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報名 免費報名 感受新東方花藝大師 - 凌宗湧的生活美學

流動性、通膨、產業結構:川普2.0後「決定美股走向」3大核心力量

解讀川普2.0時代的致富訊號、全球資金如何重新配置?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5-09-15

瀏覽數 50+

《美股投資大週期》/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美股投資大週期》/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為什麼美國經濟能在這麼多劇烈波動中,依然保持韌性?這也是許多投資人共同的疑問。過去十多年,我們經歷了 COVID-19、供應鏈危機、能源價格波動、地緣政治衝突。照理說,經濟應該被壓垮,股市應該長期下跌。但事實是,美股一次又一次從低谷反彈,甚至屢創新高。(本文節錄自《美股投資大週期》一書,作者:成尚泫,感電出版,以下為摘文。)

也就是說,影響美股的不只是企業獲利或經濟數據,而是整個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與產業戰略之間的互動。

要看懂未來十年的美股,不能再只盯著短線數據,而要把視角放在流動性、通膨、產業結構這三大核心。

流動性:決定美股走向的核心

2022 年 3 月,聯準會開始升息。當時市場普遍認為,美國經濟會陷入衰退,股市必然重挫。

但 2023年~2024 年,美股卻出乎意料地強勢。這不是偶然,而是「流動性邏輯」正在被重新定義 。

我們過去習慣只看貨幣供給量,但現在真正重要的,是資金流向哪裡。

2023 年,財政部長葉倫提出,與其增加貨幣總量,不如提升貨幣流通速度。她把被鎖在逆回購市場與對沖基金裡的閒置資金釋放出來,轉而投向政府主導的戰略產業,包括:人工智慧、半導體、綠能、基礎建設。

這是一個重要訊號:

●流動性不再平均滋潤各大產業。

●資金會選擇性地湧向戰略產業。

●其他板塊可能被邊緣化。

未來的美股,將由政策與產業戰略共同驅動。

通膨,不再只是風險 

我們習慣把「通膨」當成市場最大敵人,但真實情況比想像中複雜。

從 2008 年金融海嘯到 2019 年,聯準會多次實施量化寬鬆,雖然資產負債表不斷擴張,但物價卻沒有失控上漲。原因很清楚:「資金並沒有直接流入實體經濟,而是先推升了股票、房市、債市等資產價格。」

真正的大幅通膨,出現在 2020 年疫情之後。當時美國政府首度對全民直接發放現金,商品供應鏈又同時被打亂,才讓通膨在 2022 年急速升溫。

然而,這並不代表高通膨會長期失控。美國擁有完整的產能、強大的就業市場和高消費力,讓需求和價格的平衡仍有緩衝。

更關鍵的是,美國政府正在「策略性利用通膨」:

●通膨會推升 名目 GDP。

●名目 GDP 上升,自然降低債務占比。

●財政赤字因此看起來更可控。

在這樣的結構下,通膨不再只是被動的風險,而是被美國政府主動納入財政戰略的一環。

(延伸閱讀│連巴菲特也重視:值得投資的CEO,都有「這4個」特質

AI × 美國製造:重塑美股估值 

如果說 2010 年至 2020 年的美股牛市,來自低利率與全球資金寬鬆,那麼未來十年,美股的驅動力會完全不同。

(只到9/30!)現在訂遠見最優惠,訂兩年雜誌再送你一年!

近年來,美國政府通過三大法案:

●《晶片與科學法案》

●《降低通膨法案》

●《基礎設施投資與就業法案》 

這些法案不只是補貼企業,而是以國家戰略的角度,集中資金扶植人工智慧、半導體、綠能、製造業等產業,目的在於重塑美國科技與產業優勢 。

我想強調的是,這不是單一產業題材,而是一場結構性重塑。這意味著未來美股的估值邏輯,會越來越依賴產業升級與政策驅動,而不再只取決於資金成本。

美股的韌性來自資產階層

許多人問我:「升息應該會壓抑消費,為什麼美股還能撐住?」答案在於,美股的韌性來自於資產階層的消費與投資能力。

根據統計,美國收入前 20% 的家庭,掌握了全美 47% 的所得與 39% 的消費支出。他們同時擁有大量股票、債券和現金,即使在高利率環境中,依然能支撐美國的消費與投資。

換句話說,美股不等於經濟,美股更像是流動性的投影。只要資產階層持續消費、持續投資,美股的底盤就不會動搖。

總結:美股大週期的3大關鍵

從這些分析,我看到三個決定美股未來走向的核心力量:

1.流動性被重新定義

○ 資金不再全面寬鬆。

○ 政府會主導資金流向,戰略產業優先。

2.通膨與財政赤字的角色轉變

○ 通膨不再只是風險而是策略。

○ 美國正在策略性利用通膨,結合名目 GDP 擴張降低債務壓力。

3.產業政策驅動估值

○ AI、半導體、綠能、製造業將成為資本流向的核心。

○ 美股的定價,越來越依賴政策框架。

未來十年的美股,不再是「低利率+寬鬆資金」的劇本,而是政策驅動、產業選擇性成長的新時代。看懂這個大週期,才能在劇烈變動的市場裡保持清晰判斷。

(延伸閱讀│晶片讓台灣站上世界舞台,「鋰戰」卻可能使我們陷入危機?)

《美股投資大週期:從關稅、美債、升降息到AI浪潮,解讀川普2.0時代的致富訊號》,作者:成尚泫(성상현),感電出版

《美股投資大週期:從關稅、美債、升降息到AI浪潮,解讀川普2.0時代的致富訊號》,作者:成尚泫(성상현),感電出版

延伸閱讀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