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兩年多的疫情,人們對於死亡的無常,想必更加深刻。面對病痛,大多數人的直覺,都是盡速醫治,以重拾對生命的掌控感,而這種對生命的追求與珍惜,想當然爾地,也會反映在對待親友之上。
然而,面對「活著」的不同狀態,是否持續追求生命,答案也許不只一種。急診,是充滿意外的地方。意外傷害、心臟衰竭、工安事故……等突發狀況,總讓病患的親友難以接受,明明記憶還停留在病者談笑風生的形象,下一秒,卻收到醫護人員晴天霹靂的宣告,要求在有限時間內,做出合適的醫療決定。
一般情況下,對沒有明顯病史的急診病患,醫護人員當然給予全力搶救。尤其台灣緊急醫療救援網絡完善,讓大多數急診病患,都能夠就近、就急地完成搶救。
但,凡事總有例外。當多重共病的長者、住宿長照機構的住民,因病情惡化而送到醫院急診時,積極地搶救,反而可能引來更長久的困境,甚至讓患者陷入「求好不能、求死不得」的困境!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