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Netflix影集《黑白大廚》風靡全台,以目前台灣餐飲的能量,是否有潛力製作這樣的國際級節目?
我直白地說,台灣絕對擁有能力製作這類內容的餐飲節目,我們的題材比韓國更豐富,文化底蘊也完全不輸。但關鍵問題在於「Vision」(願景)。這就像特斯拉的故事—全世界都能製造汽車,為什麼特斯拉能夠脫穎而出?這是因為Elon Musk有清晰的願景,帶領品牌超越其他車企。
在飲食定位上,把台灣與鄰近的日本、韓國相比,問題就更加清楚。以《黑白大廚》為例,韓國不與他人比拚歷史悠久或飲食種類的豐富程度,因為他們知道,總有國家在這些方面更強,因此選擇專注於「Entertainment」(娛樂),並以此為核心,打造獨特且具吸引力的品牌。無論是K-POP、韓劇還是餐飲影集,韓國始終圍繞娛樂性來設計其文化產品,這樣讓韓國在亞洲產業中成為娛樂領頭羊,其他國家難以超越。
重新定位飲食文化,找到無可取代的優勢
日本的定位則完全不同,日本政府申請將「和食」(日本的傳統飲食文化)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文化」做為核心價值,無論是城市歷史、飲食文化,這同樣是一條其他國家無法輕易複製的路。那台灣的定位是什麼?老實說,我們的定位長期以來是錯誤的。台灣的飲食文化長期隸屬於「觀光」領域之下,而非文化或娛樂產業。然而,當我們將飲食視為旅遊的附屬品,就出現在紐約廣場吃著刈包的現象,自然難以在文化或娛樂層次產生深遠影響,既無法產生韓國那樣的娛樂性,也無法建立如日本般的文化深度,結果就是:我們選擇了一條「不會贏」的路。
如何重新定位台灣飲食文化?首先,我們反問自己:當世界提到「台灣味」時,他們想到什麼?很多人可能想到珍珠奶茶、 鼎泰豐和RAW,其實茶、小籠包、法國料理都並非發源於台灣,但這些「台灣味」充分體現台灣的特色:將原本「不是我們的東西」,經過改良後變得獨特而精緻。我們或許無法與日本的千年飲食文化相比,也無法像韓國將娛樂做到極致,但我們擅長將不同的元素融合,創新出讓世界耳目一新的東西,例如台灣的農業改良,這種「改良精神」正是台灣強項,也是我們餐飲文化的核心競爭力。
然而,這樣的潛力需要國家有系統地規劃與願景支持,韓國的娛樂產業成功是因為國家投入資源與政策扶植,日本的飲食文化得以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同樣是因為政府對文化的高度重視,台灣要在國際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必須重新思考定位,找尋自己無可取代的優勢。
(作者為國際名廚,吳婉瑜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