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三年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五版裡定義:囤積症(Compulsive hoarding)為一種精神疾病,也可稱為「儲物症」或「棄置恐懼症」。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狀況:
.過度的購買或蒐集行為。.有強迫性狀況,甚至病態性。.對物件有強烈的精神歸屬感或是寄託。.不願意或是無法歸還借來的東西。
當上述行為影響到本人或是相關他人的基本生活者,就屬於疾病,通常伴隨著顯著的壓力。而健康與疾病之間有一種臨界的狀態,稱為「亞健康」:人的心理或身體處於「混亂」但沒有明顯的病理特徵。
所以,若是把囤積行為分成三大類狀況:
1. 對於事物的執念——控制欲、占有欲。
2. 對於行為的上癮——情緒不穩、蒐集欲。
3. 投射自己的價值——自卑或自傲、優越感、恐懼。
就這三點來看,會發現大多數人可能都有些許的囤積傾向,或者是在精神有些混亂、疲勞的時候,就會產生囤積狀況,因為人往往會用物品隱藏住那些看不見的情緒及能量。而囤積最大的陷阱即是⋯⋯當事人不覺得自己有囤積症。
.當觸發點為心理及精神上的可能病症:成癮、強迫症、焦慮症、恐懼症、躁鬱症、妄想、強迫性人格障礙、神經性暴食症、異食癖。 另外,因為身體的疾病而引發無法「完全自理」的狀況,也會有些許的囤積行為。
.當觸發點為身體不便的可能病症:失智症,或是其他身體狀況不便於行的疾病,例如中風、癌症等。
由此我們能夠稍微理解物品囤積牽涉的層面非常廣泛,除了情緒,也有些是跟病症有關,有時候則是反映出了需求⋯⋯需要看到更多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狀況的緣由。我們不該馬上下定論為囤積或是混亂,而是要看到宇宙在這裡面藏了什麼等著人類去觀察與發掘。其實,人類的需求可能跟囤積有關,這件事早在遠古就已經發生了。
人類身為哺乳類的靈長生物,有一個習慣在這個種族的血液中代代傳承了下來——「儲存」。遠古時代的生活環境與現在有很大的不同,氣候條件嚴苛,需要用生命與自然搏鬥才能生存,食物取得不易,所以人類開始學習儲存食物以便「保存」自己;接著開始發明工具,讓自己有更多的生存機會,拿工具狩獵或用工具保暖避寒。這些都是保護自己可以存活下去的機制,是人類擁有物質(物品)的起源。
換句話說,擁有物質本身就是為了讓自己可以存活下去的生理反射行為,從生活所需、糧食、居住空間,無一不是因為生存行為。
擁有這般生存行為的人類,在演化過程中開始有了群聚,而人聚在一起之後有了社交行為,物品的需求也開始增加。除了在自然中不被野獸吃掉之外,為了在人群中有更多的生存空間,譬如尋找伴侶及展現自我等需求,也開始創造及累積不同的物品。包含文化進展及更多的人類活動,物品的需求從生存轉變成更多的「目的性」。
經過漫長歲月至今,每個時代會產生相對應的物品,就像是物品記錄著不同時代人類的軌跡。
因此我們可以明白,囤積是一種需求,也是人類的天性。但這樣的需求影響到生活的舒適度,破壞了生存行為,進而轉變成疾病,才是令人擔憂的。任何行為都需要適量,超越平衡之後出現的不協調,才是需要整理的。
但仔細想一想,如果混亂是宇宙的本質,我們就會明白,對於人來說也許是混亂、是囤積,但對於神來說什麼都是美好,只要是出現在這個世界的人事物,都是必然發生的。我們以為物品很重要,我們以為有價值的東西很重要,但其實重要的是無法再重新得到的「時間」。其實,整理或不整理都好,重點在於:你想要什麼?對你而言什麼是重要的?
現在就是最好
我們需要明白跟理解自己的「想要」,接著再做你認為最適合自己的調整即可。不論如何,現在擁有的空間、工作、人生已經是最好,已經是「當下最佳的生存本能」,你已盡了最大努力。當下已是你自己支持自己走到現在的最佳方式,所以好好的讚美自己吧!放下手邊的要務及身體的壓力,還有緊張與擔憂,讓我們一起說出下面的文字:
謝謝所有的物品支持我,
謝謝所有的人支持我,
謝謝我自己支持我自己。
我擁有的一切已經是最棒,而且會越來越適合我。
〈整理之路的完美宣言之一〉*
你說:「可是別人不是說房間亂就是內心亂嗎?」
我說:「也許是,但那又如何呢?內心紛亂需要物品亂來讓自己安心、平衡自己的狀態,那就感謝物品的支持吧!囤積亦是一種愛,謝謝它們在那邊默默的守護著自己。」
然後,等你準備好,我們再一起整理,一起思考、觀察及面對自己,運用整理,讓我們更加清晰的看見事物。
物品的價值
人生整理課,是藉由物品看到人生。當我們理解物品是為了生存行為被創造出來的,就更應該去理解「物品的本質」。物品的真正價值是什麼?
讓我們靜下心來,回頭看看身邊的任何一個物品,好好的想一想,這個物品是因為什麼原因來到你的身邊?是需要?是想要?還是不知道?
物品的價值來自於「支持人類」。
物品出現在宇宙的最大原因,是人類需要它,所以被人類用某個偉大的心智想出來、畫出來、製造出來,然後用於協助人類在生活所需時派上用場。
要記得,物品是拿來「使用」的,不是拿來丟的。問題是出在人類將這個物品帶回家後,讓居住環境變得凌亂,於是把過錯推到物品身上,然後丟棄,這可不是正確使用物品的方式。
你說:「可是有時候不是我自己願意帶這個物品回來的!」
我說:「那你要練習『拒絕』,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可以掌控。」
你說:「可是有時候這個物品本來就在我家,不是我帶回來的!」
我說:「不要丟別人的物品,你要負責的是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去干涉別人的人生!除非這個物品的主人或是主導權在你身上,你才有決定的權利。」
所以,我們都要重新學習如何正確的使用物品。好好的使用物品就像好好的對待自己的人生一樣!從來沒有人這樣告訴你,因為「不會動的東西」「看起來沒有生命的東西」比較不會讓人有同理心,所以不會真的尊重物品,而是只以自己的想法使用。
我們都要重新學習如何正確的對待物品,好好的想想,好好的問自己:「如果我是我手上的這個物品,被這樣對待會開心嗎?」
本文節錄自:《真正的整理,不是丟東西》一書,廖文君著,方智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