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幸福議題時,這些國家常被關注。聯合國發布的國家幸福指數中,丹麥最常獲得第一名,被稱為全球最幸福的國家。雖然氣候不太好,面積也只有韓國的一半左右,但丹麥竟然是全球最幸福的國家,這件事也讓許多國家開始模仿起丹麥式生活。韓國也不例外,像是強調工作與生活要達到平衡的hygge生活方式,以及強調為了生活要更謙遜、更為他人著想的Jante法則,還有讓奔馳的人生暫時踩下剎車,幫助我們省察自己等等,我們不斷模仿丹麥式的人生教育。(本文摘自《過得還不錯的人生》一書,作者崔仁哲為首爾大學心理系教授,首爾大學幸福研究中心所長,以下為摘文。)
不丹在幸福指數上雖然跟丹麥差距很大,但他們卻是將幸福放入國家政策目標,第一個引進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國民幸福總值)概念的國家,一個人口只有70萬的小國,竟然能夠規定人生的根本目標就是幸福,並把這種政策當作國家重要政策,而他們的國民真的能透過這個政策獲得幸福嗎?這就成了大家的疑問,也讓很多國家想要跟進。(延伸閱讀│丹麥人4點就下班,競爭力卻世界第一?「人生優先順序」是關鍵)
韓國之所以值得矚目,則和這兩個國家有些不同。韓國是「人民體感幸福水準」遠低於「成就財富水準」的代表國家之一,因此才受到全球關注。
一個國家的國民幸福水準,大約可以從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國內生產總值)推算出來。當然要更準確地預測,還要參考平均壽命、企業與政府的腐敗程度、社會信賴度、個人的自由度等其他變因,但通常只要參考國家的經濟水準,就能夠推測出該國國民大致上的幸福程度在哪裡。
可惜的是,韓國國民的幸福水準遠比用國家GDP水準去推測的結果要低上許多,若以經濟財富當作標準,韓國在幸福這方面算是低成就國家。
韓國讓全世界的人知道,幸福不僅僅是享受好的經濟水準而已,從這點來看,韓國確實是與幸福有重要關聯性的國家。(延伸閱讀│從三拋、五拋到N拋世代:韓國八年級生為何決定「什麼都不想要」)
英國最近也透過幾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努力,在幸福方面獲得全球關注,2018年1月,英國政府任命全世界第一位孤獨部長(Minister of Loneliness)。
當然,並非所有人對這個措施都抱持正面樂觀的態度,有人批判現在的英國政府只是想用官僚式的手段來解決孤獨等心理問題,認為這是一種英國式的突發奇想而嗤之以鼻,還嘲笑說如果要這樣做,那美國政府也應該針對美國人最缺乏的謙遜,建立一個相關的政府部門。
即便如此,英國的嘗試還是值得我們特別關注的原因,就在於這個嘗試代表英國政府把國民的幸福當成最重要的課題。
在英國統計部(ONS: Office of National Statistics)主導下進行的英國幸福指數測量,是相當值得關注的數字,英國統計部利用下面這四個被稱為「PWB ONS 4」的問題,測量了英國人的幸福指數(PWB 是Personal Well-being 的意思)。
第1個問題是測量對生活的滿足,第3和第4個問題則是測量平時的情緒(快),分別測量正面與負面的情緒。
這三個問題都是為了測出在第一部中,我們已經提過的「快足」感,所以並不是什麼特別新的概念。和對生活的滿意度這種問題不同,在測量感情時必須要測量平時的感受,所以英國政府測量「昨天的情緒」這一點可說是相當特別。
最值得注意的就是第2個問題:「你覺得自己在人生中做的事情有多少價值」,這個問題就是在問生活的意義與目的。為什麼英國會為了測出國民的幸福,而去測量人生的意義?幸福不是和人生的意義無關嗎?快樂(pleasure)才是幸福的核心吧?
英國嘗試把人生的意義放入幸福中,有些人會說這是因為英國誤會了幸福,也有些人批評英國這樣是展現道德主義精英的特性,但英國對幸福的理解,其實是相當多元且平均的。英國不僅想測量幸福的心情,更想測出幸福的生活,他們努力想要照顧到的並非是體驗自我,而是記憶自我的幸福。
國家對國民感受到的人生意義感到興趣,並想嘗試去介入,這是非常新鮮的事情,人生意義與目的的重要性,在英國獲得了正確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