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專業比性別重要

蔡慧菁
user

蔡慧菁

1999-03-01

瀏覽數 23,200+

專業比性別重要
 

本文出自 1999 / 3月號雜誌 第153期遠見雜誌

美國一家醫院的急診室裡,昏迷不醒的病人被推進來,高大的男護士和其他醫護人員一擁而上,一面推動推床、一面為病人套上呼吸器、檢查瞳孔。這是電視劇「急診室的春天」(ER, Emergency Room)常見的畫面。

台北市士林新光醫院的急診處,一樣紛亂的場景,急救站和走道排滿了架著點滴瓶的推床,十多位醫護人員在焦急、凝重的面孔之間快速穿梭。三十二歲、身材削瘦的急診護理長李賢發專注地巡視病床。一位中年婦女跌破了頭,坐在椅子上等醫生治療,李賢發為她檢查傷口,告訴病人需要縫合,病人直喊怕疼,他耐心聽著安慰她:「不痛不痛,縫幾針比較快好啦!」拍拍她的肩膀,腳步又移向下個病人。

就如他的名字和身上的藍色制服所暗示的,李賢發是新光醫院十二位男性護理人員之一,兩年前和另一位男護士藍章杰首開先例地被升為護理長。

從民國七十四年台北護專及台北醫學院護理系首度招收男生開始,護士由女性壟斷的局面就此打破。

然而,如李賢發所說,護士是醫院裡「人數最多、聲音最小」的一群,地位遠低於醫生。受男尊女卑的觀念影響,一般人有「女生當護士、男生當醫生」的刻板印象,男性護理人員從考上護理系起就備受社會壓力的考驗,也有人一開始就以護理為跳板,打算日後轉念醫科。七十六年進入台北醫學院護理系的李賢發表示,班上五位男生中,沒有一個得到家人的贊同,而且都因家人施壓,參加過轉學或轉系考試。

據教育部統計,台灣各大專護理科系到去年為止,累積男性畢業人數為九百五十七人,但歷年男性入學人數扣除目前尚在就學者約有兩千人,換言之,大約有一半男生在進入護理科系後並未順利畢業。

這些畢業生後來拿到護理師或護士執照的只有五百三十三人(八十八年一月資料),最後真正執業的卻只剩下兩百六十七人。全台灣七萬五千多位護理人員中,平均每兩百八十三位護士才有一位是男性,可謂鳳毛麟角。這些男性護理人員多半分布在醫院的急診處、精神科、開刀房或加護病房。

比起前後期同學因沒有興趣或在家人壓力下放棄,李賢發的家人未加干預,就幸運多了。

李賢發是因為父親在五十多歲壯年猝然過世,當時十七歲的他一點也幫不上忙,因而立志從事醫護工作。雖然在校時基礎醫學的成績不錯,很有轉系的本錢,但李賢發認定,男生從事護理工作是少數,堅持下去一定有發展。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男護士是否會遭遇病患的異樣眼光?畢業不久後,李賢發一直在急診處工作,而急診病人的注意力都在自己的病情,等到發現護士是男生時,也只覺得新奇,因此他從來沒有這樣的問題。但是如果必須接觸女病人的隱私部位,李賢發還是會先問病人介不介意,而大部分病人的反應都很大方。「病人注重護士的專業勝於性別,」李賢發自信地說。

和病人稱兄道弟

在醫生和護士口中動作俐落、做事有條理的李賢發認為,男生體力好,其實很適合做需要值夜班的護理工作。另外像送醫前救護,護士有時必須背重達一、二十公斤的急救設備爬上高樓,或像車禍急救,要將被卡在扭曲車中的傷者救出,也要力氣大的男生才做得來。

比較男女護士工作態度的差異,李賢發指出,或許因傳統對男女的要求不同,男護士會將護理工作當成事業,女生則多半當成結婚前的過渡工作,或以求工作、生活安定。

表現出來的是男護士會為學習不計代價地負擔額外的工作,例如新光醫院急診部有些男護士願意將一個月七天假日挪五天到學校或消防單位教課,女護士就比較不能接受。「男生的事業心較強,也較需要成就感,」李賢發坦然地說,這也是男性護理人員多分布在工作難度和複雜度較高的急診處或加護病房的原因,例行的照護工作並不能滿足他。

撇開傳統性別與職業的配對,李賢發認為部分醫療部門,例如急診處,需要五成的男護士,因為「這個行業是中性,對男女護士的需求要看病人的特性,有時候男護士照護起來比較方便。」方便,指的不只是身體上的接觸;個性比較阿沙力的男護士可以和男病人稱兄道弟,拉近醫病的距離;遇到頑固的病人,男護士用權威的口吻要求病人吃藥做檢查,病人也較會聽從。

「長期來看,我相信這個行業的性別觀會有突破,」李賢發深深期許。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