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川普關稅遇上AI算計,台灣如何贏得新人才戰?

地緣政治風暴下,2026人才新秩序

李建興
user

李建興

2025-10-15

瀏覽數 50+

川普「對等關稅」與出口管制回歸舞台中央,像一把巨針,刺進全球供應鏈的神經;AI則像汪洋,正把每個產業的航線重新改寫。達志影像
川普「對等關稅」與出口管制回歸舞台中央,像一把巨針,刺進全球供應鏈的神經;AI則像汪洋,正把每個產業的航線重新改寫。達志影像
00:00
00:00

本文出自2026未來人才關鍵報告

2025,不只是政治回潮的一年,更是人才定義被集體改寫的一年。川普「對等關稅」與出口管制回歸舞台中央,像一把巨針,刺進全球供應鏈的神經;AI則像汪洋,正把每個產業的航線重新改寫。 

結果,貨物流向變了,人流與「智流」也跟著被改造:企業開始搶配「會讀政策的工程師」、懂合規的PM,以及能把行政命令變成BOM(物料清單)與SOP的「政策翻譯官」。 

這已不是單一公司的用人哲學,而是國家到校園的全生態鏈的重組。 

2025年,世界並未駛入後疫情時代的平穩航道,反而一頭撞上地緣政治的驚濤駭浪。隨著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那起耳熟能詳的「美國優先」與「對等關稅」號角再度響徹雲霄。全球經貿的板塊,正以火山噴發般的速度與力道,劇烈地重組、斷裂、再拼接。 

然而,這場看似圍繞貨櫃與產線的攻防戰,其實,震波早已穿透實體經濟的表層,直搗全球知識經濟的心臟——人才。 

只能說,這不再是一場傳統的經濟競賽。當高達100%的半導體關稅威脅,與圍堵中國的技術出口管制,交織成一張天羅地網;當吸引全球精英的H-1B(美國臨時工作簽證類別之一)簽證門檻,一夜之間加高百倍;當頂尖學府的聯邦科研經費,因「意識形態」的標籤而遭凍結……一場全新的「人才戰爭」已然鳴鼓進軍。 

這場戰爭的維度,從單純的技術與薪酬,擴展到地緣政治、國家安全與意識形態的複雜棋局。 

總之,2025年隨著川普政府的政策,再次成為全球經濟與人才市場的焦點,其「美國優先」的口號,預示新一輪的全球供應鏈與人才布局調整。 

「會英文的工程師已不夠,你得了解美中科技戰的潛台詞。」 

這句在企業高層間流傳的私語,精準捕捉時代脈動。地緣政治風險不再是外交官辦公室裡的密件,而是企業產品經理、供應鏈專家、研發工程師,乃至大學生,都必須納入考量的現實變數。 

人才的價值定義,正在發生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從過去專注於垂直領域的「I型人才」,迅速轉向具備跨領域知識、全球視野與地緣政治敏銳度的「π型」或「羅盤型」人才。 

在這場全球人才版圖的重新洗牌中,舊的磁吸中心(美國)引力減弱,新的競爭者(歐洲、亞洲各國)趁勢崛起,而台灣,則憑藉其獨特的「矽盾」地位,被推向機遇與挑戰的風口浪尖。 

遠見民意研究調查

遠見民意研究調查

遠見民意研究調查

遠見民意研究調查

遠見民意研究調查

遠見民意研究調查

遠見民意研究調查

遠見民意研究調查

遠見民意研究調查

遠見民意研究調查

川普效應再起! 重塑全球人才流動的政策組合拳  

細究川普第二任期的政策框架,其實是一套看似矛盾卻邏輯自洽的「組合拳」。它以「美國優先」為總綱,透過貿易、科技、移民三大領域的連動,從根本上動搖著過去30年全球化依賴的穩定預期,進而引發全球產業鏈與人才鏈的劇烈重構。因此,看懂這套拳法,是掌握本輪人才競局新規則的起點。其中,更有三大重要觀察點。 

觀察1》貿易保護主義下「製造業復興」與「供應鏈重組」。2025年,川普政府不僅恢復對中國的高額關稅,隨後更將其擴大至幾乎所有主要貿易伙伴,相繼祭出「全球基礎關稅」與「互惠關稅」的組合,不僅對進口半導體、晶片威脅,徵收高達100%的關稅,也對進口汽車及零組件徵收25%關稅。這一系列舉措,徹底顛覆企業過去數十年,以「成本優化」為金科玉律的全球供應鏈布局。 

供應鏈的「韌性」與「安全性」取代「成本」,成為決策的首要考量。尤其,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提出的「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在川普2.0時代,被以更激進的方式執行,企業被迫從全球化的「長鏈」布局,轉向「區域化」或「在地化」的「短鏈」模式。 

然而,這場雄心勃勃的「製造業復興」,很快便撞上了現實的牆壁——嚴重的人才缺口。 

蘋果、台積電、三星等科技巨頭,紛紛宣布擴大在美投資,卻共同面臨赴美後熟練技術勞動力大量不足的結構性困境。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建廠初期,因與當地工會就引進台灣技術人員問題產生摩擦,而導致進度延宕;現代汽車與LG新能源在喬治亞州的電池工廠,更有數百名韓籍工程師因簽證問題被捕……。 

這些事件生動揭示「產線可以外移,但關鍵的工程文化與人才,無法輕易複製」的窘境。 

正如國際情勢專家所指出的,美國若要實現製造業回流,卻又排斥移民勞動力,其勞動力來源將成為巨大問號。 

這形成一個「人才悖論」:政策驅動在地化生產的需求,但人才政策卻限制滿足這一需求所需的人力供給。 

弔詭的是,這也催生全新的人才需求。根據104獵才顧問發布的《2025半導體業人才報告書》,企業的關鍵職缺,已擴展至專案管理、海外業務與整合型跨國專才。企業急需懂供應鏈地緣、出口管制、合規與政策傳導的「策略型人才」。 

觀察2》科技民族主義下的「AI戰略」與「技術管制」。如果說,川普的貿易保護主義是重塑實體經濟的手段,那麼,「科技民族主義」是爭奪未來主導權的核心戰略。 

川普政府的《AI行動計畫》主張,對內為美國AI產業「鬆綁」,對外,卻以極度強硬的姿態,進行技術封鎖。其底層邏輯是:在國內,為美國企業創造最寬鬆的環境,以加速創新;在國外,美國則不惜一切代價,遲滯主要競爭對手(特別是中國)的發展步伐。 

2025年9月29日,美國商務部工業及安全局(BIS)宣布,擴大出口管制「實體清單」,新規的規定黑名單上,公司擁有50%或以上股權的子公司將被自動列入名單。此舉就在堵住華為等中國科技巨頭,利用子公司規避制裁漏洞。 

這無疑把「技術警戒線」直接推進到研發、設計與雲端算力的「人」身上,迫使全球科技企業必須在美、中兩大技術生態系之間,做出選擇。 

而如此複雜的政策環境下,催生對能駕馭技術、法律與地緣政治交叉領域的複合型人才迫切需求。例如,「技術合規與出口管制專家」「AI倫理與治理顧問」,以及能將行政命令,轉譯為商業策略的「政策翻譯官」。 

觀察3》排外與攬才並行的「移民與科研政策」。事實上,川普政府在人才政策方面,展現極大的矛盾性:一方面,以保護本土勞工為名,大幅收緊移民政策;另一方面,為了在AI等關鍵領域保持領先,又試圖吸引「頂尖」人才。2025年9月,川普政府投下震撼彈,宣布將H-1B高技能人才工作簽證的新申請費用,一次性暴增至10萬美元。此舉在科技界引發劇烈震盪。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最初表示樂見改革,但隨後也坦言,10萬美元的門檻「可能設得太高」,會使新創企業陷入劣勢,並可能導致更多投資流向美國以外的地區。 

而棒子不只一根,與此並行的,是對學術與科研領域的全面打壓。2025年5月,美國政府以「縱容校園反猶主義並與中共合作」為由,一度撤銷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的資格,並凍結其巨額聯邦科研補助。這種充滿敵意的氛圍,正將美國頂尖人才推向海外。 

只是,美國政策的轉變,正引發全球科研人才的板塊遷徙。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教授謝宇表示,中國的大學將美國政策變動,視為「川普送的大禮」,有助於他們招募更優秀的科研人才。 

也就是說,美國正在從一個「無差別」吸引全球人才的磁鐵,轉變為一個有選擇性、甚至帶有排斥性的過濾器。當黃仁勳提醒的國家成功KPI:「聰明的人渴望來到這裡」一旦出現動搖時,就為全球其他國家創造前所未有的「搶才」窗口期。 

全球搶才大戰白熱化! 各國如何應對美國的人才外溢?  

正當美國主動或被動地將全球頂尖人才推向國際市場,一場前所未有的全球人才爭奪戰,也已然打響。 

免費報名>>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與你分享如何讓世界聽見來自臺灣的節奏

世界各主要經濟體迅速意識到,這是重塑本國科技實力的歷史性機遇,紛紛推出針對性的政策,試圖在這波人才流動的大潮中,將自己打造成新的「人才避風港」與「創新策源地」。 

中國》從「千人計畫」到「K簽證」的精準反擊。對中國而言,美國的排外政策,無疑是其在全球人才競爭中「彎道超車」的絕佳機會。就在美國宣布H-1B簽證費用暴漲後不久,中國於2025年10月1日,正式啟動名為「K簽證」的全新計畫。此舉被路透社等國際媒體,視為一次「時機巧妙的精準戰略出擊」。 

K簽證主要在吸引全球頂尖科技人才,其條件極具誘惑力,甚至包含「免工作」選項,意在為這些精英提供一個自由研究、不受短期KPI束縛的環境。 

歐洲》「選擇歐洲」計畫,打造科研避風港。面對美國科研生態的動盪,歐洲也迅速將其定位為全球科學家的「避風港」。2025年5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布啟動「選擇歐洲科學」(Choose Europe for Science)計畫,承諾投入5億歐元專項資金。法國總統馬克宏更直言,無法想像一個民主國家會因研究中出現「多樣性」一詞,就取消整個項目,這正是歐洲與當前美國政策的根本區別。 

歐洲的策略核心在於強調並保障「學術自由」,輔以資金支持與簡化的簽證程序,鎖定那些對美國政治化科研環境感到失望的科學家。 

亞洲鄰國布局》日、韓、星的競與合。在美中歐三方的激烈角逐之外,台灣的亞洲鄰國也積極布局。日本宣布投入1000億日圓推動科研新政,目標直指AI和半導體領域的海外頂尖人才,以支持其Rapidus公司2奈米量產的雄心。韓國則處境複雜,一方面面臨核心人才被挖角的困境,另一方面,國內AI與理工科人才儲備「近乎乾涸」,雖推出「半導體高端人才培養計畫」加碼扶持,但挑戰依然嚴峻。 

新加坡則致力於成為全球AI人才的跨領域樞紐,其第二版「國家AI戰略」目標,是在五年內,將AI實作人才庫擴充至1.5萬人,並強調將AI應用於各行各業的複合型人才培養。 

台灣的十字路口! 矽盾下的機遇與結構性挑戰  

所以,在全球人才版圖劇烈重構的背景下,台灣被推到一個獨特而矛盾的位置。其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即所謂的「矽盾」(Silicon Shield),是其最大的籌碼。這不僅使其在全球科技供應鏈中,具有難以替代的關鍵節點作用,更因其民主同盟的身分,在「友岸外包」的趨勢下,享有高度信任。 

但在「矽盾」光環之下,台灣長期積累的人才結構性問題,在這波全球變局中被進一步放大。根據104人力銀行的報告,截至2025年5月,僅半導體產業的人力缺口就高達3.4萬人。嚴重的人才赤字、高階人才外流、產業與薪資結構過度集中於半導體,以及被動的攬才政策,都成為台灣的結構性困境。 

前Google台灣總經理簡立峰更直言,在少子化壓力下,未來能「救台灣」的,只有外國人才與AI機器人。 

儘管挑戰嚴峻,但全球變局也為台灣提供重新思考其人才戰略的契機。台灣應將目標鎖定因美國政策轉向而流出的高階華裔及國際科研人才,同時將自身定位從「全球代工廠」,升級為「亞洲高階製造與研發中心」。 

這意味著不僅要留住研發根基,更要吸引國際企業來台設立研發中心,將引進的人才,打造成台灣企業全球布局的「國際兵團」。 

台灣的未來,取決於能否在守住「矽盾」優勢的同時,勇敢地面對,並解決內部的人才結構性問題,將台灣從全球供應鏈中的一個「節點」,轉型為全球人才網絡中的一個「樞紐」。 

人才競局的三大新規則:地緣政治、韌性與國家主權  

也就是說,2025年的全球人才競局,已不再是過往線性、可預測的賽局。地緣政治的斷裂、供應鏈的重組,以及AI技術的顛覆,共同催生三條深刻影響國家與企業命運的新規則。 

在地緣政治下,企業要的不僅是懂AI的人,還要懂AI國際戰略的人。蘇義傑攝

在地緣政治下,企業要的不僅是懂AI的人,還要懂AI國際戰略的人。蘇義傑攝

規則1》人才戰略重構——地緣政治素養成為核心技能。過去,一個優秀的工程師只需精通技術。如今,地緣政治素養正從加分項,演變為關鍵人才的核心必備技能。未來的關鍵人才,必須從單一的「I型」專家,進化為兼具深度與廣度的「π型」人才。這個「橫槓」代表的廣度,核心就是對宏觀環境的理解力。企業的人才策略,也必須從線性規劃,轉向更具彈性的「情境分析」,將「地緣政治敏銳度」和「適應變革能力」納入招聘、晉升的核心標準。 

規則2》從「人力成本」到「人才韌性」——打造可持續組織能力。長久以來,人力資源在財報中被視為「成本中心」。然而,在一個充滿突發衝擊的世界裡,人才不再是單純的成本,而是構成組織「韌性」(Resilience)的核心資產。「人才韌性」指的是組織在面對外部衝擊時,能憑藉其人才的技能與適應性,快速恢復營運,並維持競爭力的能力。企業的思惟模式需要從「如何用最低的成本雇用到人」,轉變為「如何構建一支能夠應對未知挑戰的人才隊伍」。 

在動盪的時代,打造一支具備高韌性、強適應能力的多元化人才隊伍,成為企業維持競爭力的關鍵。 

實踐路徑包括:將供應鏈思惟應用於人力的「人才供應鏈管理」、鼓勵內部轉型的「再培訓」(Reskilling),以及打造讓員工敢於嘗試的「心理安全感」文化。 

根據麥肯錫研究,員工韌性與其所處環境的「心理安全感」高度相關。從「成本」到「韌性」的轉變,標誌著人力資源管理的範式轉移。 

規則3》人才主權的崛起——國家與企業的共同焦慮。隨著地緣政治競爭加劇,「人才主權」(Talent Sovereignty)的概念應運而生。它指的是一個國家或組織,在關鍵戰略領域,能自主掌握人才的培育、吸引與留用,從而確保其核心競爭力,不受外部勢力脅迫的能力。這個概念的崛起,源於全球化信任基礎的崩塌。 

在國家層面,這催生「主權AI」(Sovereign AI)的戰略,即利用本國的基礎設施、數據和人才,產生本國的AI能力,以捍衛數位主權與文化主權。 

在企業層面,這意味著必須避免將核心研發團隊,過度集中於單一高風險地區,轉而建立多元、分散的人才基地。從國家到企業,「人才主權」的崛起,標誌著人才已被視為與資本、技術同等重要的戰略資源。 

未來人才如何在動盪時代中勝出?  

面對新規則重塑的全球人才市場,過去的成功方程式正在失效。唯有洞察變局、迅速調整策略的行動者,才能在這場動盪的競局中脫穎而出。 

對企業高層與決策者而言,應將人才策略提升至核心戰略高度,建立「人才戰情室」,將人才規劃與地緣政治、市場風險分析緊密整合。徹底擺脫基於職位的僵化架構,投資「以技能為本」的組織,並擁抱全球化與在地化並行的混合策略(Glocalization),實現「全球大腦,在地手腳」。 

至於對政府官員與政策制定者來說,必須採取更具前瞻性與攻擊性的「攻勢人才戰略」,變成被動等待為「主動出擊」,仿效歐洲、新加坡成立國家級的專責攬才機構。同時,深化結構性改革,從根本上解決簽證、居留、稅務等法規問題,打造真正的「人才友好環境」,並持續推動「人才主權」相關計畫,確保在戰略領域擁有自主可控的人才供應鏈。 

而對大學與學術研究人員,則應改革課程設計,在理工科系中策略性地融入地緣政治、國際貿易等內容,培養學生的跨域視野。 

同時,需要在鼓勵國際合作、建立敏感科技領域的風險管理機制之間,取得平衡。教育者應引導學生建立更廣闊的全球職涯視野,讓他們了解除了傳統的矽谷路徑外,歐洲、日本、新加坡乃至台灣本土的發展機會。 

最後,則是就對廣大社會大眾與個人工作者而言,在不確定性成為常態的時代,個人的「韌性」與「適應性」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必須成為「終身學習者」,持續學習AI工具應用、數據分析等高度可轉移性的能力。 

同時,培養全球視野與地緣政治敏感度,並打造個人職業生涯的「韌性」,有意識建立「第二專長」或「Plan B」。在一個動盪的世界裡,適應能力本身,就是最核心的競爭力。 

只能說,2025年,川普已將「人才」這一議題,推向全球戰略中心。這不再是一場單純的薪酬競賽,而是一場融合國家安全、技術主權與產業鏈韌性的複雜競局。 

「地緣政治」已從宏觀背景變為微觀技能;對不確定性的敬畏,正推動企業的人才觀,從追求「人力成本」轉向構建「人才韌性」;更深層次地,我們見證「人才主權」的崛起,成為國家與企業共同的深層焦慮。 

在一個看似走向分裂、脫鉤與對抗的世界裡,真正的價值創造者,將是那些能跨越國界、連結不同知識體系、在變動中尋找秩序的「韌性人才」。 

延伸閱讀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數位專題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AI晶片巨頭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勢不可擋!1993年創立輝達以來,公司市值近來創下歷史新高,黃仁勳身價更是破千億美元榮登全球前15大富豪。隨著Computex 2024登場,他帶來的A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