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保基說的沒錯,人稱「亮哥」的周志亮可是神農獎2001年開辦以來,第一個獲獎的一線養殖業者。
從台南學甲174縣道往下營方向13公里處左轉,映入眼簾的是一池池的魚塭,在幾條讓人分不清方向的小徑左拐右繞後,「亮哥生態養殖場」的招牌就豎立在眼前。
走進長滿雜草的魚塭小徑,每個魚塭前都立著大看板,說明池內養殖魚類的生態,池面上還種著魚菜共生的空心菜。走累了,可以坐在菩提樹下,品嘗亮嫂蔡阿玉親手烹煮的私房菜,那都是從魚塭現撈上來活跳跳的魚蝦。
複合經營 具觀光教育意義
「養殖打拚一整年,魚價不一定好,所以把面積約6公頃的魚塭轉型成複合式經營的生態養殖場,」周志亮2014年7月嘗試把魚塭轉型為台南第一個休閒、觀光和教育的生態養殖場。
儘管四、五個月來開始化身導覽解說員,把自身養殖30年的經驗與到訪的遊客分享,但周志亮說,他最擅長的還是養魚。
周志亮小學時,原本在信用合作社工作的父親,看上鰻魚的高經濟價值,決定趕搭熱潮,排行老三的周志亮就是父親最好的幫手。結了婚之後,一家人從布袋搬到了學甲,他也沒有意外地繼承衣缽。
由於鰻魚富含膠原蛋白,又零膽固醇,亮嫂每天都會要他撈魚給她吃,抱著養的魚是要給自己吃的心態,夫妻倆決定改採生態養殖法,「既然要養,就要給客人吃到無毒的鰻魚,」蔡阿玉補充。
從那時起,他就以益生菌搭配循環水模式,堅持不用藥放養,還採低密度養殖,別人1甲地養5萬隻魚,他只養2萬5000隻,最重要的是,他只讓魚吃七分飽。
「古早人不是說,飯吃七分飽,健康活到老,魚也是一樣,」周志亮澄清,魚兒七分飽就不餵飼料,牠們會去吃池底的微生物,更健康。外人好奇周志亮從何得知魚已吃到七分飽?「當然看得出來,我可是養了30年的魚,」他神祕兮兮地說。
然而,管理魚塭的技術再好,還是敵不過老天爺,五年前的莫拉克風災,導致曾文水庫大放水,水漫台南,周志亮家大小幾十萬隻鰻魚,一夕之間順流入海,損失4、5000萬。「一生的奮鬥全部放水流,」五年後談起來仍語帶哽咽。
災後重建時,又碰上野生鰻苗數量減少,連續三年鰻苗價格飆破百元,導致養殖成本不斷攀升,甚至有錢也買不到,迫使周志亮不得不把養鰻面積從6頃縮到剩1公頃,其他都用來養台灣鯛(吳郭魚)、虱目魚和白蝦,儘管如此,他的鰻魚一公斤2500元高售價,仍抵得過台灣鯛及其他魚蝦加起來的產值。
這次轉型也讓周志亮深刻體會,養殖水產品的安全應該受嚴格把關,才能提升價格,於是積極導入各項水產養殖認證,沒幾年就拿下GAP優良養殖場、TGAP產銷履歷、ISO
22000及SQF1000國際產銷履歷等認證,走在養殖業之前。
但他還不滿足,為了讓鰻魚和台灣鯛外銷到更多國家,他還主動報名參與難度更高的ASC認證,全世界有24個漁場獲得ASC認證,台南就占11個,周志亮是其中之一。
全台唯一取得五項認證魚種
周志亮養殖的是全台灣唯一取得五項認證的魚種,後來再集結眾人力量,成立產銷班擔任班長,創立「亮嫂」品牌,售價比市價高1/3以上。
周志亮想得比別人多,做得比別人早,讓他脫離只能受制於老天和盤商的宿命。
至於品牌為什麼叫「亮嫂」,而不是叫「亮哥」?周志亮刻意壓低聲亮說,官方說法是「亮哥疼亮嫂」,但實際上是因為先以亮哥申請,沒辦法通過,只好改成亮嫂。
但亮嫂也不是省油的燈,不但在2012年榮獲「全國傑出農村婦女」,現在還擔任南瀛養殖協會理事長,協助養殖戶爭取政府資源,並設置魚價通報系統,讓養殖戶不會被盤商唬得團團轉。
以養鰻30年為傲的周志亮,成就感到底在哪裡?他低下頭想了一下說,只要從魚塭現撈現煮宴請友人,聽到他們豎起大拇指稱讚,「好鮮甜,你養的魚就是跟人家不一樣,」辛苦就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