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AI、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科技應用,智慧醫療將是未來十年重要趨勢。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也加快傳統醫院轉型的腳步。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認為,面對未來新趨勢,學子應有更高眼界,並包容多元價值。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醫療體系都面臨緊繃狀態,許多必須到醫院就診的病患,因擔心染疫風險而卻步。如何運用科技解決醫病問題,成為各界關注重點。例如,許多醫院就開始採行遠距方式,讓病患在家看診,降低醫病染疫風險,疫情下遠距醫療、智慧醫療正在加速發展。
未來醫院:可預測性、連續性、去中心化
其實,智慧醫療早已談論許久,也是十分熱門的議題。我們可以從智慧醫療想要達到的目的,大致可分為「可預測性」「連續性」「去中心化」三大關鍵,去描繪未來醫療趨勢。
過去,我們的醫療歷程是片段的,病人生病到醫院,康復了就回家,一直到下次生病再到醫院,中間沒有長期監測,且在健康促進與醫療上是分開的,例如,醫院有疾病治療的資料庫,而長照也有自己的資料庫,但兩者並無對接。
未來的醫院,在健康照護、疾病預防、失能、復健等領域上,應提升醫療的「可預測性」與「連續性」,將健康促進與醫療結合,並彙整資料庫。在生命歷程中,當人健康時,我們就可透過健康促進預防疾病發生,但生病的時候,我們可以運用科技與數據,去預測未來康復程度、所需使用的醫療資源等。
此外,過去我們習慣將醫院蓋愈大愈好,裡面應有盡有、很具規模。但在此次疫情,就可以知道愈大的醫院風險愈高,醫病也應該有所區隔,遠距醫療加快發展腳步。未來,醫院將會「去中心化」,透過5G通訊等技術,病患甚至可以在家就得到醫療照護與監測管理。
面對未來醫療領域的轉型,如何利用大數據、機器學習等與過去經驗整合,去輔助醫療進行,將是現今的醫事人員的一大挑戰。甚至當AI、5G等新興科技,加速落地應用,不只是醫事人員,各行各業都得面臨轉型,那麼,未來學子將具備什麼樣的能力?
我認為,關鍵是學生必須具備更寬廣的視野,以及更高的眼界。台灣的教育,很快就讓學生進入到專業領域,但當學習只在一個領域,少與不同專業的人交流,視野就會被局限。加上,現今學生容易滿足於眼前的小確幸,沒有遠大的理想、抱負,但我們希望,下一個世代的年輕人能勇於做夢。
現在,陽明交大推行「博雅教育」,全面改造「專業教育」「通識教育」「研習教育」和「社群教育」,就是貫穿這個精神,希望學生能自主安排學習,並強調跨域學習創造新的價值。
同樣的精神,也可以運用在研究所,我們將面對的未來,是個跨領域協作的社會。像是身為一個醫生,你不能是高高在上的態度,反而需要包容與承認多元的價值。其中,人與人的交流與廣泛體驗,是重要的。
在這次疫情,我有很深的感觸。當學校課程走向遠距,學生可以透過各式的線上平台得到許多知識,甚至機器人也能協助考試,任何時間都能學習。但有件事你做不到,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接觸。
透過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以及廣泛的體驗,你可以與經驗老道的師傅交流,或是與社會不同角落、不同專業的人士接觸,將會為自己帶來更多成長與創意。
從職場接軌產業,減少學用落差
在大學畢業後,很多人會有疑問,該繼續去念研究所,還是先去工作?在台灣,我們很容易就如同科舉考試一樣,鄉試完成,拚會試與殿試,如果沒完成就彷彿不成材一樣。我在國外讀碩士時,發覺其實很多研究所的同學,都是進了職場工作一段時間,了解自己要學習、研究的方向,才投入研究所學習。
此外,產學間很常談到學用落差,學生也會覺得自己在校學習的專業、研究的主題,到了業界無用武之地,甚至發現根本不喜歡這個領域。現今,陽明交大將博雅教育精神帶入校園後,同時,也試著將學期由18週降至16週,透過第三學期、暑期的時間,並安排實踐場域,鼓勵學生多方探索,並接軌產業。
此外,陽明交大也與多家企業攜手成立產學創新研究學院,設立「前瞻半導體研究所」和「智能系統研究所」,與產業更密切合作培育高階人才,透過共同研究讓產業進一步升級。
我希望未來學校是一個能發明新產業的基地,讓學校與學生一起勇敢做夢與逐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