煦煦陽光照在即將進站的火車上,火車靠站後,旅客魚貫而行出了車站,隨即進入校園。沒錯!下了火車站即到學校,這是全台唯一一所擁有火車站的大學,長榮大學。隨著台南高鐵站的設置,台鐵增設「長榮大學站」,不僅開通長榮大學師生的交通便利,也像是開啟一扇接軌企業、接軌國際的大門,讓建校僅30年的長榮大學獲得國內外各項殊榮的肯定。除了教授專業,長榮不斷深耕環境教育,培育各類永續管理人才,推動各類產學合作,讓長榮人不僅擁有專業知識,更能與國際趨勢、ESG政策、永續發展接軌,成為企業渴求的多元人才。
環境教育奠定長榮人的國際視野
長榮創校之際並沒有區位優勢,但三十年來,受惠於高鐵特區、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的設置與發展,讓長榮開始擁有地理上的優勢。便利的交通讓更多優秀人才進入長榮,更多的國際資訊與交流也隨著在校園中蔓延。秉持著基督教「榮神益人」的宗旨,長榮以環境、生態教育為起點,師生一同投入二仁溪整治、巴克禮公園認養,並與國際珍古德根與芽協會合作成立生態中心,緊接著增設環境教育國際實驗學院,以招收國際學生為主。長榮大學積極復育河川流域的努力也受到專家學者肯定,以「生態正義行動計畫—二仁溪風華再起」榮獲遠見雜誌第一屆USR大學社會責任獎「生態共好組」首獎。
在社區發展上,長榮師生透過與社區連結,推動高齡健康促進、到宅關懷訪視、社區互助共老等,協助關懷龍崎山地區長者。社會責任一點一滴落實在長榮的作為上,一點一滴成長茁壯,並獲得國內外各項殊榮,校長李泳龍滿滿感謝地說,「不是長榮厲害,而是想做對的事,很幸運地走在對的路上。」
長榮教授的不僅是專業教育,還有志向
隨著環境教育的推動,國際資訊的交流,長榮看到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性,李泳龍校長說,「長榮的心沒有被約束,看到更大的世界與更重要的工作。」於是,長榮開始與企業接軌,編纂年報、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帶給學生的不僅是專業教育,還有志向,放眼全球重視的ESG議題,去培力自己的專業以因應未來更重要的責任。
將學校比做企業的長榮大學,將企業社會責任落實在學校的各項專案、基礎建設中,李泳龍校長說,他希望長榮的文化改造(Culture Change)是不經意慢慢地改變,透過與企業的學習將社會責任扎根在學生心中。他不遠千里至孟加拉與尤努斯博士請益,並回台成立社會企業研究中心,鼓勵學生與小農合作,透過品牌設計與行銷活動,為荖濃溪流域的六龜區提升經濟與文化能見度。
為成為國際化大學,長榮將聯合國SDGs十七項行動方案導入課程之中,同時成立「淨零永續辦公室」,隨時關注氣候變遷議題外,預計於3年之內培育100位TCSA永續管理師,並著手規劃「零學分」,希望於112學年度透過通識課程讓學生一同學習淨零碳排、環境永續等議題。學校硬體設備的維護與更新,也以節能、綠能、無障礙等原則,將SDGs落實在學校的基礎建設上。
增設特色課程 培育跨領域人才
長榮大學教職員生約九千人,雖然是中小型大學,但師資、設備一點也不亞於其他學校。李泳龍校長指出,長榮大學以「多元」為圭臬,不論是師資招募、教學課程安排,或是國際學生交流上,都強調多元化。長榮有300多位教師擁有博士學位,還有來自各國的外籍教師與國際學生,有三百多位來自二十多個國家的外籍學生,校園中儼然是一個小小聯合國,來自不同國家的師生可以以英文跨國、跨文化交流,許多課程也以英文授課,讓專業與語文同步提升。
特色課程也是長榮大學多元化教學的一環,資訊暨設計學院通過IEET認證,並與角川國際動漫教育合作開設3DCG動漫學程;安全衛生科學學院結合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合作,提供綠能科技課程;管理學院通過AACSB國際認證,以國際化的方式教授商業管理課程,同時可以與其他國外大學進行學術交流。因應高齡化社會需求,長榮亦開設有長照中心及照顧服務員考照教室;另有無人機中心、人工智慧研究中心、精釀試驗所等,以產學合作的方式,提供長榮學生學習與實習的環境。
長榮大學為讓學生就業無縫接軌,推動學生站在產業潮流尖端,與262家企業產學合作,包括德商達德能源、新加坡商韋能能源,幫助企業培育國際綠能人才。隨著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的設置,長榮大學也享有地利之便,學生擁有至工研院、綠能科學園區及相關產業的實習機會。由於沙崙鄰近的商圈興起,不僅帶動週邊商業發展,各個產業也求才若渴,長榮大學成為廠商挖掘人才的重要基地,讓長榮學生在就業上較其他學生更具優勢。經過三十年的發展,長榮大學培育出的人才兼具專業與國際觀,是企業渴求的國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