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家必買房」傳統觀念式微?胡偉良談台灣房市「3大新常態」

台灣房地產進入「精英化、兩極化、低量高價」的新常態。

胡偉良
user

胡偉良

2025-09-01

瀏覽數 10,050+

台灣房市走向「低量高價、精英化」/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台灣房市走向「低量高價、精英化」/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近年來,台灣房市的樣貌正在快速轉變,過去「成家必買房」的傳統觀念逐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多元化、分化的消費行為。市場成交量萎縮、購屋族群限縮、地段銷售兩極化,甚至連建商生態也出現大幅淘汰潮。這些變化不僅是短期循環現象,而是深層的結構性轉折,標誌著台灣房地產進入了一個「精英化、兩極化、低量高價」的新常態。

一、台北市買賣交易比重下滑

台北市一向是全台房市的核心與價格指標,但如今其買賣成交件數僅佔全體6成左右。已顯現核心區高價化對需求的壓縮。

同時,新北、桃園、台中、高雄等區域逐漸承接部分需求,房市成交能量正在外移、分散。台北市雖仍具抗跌性,但因為房價過高,買賣佔「交易量比重下降」已經成為新常態,繼承、贈予成了房價過高衍生的新現象。

(延伸閱讀│「這數字」創10年新低!胡偉良:台灣房市崩盤的4大現實徵兆

二、購屋族群限縮為高所得精英

目前持續進場購屋的,主要是醫生、金融業與高科技業等高所得族群。他們有穩定收入、資金實力,也能承擔高總價與貸款壓力。相對地,一般中產與基層民眾則逐漸退出市場,改以「租屋」作為長期居住方案。

這樣的分化現象,使購屋成為「少數人能負擔的選擇」,房市需求面愈來愈精英化,與社會普羅大眾的距離持續拉大。

(延伸閱讀│匯率升、房貸限、出口跌:2025房市風暴誰還買得起房?胡偉良:這2族群

三、年輕世代放棄購屋,追求體驗人生

對年輕人而言,高房價與低薪資結構使購屋夢變得遙不可及。傳統「辛苦存十年頭期款再買小宅」的模式已不具吸引力。他們更願意把有限的資金用於旅遊、消費、興趣與體驗人生,認為「不買房也能過好生活」。

這種價值觀轉變,反映出房市剛性需求的弱化,也意味著台灣房地產正失去一批最具潛力的長期買盤。

(延伸閱讀│房價由富人決定,房租由普通人決定……買房和租房那一個好?

四、蛋殼區銷售不易,區位分化加劇

在區域表現上,蛋黃區因地段稀缺與生活機能完整,價格仍有支撐力,成為少數買盤追逐的標的;蛋白區則具備通勤可及性,尚能吸引自住客群。

【遠見 x 未來少年】全家一起培養國際視野>趁週年慶入手加送1期,還送《未來少年》知識庫!

但蛋殼區(偏遠、交通不便、機能不足)則面臨銷售困境。買方心態愈來愈謹慎,寧可等待或集中購買「抗跌性強的產品」,讓蛋殼區逐漸成為市場的冷灶。

(延伸閱讀│蛋黃區居民「就地換屋」成未來趨勢?專家胡偉良分析3大優勢

五、建商淘汰潮,產業大者恆大

房市交易量萎縮不只影響消費端,更直接衝擊供給端。一半以上中小建商因資金斷鏈或銷售困難,被迫停業或轉業。市場只留下財務體質穩健、品牌信任度高、能夠規模化經營的大型建商。

這股淘汰潮意味著產業結構正在改寫:房地產業將從過去的「百家爭鳴」走向「少數巨頭壟斷」。

(延伸閱讀│政府連續多年打房,首購族依然買不起?胡偉良:房市產生顯著變化,問題是……

六、成交量減少,價差拉大

整體來看,購屋數量大幅減少,市場量能縮水已是不爭的事實。但值得注意的是,新屋與中古屋的價差正快速拉大。

新屋受限於土地與營建成本,價格依然高檔;反之,中古屋在市場冷卻下出現明顯議價空間,導致「新屋貴、中古便宜」的兩極化現象。這種價差將進一步影響買方選擇,使市場結構更加分裂。

(延伸閱讀│台灣打房愈打愈漲?專家胡偉良為當前房價過高獻良策:4大分析、3大解方

七、胡偉良觀點:台灣房市走向「低量高價、精英化」

品嘉建設胡偉良認為,台灣房市的轉變已不僅是景氣循環,而是深層的結構轉折:需求面:年輕人退出,租屋取代購屋;僅高所得族群持續進場。

供給面:中小建商大量退場,剩下大建商壟斷市場。

區位面:蛋黃區抗跌,蛋殼區滯銷。

心態面:買房從必需品轉為奢侈品或投資品。

未來台灣房市將呈現「低量高價」的格局,並且逐漸精英化、兩極化。這樣的發展不僅挑戰居住正義,也將迫使政府與產業重新思考如何在「供給不足、需求分化」的矛盾中找到出路。

(延伸閱讀│政府、建商、民眾三方共贏!胡偉良:房價要降,「這2個字」比打房更有效

* 專欄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閱讀

走鋼索的中產階級
數位專題

走鋼索的中產階級

體感頻撐不起的夢想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