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原因讓很多人持續困在討好的負向循環?練習將眼光回到自己身上,給出自己讚賞和肯定,向內探索自己,與自己共處,並且練習給予自己安全和支持的力量,如此你就能逐漸成為擁有成熟自己的個體。(本文摘自《走出關係焦慮》一書,作者為諮商心理師吳姵瑩,以下為摘文。)
麗莎的成長經驗中,並沒有感受到足夠多的關注,成長的許多需求沒有被好好滿足。例如:當她考好成績時希望被讚賞,而不是被視為理所當然;或她跌倒時希望被呵護,而不是被忽略與冷落。
若在我們成長過程中,這些心理需求有被好好滿足,照顧者對待你的方式,會被你的自我吸收消化,進而內化成你的心理功能,從而使自己有能力具備成熟的獨立性。
可是,相反地,如果你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就會感到匱乏或感覺這個世界對你並不友善也不安全,那麼,你就會在成年後的關係中,不斷尋求以下三種狀態,來試圖穩定自我感:
1.需要不斷被讚賞,感到被肯定
不論在生活或情感中,你都會不斷尋求肯定,也容易為了肯定,而委屈或掏空自己。這也說明麗莎為什麼做得不開心,還是繼續討好。
2.需要與人融合,感受到安全與支持
在幼兒發展階段,若照顧者能提供穩定安全的養育環境,則孩子多能發展出客體恆存的認知,也就是就算照顧者不在身邊,孩子也能有安心感;知道照顧者就算不在身邊,也是在某個可預測的地方,不會過度恐慌害怕。
容易情感焦慮的人,往往缺乏客體恆存的認知,導致他們在看不到人時會容易不安,而他們與人融合的方式,有時需要全面掌控或完全透明的關係狀態,才能讓他們稍微安心或感覺被愛,卻讓伴侶感覺窒息。
3.渴望從安穩的關係,獲得修復與替代性的安全感
在我許多情感諮商的經驗裡,個案往往都是要不到愛的一方,因此一直跑來問我怎麼改變另一半、讓另一半成長。因為他們身上的匱乏感太過強烈,一直渴望別人愛他,而將雙眼執著地放在另一半身上,等著另一半變好之後能更穩定地愛他。
談到這兒,你可能會好奇,究竟擁有成熟自我感的人,具備些什麼特質呢?我一樣條列出以下三種情形,讓你體會之間的差異性:
1.擁有自尊的調整能力
你不會因為別人一句話或一個行為而失去自信。也就是當你做的事情原本期待對方很開心,但對方卻沒有時,你不會因此傷心或暴跳如雷。
2.能享受生活樂趣
不需要透過他人來豐富自己的生活,你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來取悅自己。
3.能感受到生命的意義
你不會因為他人的離開就感覺生命索然無味,也不會因為沒人陪伴就感覺人生黑白,你就是充滿光芒與色彩的存在。
相信現在,你已經理解自我感穩定與否的差別。自我感不穩定的狀態,會讓你將全副心思都關注在對方的行為反應上,因此你要練習將眼光回到自己身上,給出自己讚賞和肯定,向內探索自己,與自己共處,並且練習給予自己安全和支持的力量,如此你就能逐漸成為擁有成熟自己的個體。
當然,對於討好對方的行為,你一樣要去看顧自己背後的焦慮,理解內心深層的恐懼,並練習睜開內心之眼,好好看見對方的愛,也好好看見你的價值,不要總被不安的情緒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