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經濟能在這麼多劇烈波動中,依然保持韌性?這也是許多投資人共同的疑問。過去十多年,我們經歷了 COVID-19、供應鏈危機、能源價格波動、地緣政治衝突。照理說,經濟應該被壓垮,股市應該長期下跌。但事實是,美股一次又一次從低谷反彈,甚至屢創新高。(本文節錄自《美股投資大週期》一書,作者:成尚泫,感電出版,以下為摘文。)
也就是說,影響美股的不只是企業獲利或經濟數據,而是整個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與產業戰略之間的互動。
要看懂未來十年的美股,不能再只盯著短線數據,而要把視角放在流動性、通膨、產業結構這三大核心。
流動性:決定美股走向的核心
2022 年 3 月,聯準會開始升息。當時市場普遍認為,美國經濟會陷入衰退,股市必然重挫。
但 2023年~2024 年,美股卻出乎意料地強勢。這不是偶然,而是「流動性邏輯」正在被重新定義 。
我們過去習慣只看貨幣供給量,但現在真正重要的,是資金流向哪裡。
2023 年,財政部長葉倫提出,與其增加貨幣總量,不如提升貨幣流通速度。她把被鎖在逆回購市場與對沖基金裡的閒置資金釋放出來,轉而投向政府主導的戰略產業,包括:人工智慧、半導體、綠能、基礎建設。
這是一個重要訊號:
未來的美股,將由政策與產業戰略共同驅動。
通膨,不再只是風險
我們習慣把「通膨」當成市場最大敵人,但真實情況比想像中複雜。
從 2008 年金融海嘯到 2019 年,聯準會多次實施量化寬鬆,雖然資產負債表不斷擴張,但物價卻沒有失控上漲。原因很清楚:「資金並沒有直接流入實體經濟,而是先推升了股票、房市、債市等資產價格。」
真正的大幅通膨,出現在 2020 年疫情之後。當時美國政府首度對全民直接發放現金,商品供應鏈又同時被打亂,才讓通膨在 2022 年急速升溫。
然而,這並不代表高通膨會長期失控。美國擁有完整的產能、強大的就業市場和高消費力,讓需求和價格的平衡仍有緩衝。
更關鍵的是,美國政府正在「策略性利用通膨」:
在這樣的結構下,通膨不再只是被動的風險,而是被美國政府主動納入財政戰略的一環。
(延伸閱讀│連巴菲特也重視:值得投資的CEO,都有「這4個」特質)
AI × 美國製造:重塑美股估值
如果說 2010 年至 2020 年的美股牛市,來自低利率與全球資金寬鬆,那麼未來十年,美股的驅動力會完全不同。
近年來,美國政府通過三大法案:
這些法案不只是補貼企業,而是以國家戰略的角度,集中資金扶植人工智慧、半導體、綠能、製造業等產業,目的在於重塑美國科技與產業優勢 。
我想強調的是,這不是單一產業題材,而是一場結構性重塑。這意味著未來美股的估值邏輯,會越來越依賴產業升級與政策驅動,而不再只取決於資金成本。
美股的韌性來自資產階層
許多人問我:「升息應該會壓抑消費,為什麼美股還能撐住?」答案在於,美股的韌性來自於資產階層的消費與投資能力。
根據統計,美國收入前 20% 的家庭,掌握了全美 47% 的所得與 39% 的消費支出。他們同時擁有大量股票、債券和現金,即使在高利率環境中,依然能支撐美國的消費與投資。
換句話說,美股不等於經濟,美股更像是流動性的投影。只要資產階層持續消費、持續投資,美股的底盤就不會動搖。
總結:美股大週期的3大關鍵
從這些分析,我看到三個決定美股未來走向的核心力量:
1.流動性被重新定義
○ 資金不再全面寬鬆。
○ 政府會主導資金流向,戰略產業優先。
2.通膨與財政赤字的角色轉變
○ 通膨不再只是風險而是策略。
○ 美國正在策略性利用通膨,結合名目 GDP 擴張降低債務壓力。
3.產業政策驅動估值
○ AI、半導體、綠能、製造業將成為資本流向的核心。
○ 美股的定價,越來越依賴政策框架。
未來十年的美股,不再是「低利率+寬鬆資金」的劇本,而是政策驅動、產業選擇性成長的新時代。看懂這個大週期,才能在劇烈變動的市場裡保持清晰判斷。
(延伸閱讀│晶片讓台灣站上世界舞台,「鋰戰」卻可能使我們陷入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