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出校園,懷抱就業夢想的青年,在社會上全力拚搏;多年後回顧,才發現,父母已經年老,兩鬢銀白如雪,不復當年健壯。原本以為不過花幾年時間掙得金錢收入、事業成就,到時便可好好奉養父母,讓他們過上好的生活,卻赫然發現歲月不等人,能夠陪伴父母的時間愈來愈少。返鄉的想望、成功的定義,成為職場工作者必須面對得失權衡的考卷。
2019年,富邦人壽與遠見雜誌、東方線上共同針對台灣25歲至40歳民眾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倘若可以自由選擇,超過三成的受訪者希望留在熟悉的家鄉工作,53.2%的人會因想多陪伴家人而返鄉。
所謂家鄉,狹義來說是指出生、成長的地方,廣義則涵蓋整個台灣;在自由選擇的狀態下,33.8%的人期望在家鄉工作,而家鄉在中、南部的工作者,對返鄉工作的渴望更遠高於調查結果平均值。即使不是家鄉,多數民眾也期望在自己的國家就業,全台有63.9%的民眾表示願意留在台灣工作。
此外,青年工作者最大的職場困境是,對工作缺乏熱情,憂慮缺乏發展空間,48.4%受訪者認為放棄夢想跟興趣是工作後心中最大的遺憾;而跟朋友相處時間不多,導致情感變淡,或者因為太久沒有陪伴,返鄉時突然發現,家中爸媽老去的速度難以挽回,也成為外地工作者內心的遺憾。
殘酷的真相就是,全台超過五成的青年工作者想多陪伴家鄉家人而想返鄉工作,但現階段仍有四成民眾在異鄉工作,北部就業者中更有48.2%來自外地,比例高於中南部工作者。
為了圓夢,也為了多賺錢,20.1%的人已經積極籌劃創業,另外有33.5%的青年正在考慮,合計超過五成的青年對創業心動,認為創業不僅是完成夢想,更是打破薪水天花板之路。
富邦人壽台南嘉贊通訊處處經理張宥宸,起初由於家中債務高達新台幣2,000萬元,為了減輕家裡的財務壓力,盡早還清高額債務,他選擇留在家鄉投入保險工作,轉眼已經將近十年。
和家人關係緊密的他,當初畢業就沒有立刻投入職場,而是在家中餐廳幫忙;如今,儘管業務工作讓他北中南跑,但工作再忙他還是會每天回家,陪伴最重視的家人,吃上一碗奶奶拿手的家常絲瓜麵線。
對家人的牽絆,加強了張宥宸留鄉工作的想法,而他也深信,年輕世代不必遠走他鄉也能有亮眼的發展;甚至,在自己的家鄉反而可以掌握在地優勢、熟悉人脈與資源,發熱發光同樣指日可待。
無論留鄉或離鄉,張宥宸認為,柯維(Stephen R. Covey)在《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到「以終為始」的概念,可以幫助年輕人釐清人生定位,逐步落實對未來的想像,「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影響別人、幫助他人,這是別人帶不走的。」
(圖說:富邦人壽台南嘉贊通訊處處經理張宥宸,心繫奶奶親手料理的絲瓜麵線,堅持守護自己的家鄉,與一群在地夥伴,透過風險保障服務共同深耕南台灣。)
依照東方線上的調查,25~40歲年輕人對成功的定義已與過去截然不同。過去,渴望外在社會的肯定;現在,青年工作者轉而傾聽內在的滿足──超過80%青年認為,有能力去幫助別人就是最大成功;其次,78.4%認為,成功是擁有美滿的家庭,並在自己有興趣的領域中成為自我認同的佼佼者,同時累積足夠的財富。
如同富邦人壽資深副總周志君所說,對於生命有熱切的動機,才能產生「志向興趣」,而新世代青年工作者對功成名就的定義,正是能貢獻一己之力。這群人熱心公益,對家鄉擁有特殊的情感,能溫暖需要幫助的人,也就是所謂的「暖青」世代。
(圖說:富邦人壽台中中樂通訊處處經理李坤樹帶著「里長伯」的精神,來到台中大里打拼、服務當地民眾,用自身的力量影響更多人與家庭,積極回饋他的第二家鄉。)
在台北社子出生,富邦人壽台中中樂通訊處處經理李坤樹在大學畢業後,前往台中打拼。對於改變人生的台中,他用熱切的口吻說:「台中已經是我第二個家鄉!」如今他帶領團隊在台中打拼,團隊伙伴來自各地,每逢過年,他都租一台遊覽車載著所有團隊,花兩、三天巡迴台灣拜訪伙伴的家鄉,親自跟他們的父母聊天,希望拉近家鄉之間的情感。
李坤樹當年選擇前往台中念大學,師長與社團活動幫助他拋開過去家庭的陰霾,發現人生的正能量,也對台中產生了深刻的情感。後來,當兵退伍,迎接他的卻是母親罹癌的打擊,為了照顧母親,撐起全家,他的第一反應就是回到台中拚事業。
「當年是把賺錢當成目標,但隨人生階段不同,目標也隨之改變,」李坤樹在母親過世後,重心轉移到照顧外婆,過去打拚事業來不及讓母親住進他親手買的房子,這個沉痛的經驗讓他不時叮嚀工作伙伴:「成功的速度一定要大於家人老化的速度」。
選擇台中當作人生新的出發點,工作上也因曾在當地就讀大學,一路上碰到許多學弟妹與師長相助,如今事業小有成績,李坤樹也積極回饋心中的第二故鄉,參與社區里民活動,過節包粽子、辦義賣跳蚤市場,用自身的力量回報實現他生活希望的鄉土。
當青年工作者的成功回歸到自我肯定,而不再是世俗的評價,「暖青」便能以幫助他人、創造美滿家庭做為人生價值。如此,即使43.9%的青年不看好未來經濟發展,但仍有63.9%的人願意留在台灣打拚,周志君相信,這群人在台灣這片土地上,不論大城市或小地方,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創造屬於自己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