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嚴重車禍,讓社會關注高齡問題。人類的資訊處理能力,從18歲開始遞減、30歲後大腦整體緩慢退化、專注力更是自40歲起一路下滑,加上現代人生活作息紊亂、身心壓力大,不只影響生活品質與心智靈活度,更增加了失智與失能的風險。(本文節錄自《大腦不老化的人都這樣做》一書,作者:西剛志,三采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70多歲的朋友對我說了這樣一句話。
「因為年紀漸長,最近感覺到大腦的功能正在急劇變差。」
我認為這種感受是事實,但大腦老化的現象其實早在很久之前就開始了。大腦老化並不只在老年時才發生。
請猜猜看以下能力的巔峰年齡
你覺得框框裡的年齡是幾歲呢?
這些當然存在個人差異,並不是所有人都是一樣的,但根據哈佛大學以及其他各種研究機構進行的調查數據顯示,答案如下──
看到這些數據,你有什麼感想呢?資訊處理能力在18歲時達到巔峰,之後逐漸下降。因此,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能夠發揮資訊處理能力的工作更適合年輕人。看到這個數值,你或許會認為:「記不住別人的名字,是因為年紀大了嗎?」
記住名字、記住長相與大腦的短期記憶有關
短期記憶又分為「語言的短期記憶」和「視覺的短期記憶」。譬如說,當場時記住電話號碼屬於「語言的短期記憶」。很多人都認為:年輕時能輕易記住電話號碼,但現在卻記不住了,記得家人手機號碼的人,其實意外地很少。
另一方面,記住他人長相,屬於「視覺的短期記憶」。這種類型的記憶能力從20多歲上升到32歲左右,之後就開始逐漸下降。
對35歲之後的人來說,已經記不得成員很多的偶像團體每個人的長相是非常自然的。順帶一提,隨著年齡增長會減退的智力被稱為「流動智力」。
(延伸閱讀│60歲是旅行、學習的最好時機:享受熟齡速度的3個訣竅)
50歲之後依然能夠持續成長的能力
另一方面,50歲以上的人們其實也有益處。因為50歲以後也有能夠增強的能力,那就是詞彙能力。詞彙能力的巔峰在67歲,從前被稱為長老的人,之所以受人尊敬,是因為即使年華漸長,語言能力也不會隨時間老去。
像這種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積累的語言能力,被稱為「晶體智力」。其中,詞彙能力是更是能夠大幅增強的能力。
更有趣的是「能夠讀懂對方的情緒的能力。十幾歲的人,這項能力比較低落。然後在20歲左右迅速成長,48歲時達到巔峰。在那之後就會急速下降。而到了50歲、60歲後,更會大幅地衰退。
這種感覺,或許只有50歲以上的人才能真正體會。10幾歲的人為了確立自我,會將自己放在意識中心,然而20多歲時成為社會人士後,很多狀況都不得不注意到「對方」的存在。擁有了各種不同的經驗後,就會開始考慮他人的感受,這就是所謂的晶體智力提升。
然而,到了50歲左右,有人就會開始不在乎周遭的人事物。不一定是出於惡意,而是因為大腦能力下降自然而然的結果。這種趨勢也會影響穿著。譬如說,年輕時就算去附近的便利商店也會穿戴整齊,但是到了5、60歲,漸漸覺得換衣服很麻煩,有時候就直接穿著居家服外出了,甚至還會穿著睡衣出門,漸漸變得不在意他人的目光。
當「感受對方情緒的能力」進一步衰退時,可能會變成所謂的失禮老人、易怒老人。譬如在家中表現出傲慢的態度,或者在店裡對店員使用粗暴的語言,甚至因為不順自己的意就暴怒……當你超過48歲的時候,請記得專注於「照顧對方的感受」。
不過,在調查「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時,我們發現另一件事。那就是情況會因人而異,而且變動幅度很大。譬如有些人的能力在40歲時就達到巔峰,但有些人的巔峰可以持續到7、80歲。
兩者間的差異到底在哪裡?能夠保持巔峰期的人,為了不讓大腦老化,採取使各種減緩老化(慢老)和積極地讓自己年輕化的方法(降齡)。如果什麼都不做,大腦就會自然老化,但是如果巧妙地改善,就可以看到成效。
保持大腦有活力,是豐富人生的重要措施。
(延伸閱讀│70歲奶奶用行李箱代替拐杖:要活得讓兒女覺得「爸媽此生很不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