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試圖冥想,卻總是無法堅持?認為冥想需要長時間專注、待在安靜空間,甚至完全清空思緒,才能達到效果?其實,冥想並非只有一種形式,書寫冥想是一種低門檻、高效能的筆記術,透過「冥想筆記」,你甚至不需要閉上眼睛,只要拿起筆開始書寫,讓焦慮化為具體文字,幫助你釐清想法,提升專注力與自我覺察、梳理糾結情緒、釋放內在壓力。(本文節錄自《1分鐘冥想筆記》一書,作者:吉田昌生,平安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我推薦給無法持續冥想的人,或是想在現代日本實踐正念的所有人的方式,就是「書寫冥想」。
「書寫冥想」被稱作是日記式書寫(journaling)。因為被引進Google的正念研習課程「Search Inside Yourself(搜尋內在關鍵字)」成為一項作業,而在商業領域廣為人知。
為什麼書寫冥想很好?因為它和正念冥想幾乎同等,甚至在某方面可以獲得更好的效果。
先前提到對於無法持續冥想而感到煩惱的人有4大瓶頸:
書寫冥想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可以消除這4大瓶頸。
(延伸閱讀│每天3分鐘練習,看到強大的變化!用冥想摒除壓力來源的雜念,讓好事降臨)
好處一、短時間可以做到
對於「騰不出時間」的煩惱,書寫冥想基本上只需要1分鐘。
當然你也可以寫更久,但劃分出1分鐘,會讓人在面對筆記本時注意力更集中,更容易感受到效果。因為劃分出時間,不會拖拖拉拉寫不停,下次會更想再寫。
另外,「沒有時間」這句話背後隱含著「我還有其他想做的事、必須做的事(所以沒有時間)」。明明很想去做那些事,但卻「必須在地上挪出空間,擠出20~30分鐘盤腿打坐」,這就是不想動的關鍵。
但是,如果是1分鐘的冥想筆記,只需要在工作、讀書、上網等坐在書桌前時,從零碎時間中撥出一分鐘就好。
不需要思考,只要寫出腦海裡的東西,所以大腦不會有「要做一件事」的負擔。當然,還是需要面對內在的自己,只不過比起一般冥想,操作難度大幅下降。
好處二、實踐門檻低
書寫冥想的優點在於「實踐門檻低」。
以往的冥想有場所及環境的問題。想要冥想卻發現房間沒有整理;或是必須在房裡挪出冥想的空間;或是和家人一起生活,所以不方便冥想……有很多的門檻讓人覺得難以實行。
但是,「書寫冥想」不需要空間。需要的只有筆記本和一支筆,時間只要一分鐘就夠了。就像平常在房間書桌前工作或讀書一樣,只是寫在筆記本上而已。
不會因為要開始冥想而被家人投以異樣眼光,只要先說聲「我要集中注意力了,你們稍微安靜一小段時間」,就不用擔心對方會來找你說話。另外,習慣了以後,就算聽見生活背景音或周遭說話聲,也可以集中精神專注在「冥想」。
(延伸閱讀│美國成功人士都在用的冥想法!問自己「這5個問題」,釋放纏繞的負面情緒)
好處三、留下形體,使行為持續產生變化
之前提到,沒辦法感受到實際效果,原因是「肉眼看不見/沒有留下形體」,但只要有了筆記本,就不會發生這種情況。
除了冥想本身的效果,將冥想時覺察到的事「視覺化」後,會更容易明白自己的想法、情緒和行為變化。
此外,書寫冥想的一大特徵是「能夠事後回顧」。如果沒有寫筆記或留下紀錄,就沒辦法知道一個月前自己在冥想中得到的覺察,還有當時的煩惱或想法。
透過留下文字,每週或每月回顧一次,可以再一次察覺自己的想法、情緒和行為變化。
藉由回顧,可以察覺自己的模式,或改善行為,持續並從更高的角度觀察自己的心理狀態。很多新覺察,都經常發生在回顧的時候。
舉個例子,當我們覺察「自己習慣性地不斷回想曾經被別人指責的內容」,就能事先決定具體的解決對策,像是深入思考「這樣回想對實現自己期望的人生有幫助嗎?」,或是「下次再這樣回想,就貼上『反芻』的標籤試試」。
書寫冥想不論在體感或理論方面,都能讓人實際感受到自己的變化。可以看穿問題的本質,整理課題,所以才能讓行為產生變化。
好處四、不需要每天進行
我們再來看看「不再繼續」的瓶頸。
在「書寫冥想一分鐘筆記」的規則中,有一條是:不需要每天持續也沒關係。就是想著要每天持續,所以才堅持不下去。只需要在想做的時候做就好了。
開始書寫之後,接下來只要在覺得鬱悶的時候寫,或一週1次、一個月4次的程度也OK。
沒有什麼每天非做不可的規定。當你想做的時候再做反而比較好。
不需要因為沒有做而產生罪惡感。只在想做的時候去實行就好。
書寫冥想是從小學生就能開始做的冥想方式之一。
該做的事很簡單,效果卻是絕佳。
1. 準備喜歡的書寫工具和筆記本
2. 設定好計時器
3. 腦中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如果腦中沒有想法,那就寫「什麼想法都沒有」)
4. 計時器的鬧鐘響起後,就放下筆、深呼吸,冥想結束
所有的想法和情感肉眼都看不見,將其寫下來就是「視覺化」。「視覺化」後,我們才有機會處理心中的想法、情緒、行為模式等,也才能開始改變。
自我療癒的冥想筆記
消除鬱悶的日記式筆記
(延伸閱讀│向自己的身體「感恩」吧!「冥想」不但穩定內心,還能對平日疏忽的事情致上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