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慶39週年 歡慶39週年 訂兩年送一年、訂一年送半年 再送暢銷好書

關稅戰×晶片圍堵!AI供應鏈地緣政治,台灣如何突圍?

劉峻誠
user

劉峻誠

2025-09-12

瀏覽數 100+

夾在美中角力之間,台灣若要突圍,得擺脫依附角色。僅為情境配圖,shutterstock
夾在美中角力之間,台灣若要突圍,得擺脫依附角色。僅為情境配圖,shutterstock
00:00
00:00

編按:美國強化AI晶片禁令與關稅政策,中國加速自主晶片布局,供應鏈成為兩強競逐的戰場。夾在美中角力之間,台灣若要突圍,需擺脫依附角色,強化科技自主與多邊戰略韌性,從被動製造轉型為戰略科技樞紐。

近年來,美國對中國發動的關稅與晶片封鎖,已遠不只是一般貿易戰,而是一場圍繞AI技術霸權、全球供應鏈控制權的深層次戰略博弈。在這場科技與經濟角力中,AI 競爭的三大核心指標,包括算法、數據與算力,成為國家實力與產業布局的試金石。美中兩國在算法研發與數據累積上各擅勝場,但算力供應鏈,特別是半導體核心產業,成為美國當前壓制中國的最重要槓桿。

AI三大指標下的「美中較量」

● 算法(Algorithm):美國擁有完整的創新生態,包括開源社群、頂尖學界與企業研發力量,是全球AI算法生成的源頭之一。

● 數據(Data):中國依靠龐大人口基數與政策導向,具備豐富的資料庫與試驗場景,在AI訓練規模與效率上取得獨特優勢。

● 算力(Compute):這是最大戰場。算力倚賴高性能晶片與完整半導體供應鏈。美國掌控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如 Synopsys、Cadence、Ansys)、IP與資本設備,而製造部分則主要集中在台積電、三星等亞洲廠商。供應鏈節點高度分工,使得美國在算力供給端具有決定性控制力。

根據統計,2022年,美國占全球半導體設計收入近50%,在半導體資本設備市場也占約38%,而美國掌握全球約60%的半導體IP市場。台積電與三星雖是製造端龍頭,但上游工具與設備幾乎仰賴美國企業。

美國政策衝擊、供應鏈斷鏈:數據會說話

關稅與貿易策略

美國政府計畫對未在美國本土設廠的晶片進口,加徵高達100%的關稅,目的在藉此提高AI服務器與國家級資料中心的成本,預計可能使AI伺服器成本提高多達75%,並在五年間,增加AI基礎建設成本750~1000億美元,相當於少建15~20個超大規模資料中心。同時,這些關稅引發經濟與法理上的爭議,美國能源部、貿易法院已對此提出挑戰,目前仍有不確定性存在。

出口控制與限制手段

美國自2022年起推動新一輪出口管制,禁止或限制中國獲得16nm以下邏輯晶片、18nm以下 DRAM、128層NAND flash等先進製程設備,並對涉及AI算力的設施,設定嚴格授權程序。此外,美國取消TSMC南京廠的「Validated End User」資格,自2025年底起須申請出口許可;該廠僅貢獻台積電約2.4%的營收,但象徵技術封鎖的一道防線,南韓三星與 SK海力士在中國擴廠,也面臨類似的限制。

美國取消TSMC南京廠的「Validated End User」資格。取自台積電官網

美國取消TSMC南京廠的「Validated End User」資格。取自台積電官網

中國自主 AI 晶片與市場反應

面對制裁與封鎖壓力,中國推動AI晶片產能翻三倍目標,期望到2025年,實現自主算力供應墨西哥商業新聞。企業如阿里巴巴,推出複合型AI推理晶片,布局「AI+Cloud」策略,三年內擬投資高達530億美元在中國AI晶片股,如寒武紀概念股近期飆漲,反映市場對「科技自主」概念的強烈預期。

美國 EDA 市場與技術主導地位

EDA市場規模:2024年全球約為183億美元,其中北美占約31~45%,亞太為快速成長區域,占30~42%,預計CAGR達8.8~9.5%,這意味著美國在工具與設計端依舊占強勢主導地位,而亞太供應鏈則倚賴這些工具進行製造。

全球產業版圖與韓國的角色

遠見39週年|訂兩年再亞諾納25吋質感行李箱(價值$4,490)

2022年,美國占全球半導體市場47%,中國製造產能占約15%,韓國則占全球記憶體晶片市場約60.5%(DRAM 70.5%、NAND 52.6%),晶圓代工市場約17~17.3%。台灣透過台積電與封測體系,占據尖端製程主導地位,其上游與下游,設計與資本緊密綁定美國,使其在AI政治角力中難以保持中立,而中國在封鎖下催生本土替代方案。

韓國占全球記憶體晶片市場約60.5%。Photo by Daniel Bernard on Unsplash

韓國占全球記憶體晶片市場約60.5%。Photo by Daniel Bernard on Unsplash

台灣與亞洲供應鏈的戰略定位抉擇

全球半導體製造重心歷經:歐美→日本→亞洲四小龍→東南亞。如今美國欲透過關稅與補貼「硬拉製造鏈回流」。但這股由成本與效率推動的全球化潮流,若僅靠政策反轉,往往難以奏效。

對台灣而言,有幾項重要戰略思考:

供應鏈核心角色的價值與挑戰

台灣在製造與封測上不可或缺,但美國政策愈強,台灣供應鏈便愈面臨被政治化的風險。必須同時維持高效運作與彈性調整能力。

提升在「設計—製造—系統整合」上的整體競爭力

若能強化本地IP、EDA生態與上下游整合,將減少對單一市場或策略的倚賴,增強國際議價能力。

區域共生與風險布局

可考慮與韓國、日本合作,形成供應鏈韌性聯盟,並適度向東南亞設廠分散風險,避免被地緣政治壓力完全左右。

以「中性但戰略價值高」角色自居

台灣可定位為「可靠供應中立基地」,對美中皆不可或缺,同時保持市場靈活度與多邊合作空間。

台灣應超越被動製造角色

在AI技術主導的未來競爭中,算法與數據固然重要,但算力與半導體供應鏈方,是決定國家能否掌握AI發展主導權的關鍵。美國透過掌控EDA工具、資本設備與IP,配合出口管制與關稅策略,積極圍堵中國的AI野心;中國則運動國內晶片產能與自主研發能力試圖脫困;亞洲供應鏈,如台灣與韓國,則處於博弈核心位置。

在這場技術與地緣政治角力中,台灣應超越被動製造角色,透過策略整合與多邊布局,塑造具有科技自主與國際韌性的供應鏈中心地位,使自身的「製造優勢」轉化為「科技戰略價值」。未來十年,全球AI與半導體產業格局,將由這些決策與定位共同雕塑。

你可能也喜歡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數位專題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AI晶片巨頭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勢不可擋!1993年創立輝達以來,公司市值近來創下歷史新高,黃仁勳身價更是破千億美元榮登全球前15大富豪。隨著Computex 2024登場,他帶來的A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