更是愈隔愈遠。
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下午,李登輝依憲法規定,在蔣經國總統故世後,以副總統身分,宣誓接任總統職位,在一旁監誓的,正是依據憲法行使職權的司法院長林洋港。
這個李登輝就任總統、林洋港在身旁默視的鏡頭,被不少人當成是李登輝和林洋港之間,「既生瑜、何生亮」特殊競爭關係的歷史見證。
李登輝與林洋港都是國民黨威權統治台灣時期,所謂「本土化」政策下,在政壇上以省籍優勢逐步擢升的從政人士。林洋港靠著競選南投縣長起家,李登輝受到蔣經國賞識,一步登天,從農復會技正,跳升行政院政務委員。
對於爭取台灣本土人士政治參與權利的政治異議人士而言,李登輝和林洋港,都是國民黨不民主統治結構下的「共犯」,都應該在台灣政治主導權交回台灣民眾之後,與國民黨往昔既有統治權力階層,一起退下舞台,接受歷史的懲罰。
在舊有國民黨外省籍人士為主的黨中央核心人士心裡,李登輝和林洋港今日在政治權力中所擁有的種種,都是國民黨寬容禮讓下的產物,沒有國民黨,沒有李林的現在。對於這些人來講,李登輝的得以出任副總統,是蔣經國的選擇,與李登輝的能力、才智和領導無關。李登輝的一切,是國民黨的賜予,是李登輝的幸運。反之,林洋港的未能突破窒礙,只不過是當初未能獲得蔣經國青睞。這些從國民黨統治者傳統眼光觀察的人士認定,李登輝與林洋港最大的武器,是他們的血緣,他們台灣人的根。
心結難解
因此,當他們發現,李登輝要掙脫國民黨舊勢力,要推翻國民黨給予他的深恩厚情時,他們轉而寄希望於林洋港。
這就是九0年二、三月間,國民黨內,因李登輝提名李元簇為副總統競選搭檔,引發外省權力核心不滿,形成政爭的最主要背景。
那次政爭,李登輝選擇與黨內外省勢力言和的做法,以任命郝柏村為行政院長,結束當時的權鬥風波。
李登輝與黨內反李登輝者取得了暫時的和平,但他與林洋港間的心結卻未能解除。據瞭解李登輝者觀察,李登輝自認他著手推動政治民主化,為的是台灣的長程發展,做的是經國大事。李登輝看林洋港,當時與郝柏村等人的連手,只不過是為爭個人權位而已,既無民主的胸懷,更缺乏政治領袖的遠見和度量。這一次經驗,李登輝對林洋港,做了相當低落的評價。
之後,場李登輝為主的主流派,與郝柏村為主的非主流派滋生政治性爭議,林洋港大都是排難解紛的中間協調者。外界觀感上,在林洋港強調團結和諧的信念裡,為了整個國民黨以及政治倫理的考量,他都有必要以李總統、李主席的利益為先,降低自己出道較早的身段,化解李登輝與外省大老的糾紛。
非主流派人士顯然對於林洋港的努力十分認同,由平日與之接觸的經驗可知,他們相信,蔣經國當初的抉擇,是一項不能回頭的錯誤。若由林洋港取代李登輝的位置,現在的國民黨不會江河日下,也不會隨時有擔心交出政權的危險;民進黨不會在李登輝的「奶水論」下壯大;台獨的聲勢,更不會高高升起到已是合法政治主張的地步,
不可能同陣線
非主流派將所有對李登輝的不滿,轉化為對林洋港的期盼。在他們的構想裡,唯一能夠為他們打倒李登輝、結束李登輝現有政權的,就是與李登輝同根生的林洋港。
林洋港知道,他在政壇要想再闢天地,不能寄望於李登輝,但憑著自己的特質、外省籍政治人物的全面支持,和他本土的出身,爭取實現與李登輝同樣出任總統的機會,不可能不高。
李登輝方面,從相信林洋港是個以個人名位為優先的人,到懷疑他的民主素養不夠深刻,最後甚而否定他帶領台灣進入新境界的能力,與林洋港歷經了合合分分、不同階段的關係互動。一九九三年底,李登輝與林洋港都已經相互瞭解,在未來的日子裡,除非出現特殊因素,他們不可能走在一條陣線上。
林洋港缺乏政策觀和國際觀,在司法院長任內不求建樹,在官場上講求人脈等,這些都違反了李登輝向來稱揚的「實在」哲學。而且,台灣近年的一切--政治革新、經濟繁榮、社會進步、國際地位提升等,林洋港並未於其中占有積極角色,缺乏貢獻。
此外,林洋港海派爽朗,以豪飲交友的作風,也不是凡事精確、按部就班的李登輝欣賞的典型。
李登輝任總統後,在一次國宴上,請來司法院長林洋港陪同外賓餐敘。席間,林洋港逼迫那位大使乾杯,激惱大使,已經脫離了禮儀的範圍,李登輝不是十分欣賞。
政界有人形容,李登輝與林洋港有著不相上下的「瑜亮情結」。在自負極高的李登輝眼裡,這樣的比較,恐怕多少抬高了林洋港的地位。依照李登輝的邏輯看,林洋港每逢政爭,不夠沈著,輕易介入、任意發言,都不是具政治智慧者的表現。李登輝的支持者,更經常強調,李登輝的開創性與前瞻性,不是林洋港所能媲美。
林洋港方面,支持者對於李登輝的政不通人不和、眾叛親離的紀錄,最是批判深重。林洋港陣營尤其強調省籍融合對今日台灣的重要。他們認定,李登輝不能在族群間做和音人,是極大的缺失。
短期內無定論
一位林洋港的長期好友指出,李登輝領導上的瑕疵,造成了當前台灣社會極端危險的對立情緒,最不可原諒。他深信,深悉政治藝術的林洋港,具有既能順利推動改革,又能維繫社會平和安定的特長,這是他最珍貴的領導特性;而李登輝支持者所謂開創、前瞻,僅是領導的小部分;林洋港資歷齊全,閱歷完足,若說林洋港比不上李登輝,不是事實,也難以令人信服。
從台灣政治發展的趨向觀察,除非新時代來臨,由新一代全面取代老生代,除非在一次決定性的總統大戰中,成王敗寇,否則李登輝與林洋港的比賽,短期內仍無終結。李登輝與林洋港孰優孰劣,在未來,依然是一個情緒多於理智的問題。
林洋港的機會
以第一屆民選總統做為開創政治生命第二春的契機、已是林洋港九三年中立定的不移心志。除了公開對外界所說,為國家服務、回應民眾的敦促擁護因素外,林洋港的內心,還有著非選不可卻不能公然述說的隱衷。
林洋港知道,歷經九0年初的政爭波濤,到九三年初的一場新黨內權鬥,他的立場和態度,都不能見容於實掌大權的現任總統李登輝。李登輝主動推荐提名,或支持他競逐下任總統的可能性,並不很高。
眼看九四年八月司法院長任期將屆,林洋港估計,在李登輝提攜中生代的信念下,自己退下司法院長職位後,最多由李登輝給予總統府資政閒職,若是不全力爭取競選總統,林洋港明白,他的政治生涯,恐怕就要到此結束。
「我不能不選,我沒有選擇啊?」一次與親信友人談及決意角逐總統職位的心路歷程,林洋港吐露了他不輕易對外表白的心聲。
無可奈何
說這話時,林洋港的情感中,難免帶有若干無可奈何的苦澀。依照林的好友的看法,若林洋港最後關頭「輸給李登輝」未能獲任總統,與他的才智和領導力實無關連,「主要只能說是命。」
一位長期觀察李登輝、林洋港互動關係的人也幽默地開玩笑說,林洋港早年從政途坦路廣、順心滿意,到了後半生停滯在後進的李登輝之後,是「受了姓名筆畫的害」。「李登輝名字中,三個字的筆畫,比林洋港多,所以林洋港一直要被李登輝壓著。」
時運不濟,正是大多數肯定林洋港的台灣民眾,對他近七、八年來政治路途坎坷,又不能突破困局的共同看法。這些支持者認同林洋港,一部分建立在欣賞林洋港親切平易、圓融隨和的作風,另一部分,則是在不滿李登輝強勢領導的極端反感下,將良性情感投射到了林洋港身上。
然而,在學術界、專業人士及工商界為主的社會精英分子中,對林洋港的評價,與一般普通民眾並不相同。林洋港和他的親信,也都明瞭這樣的危機。他們認為,這起因於林洋港過去八年,囿限於司法院長職位,不能有所表現,也無法展現自己在其他問題上的見解。只要機會來到,外界明瞭林洋港的完整政治主張和理念,就會進而予以肯定。
林洋港的「問題」,長期觀察李登輝和林洋港的一位資深政治人物指出,在於李登輝具備相當根柢的學識基礎和嚴密思考邏輯的訓練,這些是國家領袖級人才的條件。反觀林洋港,出身基層民選縣長,多年來所積累的是行政技巧與領導藝術,較缺乏深廣宏觀的政治遠見,施政上擔當行政院長可以勝任無疑,但做總統仍需相當程度的歷練。
另一位中生代企業界知名人士,對於林洋港思索國事大政的能力也有所疑慮。這位青年企業家指出,林洋港若立定主意競逐總統,應該嘗試與學界、企業界多方接觸,「以協助培養出任總統的能耐」。
對這些不能正面認可林洋港政治觀或思考力的評語,林洋港的一位親信認為,那是他們不瞭解林院長。
人和是優勢
這位親信表示,林洋港有許多智囊型的朋友,也有不少經常交換意見、體認理解國家大事的幕僚,他還有南投縣長、省建設廳長、台北市長、省主席及內政部長等周延的行政領導經驗。對於台灣,他熱愛與熟悉的深度,不是普通的標準。一國的領導人,掌握大方向,網羅人才同心協力,政通人和,就能導國於正軌,林洋港人和的優勢,不是任何人能夠取代。
人和,及反對台獨的立場,正是國民黨內非主流派和新黨人士支持林洋港角逐下屆總統的最大支撐力。新黨與非主流方面估計,台灣現有的兩百萬外省籍選民中,絕大多數都認同林洋港是一位會照顧外省人利益、不會將台灣帶上台獨災難的政治領導人。總統民選時,只要發動外省選民合作,就能確保林洋港的勝利。
然而,台灣民眾中,百分之八十七左右,是台灣省籍同胞,僅靠外省人的選票,林洋港勝選的可能性依舊不高。他在本省籍同胞心目中的形象,受到「和外省人連手,欺負本省人」,以及所謂「台奸」等耳語之議的傷害不淺。如何爭取本省籍選民的選票,降低本省同胞、特別是中南部選民對他的成見,一般評估,將很費周章。
政界人士分析,林洋港能不能衝破阻礙,獲選為第一屆民選總統,以九三年底的台灣政情研判,仍視主要對手而定。如果總統直選提前,又與連戰對壘,林洋港得勝機會篤定。若李登輝執意參選,國民黨勢將提名李登輝,林洋港將以什麼名義出馬,會否發生違紀競選,國民黨是否因而分裂,以及林洋港是否會加入其他政黨,特別是新黨陣營出戰等等,都將牽動總統大選全局,若干影響籌碼不是林洋港所能掌握。
面對這些待解的疑問,林洋港於九三年十月的初步信念是,無論李登輝選不選,林洋港都要選;國民黨若是提名李登輝競選,林洋港還是要選,而且是「黨內自由參選」。林洋港還強調:「我不會加入新黨競選。」
宣告奮戰到底
林洋港逐鹿總統心意既已如此,除非李登輝在最後關頭放棄競選連任,並主張黨內提名林洋港為接任人,否則林洋港和李登輝多年保持表面和諧的恩恩怨怨,定然在總統大選期間正式爆裂。九三年底縣市長選舉揭曉後,林洋港仍然表示,他競選總統的心意不變,李登輝陣營也解讀到,這是林洋港奮戰到底的宣告。
林洋港明白,縣市長選戰中,李登輝親自助選,投入不少心力,選舉結果將順理成章推升李登輝參選連任總統。不過,在接受訪問時,林洋港提出了另一個思考的角度。他說,李登輝助選的精神固然值得鼓勵,但他在助選期間,若是「不要講出那些傷害人的話」,國民黨的得票率,「應該可以更高」。
換句話說,在選後,各界預期李登輝趁著助選餘威競逐連任總統已是不可避免,林洋港不認為這是威脅。他說,李登輝已不只一次表示無意競選連任,「在誠信原則和注重倫理的考量下,都應該提名我參選下屆總統。」
林洋港認為,若是信守承諾,任期屆滿後卸職,李登輝「將成為真正受肯定的歷史人物」。林洋港自認過去六年李登輝總統任內,他本人處處成全李登輝,「能讓的,都讓了」,若是李登輝還是要壓抑他,「那我就沒有辦法了」。
「不能每次講黨的團結,都是要人家讓他。」決心參選總統的林洋港瞭解,若是他執意,李登輝方面又不肯提名,國民黨勢將再度面臨分裂的危機,但是到時候,林洋港強調:「責任並不在我。」
客觀因素主宰一切
林洋港的支持者中,不少人屬於政壇檯面上的人物。他們指出,李登輝領軍打選戰,戰果雖是差強人意,但也受到相當損傷。李登輝得罪的人、講錯的話,都將是未來林洋港與李登輝抗衡的資產。
林洋港爭取黨內提名的意志堅強,究竟能否如願,如願的機會有多少?政界人士判斷,李登輝所指稱的「客觀因素變化」,仍將是主宰一切的基礎。林洋港所說的誠信問題和倫理考慮,能否確實成為林洋港爭取出線的條件,在李登輝支持者看來,不堪一擊。
一位瞭解李林關係的政界人士分析,林洋港指的誠信原則,是林洋港本人不只一次由李登輝或李登輝友人口中得知。然而,政治決定可以因時空因素改變,李登輝若果真與林洋港爭逐首任民選總統,是否確實牽涉李登輝的誠信問題,以及誠信的質疑是否擊得倒來勢洶洶的李登輝,對林洋港而言,都是通過總統選戰的重大考驗。
何況,誠信的標準太過抽象。林洋港以李登輝說過年紀太大、不適連任來質問於李登輝;李登輝陣營若以林洋港早年即承諾為求司法獨立,願意辭卸中常委黨職的話語,反過來質疑現在仍是黨副主席的林洋港有關誠信的問題,林洋港可能也要費心解釋。
林洋港認為,照倫理,李登輝也應該提名他競選總統。基本上,這樣的想法掉入了與民主精神相違背的大陷阱。反對林洋港的人士,很可能攻擊;這套說法不脫封建古舊的政治思考模式,無法說服現代化程度極高的台灣社會。
林洋港爭取黨內提名,除了李登輝個人對林洋港的觀感外,黨內人士的評價也很重要。一位黨內重要幹部在縣市長選後指出,林洋港在國民黨最需要他的選戰中,明哲保身,袖手旁觀,還要黨內同仁支持他選總統,未免說不過去,「這是他自己不能掌握機會,不是誰要不要提名他的問題。」
即使落敗也甘心
另一位選戰建功的國民黨中央級幕僚則說,林洋港以司法中立為由,置黨的政權保衛戰於不顧,卻又經常發表與司法無關的要選總統言談,與所謂司法中立的原則明顯相違背。除了說服力不高的資歷倫理外,他不認為林洋港爭取黨內提名的條件充足。
這位黨內重量級人士說,司法一直是中華民國政治發展上極弱的一環,林洋港任司法院長近八年,未見建樹,他的治國能力如何說服民眾,恐怕不是簡單的工程。
林洋港也十分明白,他所面對的將是一場苦戰。可是,衡量自己的處境,正面跟李登輝對陣、爭取角逐總統,林洋港所投入的不僅是一次個人恩怨情仇的總結帳,也正如林洋港所言,是沒有選擇的選擇。經過民選總統大戰,即使落敗,林洋港也心甘情願。至少,他努力過;至少,他能不能做總統,決定於自己以及選民,而不是一個人的好惡。
接班的一代
在李登輝總統所推動的政黨政治理念下,台灣政壇未來的領導階級應該由選民做抉擇,政治人物能否在政治舞台上一展抱負與長才,要看個人的表現和才華。
然而,在李登輝歷史性政治時代之後,台灣的政治由什麼人接班,什麼樣的人接班,李登輝個人的信念與作為,將產生決定性影響。
據熟悉李登輝的人士分析,在領導國民黨執政才能保障政策延續的前提下,李登輝在短期內,仍將致力培育國民黨內屬於主流派系統的人馬。不過,李登輝的哲學不是集中養大某一位特定人士,而是為所有可能具潛能的接班人才,布置適當合理的競爭環境,由每一個人在時空條件配合下,爭取出線。
也因此,以往幾年,每當外界詢問,李登輝可有接任總統職位的理想接班者時,李登輝都認為這不是合乎成熟民主觀的問題。在九二年底的立委選戰後,李登輝做出世代交替的構想,他的目的,其實就是要為接班的一代,安排一個讓他們接受試煉的機會。
兩套哲學
這樣的原則,基本上與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並不相符,與李登輝個人對外的行為表現顯然也有距離。政壇上認為李登輝作風難以推測捉摸、甚至難以信賴者,普遍相信,李登輝正在實踐的,是兩套看來矛盾、實則與李登輝風格相一致的哲學。
一位與李登輝相交多年的政治觀察家認為,一方面李登輝十分公平地為接班的人群製造競逐的環境,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免不了同時間內為他所認同的特定個人經營較為有利的競爭條件。這是權謀,或者是技巧的運用,因個案不同而有不同的詮釋。
仔細分析,李登輝六年總統任內的接班人才庫,最大的弱點即是人才的來源與養成,其實都仍局限於蔣經國時期所延攬的宮廷時代從政者。
換句話說,李登輝成功地建立了李登輝時代,都還未能奠定李登輝時代的政治人才庫,這是他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三年治國的功過中最大的遺憾,也是一九九四年起李登輝政府為歷史負責、為歷史創新頁,所必須及時調整的缺失。
這位人士給予李登輝的建言是:政府有效領導中立優秀、不介入政黨派系的行政官僚體系,才是最具遠見之大計。在政黨政治的競爭上,李登輝以黨主席的身分,督促國民黨與反對黨爭戰,但是在行政官員品質的培養上,李登輝應當吸納不同黨派的優異人士進入政府服務,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
(周玉蔻現為自由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