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期的喜悅是工作成癮的驅動力,這是種過度工作且欲罷不能的傾向。根據美國范德堡大學心理學家曾對大腦進行的研究顯示,努力工作的人在大腦的獎勵區域會釋出較大量的多巴胺。成就導向的工作狂往往依賴這種短暫的快感存活。然而,我們有所不知的是,這樣持續努力到幾乎沒力的拚勁,其實反而會降低成功的機率。(本文節錄自《你快樂,所以你成功》一書,作者:艾瑪‧賽佩拉,時報出版,以下為摘文。)
預期的喜悅,讓人罹患「成就上癮症」
工作成癮其實只是另一種形式的追逐。預期的喜悅是工作成癮的驅動力,這是種過度工作且欲罷不能的傾向。
根據美國范德堡大學心理學家麥可‧崔德威(Michael Treadway)曾對大腦進行的研究顯示,努力工作的人在大腦的獎勵區域會釋出較大量的多巴胺(dopamine,一種與快樂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
成就導向的工作狂往往依賴這種短暫的快感存活,無論是多回覆一封電子郵件、又搞定一個專案,或劃掉待辦清單上的最後一項任務,都能讓他們感受到片刻的興奮與滿足。
工作成癮與酒精或其他物質有關的上癮症不同,因為它會透過升遷、紅利、讚美、頒發獎狀等方式獲得獎勵。因此,儘管它對長期的身心健康帶來負面影響,卻仍被視為是種值得肯定的行為。
「追求」的心態充斥在我們的文化中,現在我們可說是正處於人類歷史上最難抗拒外在刺激的時期。「多虧」電腦、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問世,老闆的最新要求就在收件匣裡,待辦事項提醒的程式會自動彈出在螢幕上,接獲的訊息也會在電話上即時顯示。
我們甚至不必費力檢查這些裝置,因為智慧型手機或蘋果手錶會發出嗶嗶聲或是震動,通知我們有新的郵件或訊息。除此之外,我們也花費許多時間在社交媒體上,藉以隨時掌握最新消息,並維繫人脈。
哈佛商學院教授萊絲莉‧普羅(Leslie Perlow),同時也是《與智慧型手機共枕》(Sleeping with Your Smartphone)一書的作者,以「成功狂」(successaholics)來稱呼無法放下工作的人,因為她相信那些人已經沉迷於成就而上癮了。
他們備受俚語首字字母縮寫詞「FOMO」所貼切形容的那種煎熬備受折磨:錯失恐懼(fear of missing out)。他們必須一直處於「開機」狀態,如此才能確保一切都在掌握中,也確保下一個案子能勝券在握,或下一筆交易手到擒來。
「我們之所以迷戀工作,是因為成就帶來的名譽聲望,而不是冗長工時帶來的深層滿足。」她在 《哈佛商業評論》的一篇文章中這麼說。
既然我們有預期喜悅的習性,也有不可自拔的追求癮頭,難怪我們會動力十足,驅使自己不斷前進。
然而,我們有所不知的是,這樣持續努力到幾乎沒力的拚勁,其實反而會降低成功的機率。
(延伸閱讀│你今天FOMO了嗎?看別人生活比我精彩,為什麼會很焦慮?)
只關心成功,人生注定失敗
我們之所以馬不停蹄地在人生路途上疾行,整天忙得團團轉,是因為我們相信報酬就來自於成就(例如一張獎狀,或是一個錢存得更多的帳戶),而這最終將會帶來最大的報酬:快樂。
我們幻想自己正在追求的成功、名聲、金錢—也就是人生尚待填滿的所有空白處—將會帶給我們某種持續性的充實感。比方說,你可能以為,如果你瘋狂地賣命工作,就會得到引頸期盼的升遷,附帶大幅加薪,進而解除你擔憂家裡財務吃緊的問題,一旦焦慮消失……那,最後你就會如願以償。
而且,每獲得一次成功,我們又會把期望的成功目標再更改一次:過去成績還不錯,下次得更進步;找到一個好工作,下一個工作就要更好……長久下來,我們的大腦將永遠體會不到快樂的感覺,又或是短暫的快樂立刻就被擔心無法達成新目標的焦慮所取代。
我們以追求未來成就為奮鬥的目標當然有其優點。在我們的人生中,從專業發展到個人財務規劃等諸多層面,事先擬定計畫不但明智,更是不可或缺;我們也需要一些伴隨這部分而來的焦慮加以自我督促。(例如:「我要如何確保工作團隊能準時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上?」「我要如何支付房貸?」)
不過,即便在人們忍受過勞導致的壓力、焦慮,和健康每況愈下的諸多煎熬,終於達成目標時,他們會驚覺自己對於「成功」這件事,是過度期待了。
哈佛的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吉爾伯特(Daniel Gilbert)就提出證明,表示我們很不擅長預測究竟什麼會讓我們感到快樂,也往往高估某件事會帶給我們的快樂。就像一隻追逐老鼠或玩具的貓,一旦獵物到手後,牠就興趣缺缺了。
同樣地,當我們最終得到朝思暮想的東西,例如:獲得一筆很豐厚的年終分紅、找到完美的工作,甚至或中了樂透,這時我們往往會發現自己其實並沒有當初以為的那麼快樂。
很多研究更顯示,工作狂或成功狂的生活似乎非常充實,對於自身的一切也極為滿意,但實際上,這些人早已累到爆表,無法充分施展最佳能力,同時種種關係也被影響、拖累。
這些負面的影響,反映在以下的諸多層面上。
(延伸閱讀│讓自己容易快樂的5個原則:重塑未來生活態度,積極改善幸福指數)
「成就上癮症」對身心造成什麼負面影響?
健康:這些人在身體或心理的健康狀態都會比較差,尤其是容易感到筋疲力竭、情緒耗弱、憤世嫉俗,以及去人格化(這是伴隨長期壓力或創傷而來,與自己失去連結的一種不安感)。對於生命的整體滿意程度也會比較低。
工作:工作成癮以及追求成功的快感,可能會破壞生產力和表現。也許這樣說有違直覺,令人覺得不可置信,但它的確會讓人對於工作的滿意度較低,也會增加工作壓力。
比方說,過長的工時會讓人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變短,進而導致生產力降低。因為當你急於完成手邊所有的事情時,在當下工作的注意力就會被分散,而無法專注投入。
人際關係:工作上,只關注個人成就,無視他人感受,將影響你和同事之間的互動,導致競爭、敵對與不信任,進而讓工作成效不彰。在私人關係中,會讓人無法好好規劃與享受生活,對家人和朋友都漠不關心,也忽略自己真正的需求。
當你學會快樂,成功就會隨之而來
● 快樂的人比不快樂的人學習更快,思考力更強,生產力增加12%。
● 真正的高效,不是做更多事,而是用更少的精力去做對的事。
● 冥想是種能保持專注、獲得平靜的方式,有些人甚至在冥想後覺得四周的色彩變得更鮮豔了。
● 如果我們不斷延遲享樂,犧牲眼前的幸福去換取成功,那麼這個延遲的過程將永無止盡,讓我們離真正的快樂越來越遠。
● 感恩是快樂的催化劑,每天花一點時間感謝生活中的小確幸,能讓你更快樂。
(延伸閱讀│史丹佛大學最重要的快樂心理課:6大關鍵說明因為你快樂,所以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