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投身Fine Dining,希望讓世界看見台灣料理;現在,我走進更貼近人們生活的場域,像是KTV、咖啡店、火鍋店,讓「日常」也能擁有值得駐足的光亮。那是因為現階段的我,已經不再思考如何讓更多人看見我、我想要表現什麼、證明什麼?對我而言更重要的是,能否夠透過我的方式或視角,讓更多值得被關注的事物被看見。
近期的幾項合作,像是ONCOR台中七期,最初讓我震驚的是,他們的廚房竟與RAW一樣大。在大多數人對KTV飲食的印象還停留在冷凍食材與微波料理的時候,ONCOR卻從食材出發,現場備料、現做餐點,為的是讓人們在歡唱時,也能吃到熱騰騰的現做料理。於是,我設計了「小吃麵」系列,把嶄新的料理形式帶進大眾再熟悉不過的KTV文化裡。
在全台最大的星巴克旗艦門市,我則思考:「當每個城市的星巴克都有屬於自己國家的特色,代表台灣的元素會是什麼?」帶著這份使命感,我們不只升級了食材與製程,也設計出搭配咖啡的套餐,讓咖啡與料理能成為對話的開端,人們能在這裡多停留一下,品嘗真正為這個場域設計的食物。
回到我生活的宜蘭,也是我一直心繫的土地,在凱渡廣場酒店,我設計了八款湯底,將地方小吃和在地食材都融入其中,像是把「一串心」搬到酒店裡,它是宜蘭許多夜市的獨有滋味,許多宜蘭人甚至以為全台夜市都有,我希望讓這樣的風味被更多人記住,讓地方的日常也能被看見。
透過料理回應每一份共感與期待
大約兩年前,我明顯地感受到一個趨勢:精緻餐飲與大眾日常的距離正在改變。現在的消費者不太會特地安排週末一餐兩到三小時、價格拉到最高,我認為大眾對食物仍然有一定的期待和要求,只是方式變得分散而靈活,更傾向「少量多餐」,例如一週去餐廳三次,每一次也都是中上等級,但也不會高到讓人壓力大。
因此,我不會試圖讓所有料理看起來都像我的作品,也不想刻意套用Fine Dining的邏輯。我關注的是,這個時代、這個空間、這群人,真正想要和需要的是什麼?如果今天一位客人走進KTV,他想要吃一碗熱騰騰的牛肉麵,而我剛好能設計出更貼近消費者當下生活方式的創作,那麼這件事就值得投入。
我從不覺得自己只能做高端料理。我也會吃番茄雞蛋麵、牛肉麵、路邊攤,我也是普羅大眾的一份子。身為Chef的任務是「創造趨勢」,並透過料理去回應每一個階段、每一份消費者的共感與期待。
(作者為國際名廚,吳婉瑜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