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問題求助於商業書的話,只要付了錢,不論何時何地,都不必擔心對方不耐煩,而能找到解決煩惱的答案。無論是歷史偉人,或是當代舞臺上光芒耀眼的傑出企業家,我都可以隨心所欲的向他們諮詢、找到解決我眼前問題的曙光。(本文節錄自《這樣閱讀,讓我高收入》一書,作者:本山裕輔,任性出版,以下為摘文。)
「我想準時下班!」這是我開始閱讀商業書籍的最初動機。
回想7年前(2016年),我大學剛畢業便進入外資管理顧問公司工作。某天晚上10點,我接到交辦任務的電話──這是我進入公司後被分派的第二個專案。而從此以後,等待我的就是每天錯過末班車、不得不搭計程車回家的日子。
照理說,踏入顧問界以前,我就該知道必須面對這樣的生活。有早出晚歸的繁重工作,才有革命性的成長──即使理智上很清楚,但親身體驗繁忙的工作時,辛苦的程度仍遠超出想像。
「真不該進這家公司……。」內心百般懊悔,我卻連停下來思考、規畫今後職涯的閒工夫都沒有,只能拚命完成眼前堆積如山的工作。
結果,我不僅開始耳鳴,每當按下電腦鍵盤Ctrl+Shift+C的快速鍵,手指就痙攣,甚至產生心悸。當時,某家大型廣告公司代理商的過勞死問題正好吵得沸沸揚揚。
我的腦子整天只想著該如何在未來生存下去:「該怎麼做,才能擺脫如此繁重的工作?」、「該怎麼做,才有辦法恢復搭電車正常上下班的生活?」
雖然也想過向資深前輩或同期進公司的優秀同事尋求建議,但我同時也考慮到他們一定比我更忙碌。我躊躇著:「拿這種小問題麻煩他們,適當嗎?」煩惱到最後,我決定從「商業書」找答案。
求助於商業書的話,只要付了錢,不論何時何地,都不必擔心對方不耐煩,而能找到解決煩惱的答案。無論是歷史偉人,或是當代舞臺上光芒耀眼的傑出企業家,我都可以隨心所欲的向他們諮詢、找到解決我眼前問題的曙光。
話雖這麼說,由於疲勞困頓,體力與時間也都有限,總不能讀了書卻徒勞無功。如果花時間閱讀卻遺忘內容的話,好不容易擠出的體力與時間就等於付諸流水。
而經過一再從錯誤中學習,每當從書中找到似乎可用的知識時,我便在工作上實際嘗試。
「就算每天只改善1%的學習,只要持續365天,就是1.01的365次方,一年後的自己能比現在強大37倍。一年後,我必定要達到能準時下班的生活。」
抱持這樣的念頭,我把閱讀得到的知識嘗試運用在工作中,總算從每天搭計程車回家的生活,變成可以趕上最後一班車,再從末班車提早到晚上9點的電車,逐漸實現早點回家的目標,同時也順利完成專案。而且,之後在負責其他專案時,也能提高生產力,並準時下班。
(延伸閱讀│專家歸納3個「讓錢長大」的花錢習慣,讓你「愈花愈有錢」)
閱讀關鍵的20%內容
閱讀前縝密規畫想從書中取得什麼收穫,將左右8成的閱讀成果。
人類是健忘的動物,如果費心在閱讀前下工夫挑書,卻無法運用,不僅浪費時間,書籍也變成了支出成本,因此,我們需要利用書中的知識產出成果,視為「資產」加以管理。
我將書本重點迅速視覺化,讓閱讀內容成為資產的「一頁精粹筆記法」。一頁精粹筆記法的前提,是「閱讀關鍵的20%內容」。
也許會有人認為,特地買回來的書沒有讀完很可惜。然而,這樣的迷思反而可能使你浪費更多時間與精神,這個說法有兩個理由:
第一,如同人際關係,有些書就是無法和我們產生共鳴。
例如書中的價值觀、想法和自己大相逕庭,或內容是已知的事情,此時能學習的知識有限,花再多時間閱讀,也不一定有收穫。遇到這樣的書籍,就抱著無緣的想法,闔上這本書。
追根究柢,要找到能引起共鳴的書,機率原本就不高。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曾提出「271法則」,指身邊10個較親近的人當中,只會有2人合得來、1個人合不來,其他7個人則是普通關係。
雖然這是運用在人際關係的法則,未必能百分之百套用在閱讀上,但如果記住這個比例,就更容易接受「能陪伴你一生的書籍,10本中只會有2本」的事實。
第二個理由是,從書中獲得的成果,有8成來自書中的2成內容。
這是將「帕雷托法則」(Pareto Principle,又稱「八二法則」)套用在閱讀。
所謂帕雷托法則,是指關鍵的20%要素,會影響整體80%的成果。公司80%的營業額,來自20%的員工,就是帕雷托法則的一個例子。
我在顧問公司服務時,曾被提醒:「不要花100分的精力去追求百分之百的準確度,而是花費10分的精力達到60%、花20分的精力達到80%。」把這樣的思維運用在閱讀上,以最少的時間來達到最多閱讀次數。讓自己擁有不完美的勇氣,從「購買的書一定要讀完」的詛咒中解脫。
(延伸閱讀│巴菲特養成富人腦的「富習慣」:沒時間閱讀,就沒時間變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