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午後,十七歲的五專生莊士君戴著前方有帽沿的紅色小圓帽,穿著短袖紅色制服,站在麥當勞櫃台後面,迅速、熟練地壓出一杯冰可樂,包好一個漢堡,放在長型托盤上遞給顧客,並敏捷地打收銀機結帳。
華燈初上,台北市頂好市場前的廣場攤販雲集,行人在地攤間摩肩接踵而過。
一個建築系二年級的大學生,身穿運動背心和短褲,腳著球鞋,腰間纏著一個黑色小錢包,手裡抓著兩件襯衫高聲吶喊:「跳樓大拍賣,兩件一百塊!」
一輛綠色裕隆轎車緩緩駛進加油站,一位穿著白色大學服的大學生,衣襟上別著加油站工作證,雙手戴著白色手套,正揮手示意駕駛把車開進第一車位停妥,然後迅速拿起油槍為車輛加油。
在台灣,十幾到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利用課餘和假期到速食店打收銀機、在西餐廳端盤子、到加油站做加油工人,或是切一批貨擺地攤、自己當老闆,甚至投資股票賺錢,已經成為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
不一樣的打工型態
學生時代曾有十年打工經驗的茂眾企管顧問公司總經理韓定國,畢業後在紡織業服務,並曾任麥當勞副總經理,接觸過許多打工的學生。根據他的觀察,過去學生打工的範圍和性質比較單純,寒暑假典型的機會是進公家機關做個抄寫員。
大概六、七年前,青少年學子開始投身商業潮流。大半是自己雇用自已,切一批貨就去擺地攤了。現在,韓定國指出,最流行的則是到麥當勞、溫娣、肯德基等知名度高的速食店打工。
三年多前,麥當勞登陸台灣開第一家店時,只需要一百二十名服務員,結果有四千多人應徵。接踵而至的肯德基、溫娣等美式速食店,也吸引數百、數千人應徵,一時蔚為風潮。據估計,曾在全省一百多家連鎖速食店打工的青少年有好幾千名。
對於愈來愈多年輕人從傳統的兼家教、到公民營機構做文書,轉變為到速食店工作或自己當老闆擺地攤的這種趨勢,政大心理研究所副教授陳皎眉認為,「西風東漸,使打工逐漸成為一種風氣」是原因之 她分析,國外的小孩十幾歲就開始打工,他們的父母非常強調讓子女獨立,這種晤觀念已逐漸傳入國內。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韓定國認為個人的物質需求增加、社會多元化、企業界看法改變並提供新工作機會,也是刺激學生打工的因素。
刺激打工的誘因
他進一步分析,自從初中改制為國中以後,因為升學壓力解除了,國中生較有時間想賺錢的問題,譬如現在一些,國中生很會打扮;要打扮就得賺錢。
此外,社會觀念也有很大的轉變。他指出,過去大家比較看輕餐飲業,但是「麥當勞」來了以後,把餐飲業服務員的素質和社會地位提高了,在餐飲業打工於是變得很普遍。
剛轉入文化大學新聞系,在麥當勞永和店打工近一年的陳孔顧就說:「麥當勞打出服務員的口號,讓人覺得這不是侍者而是服務員,大家一律平等、相互尊重,覺得它也是一份職業,沒有什麼不一樣的感覺。」
而這些速食業者也願意用在學的年輕人。麥當勞人事經理劉維民便說,剛接觸社會的年輕人比較能接受新事物,容易溝通,可塑性高,較易達成連鎖性商店一致性的要求。
什麼樣的青少年願意加入打工行列?據韓定成的觀察和接觸,過去打工者的家庭背景多半比較清寒,而現在打工的青少年中,約六0%是中產階級子弟;二0%左右是特別有錢或特別貧困家庭的子弟;另有約二0%屬於單親家庭、父母管教特別嚴或特別鬆的子弟,「利用打工從社會尋求心理上的安全感。」他說。
他們在追求什麼?
心理學者陳皎眉則指出,「尋求自主和朋友的認同,是青少年打工的主要原因。」
她分析,青少年時期是追求獨立的時期,而經濟獨立是一個人獨立的重要因素,所以他們想自己賺錢,以求燭立自主。
麥當勞留做過一項非正式調查,發現為經濟因素打工的人不到二0%,其他絕大部份的理由是沒地方可去、想交朋友和可以免費吃漢堡等。
世新二專報業管理科二年級學生翁明泉,曾經在電子工廠做事,送便當、推銷錄音帶,目前在麥當勞永和店打工。「自己個性內向,不太會說話,所以到麥當勞打工,一方面賺錢,一方面多和別人接觸,」他靦腆地笑著說。
兼過家教、擺過地攤,到夜總會、酒廊和地下舞廳當過服務生的一名國全大學三年級學生坦承:「打工可以自付學費,不用再向家裏伸手要錢。」
淡江大學數學系二年級的黃春暉,已經有一年多股票投資經驗,目前還在證券公司和貿易公司兼差。他認為:「大學畢業後反正要賺錢、工作,倒不如早點起步。」
人生有夢,踏實築夢
這些熱衷打工的莘莘學子各有不同的動機,而打工對他們有什麼影響呢?
陳皎眉認為,打過工的青少年對社會往往有更實際的瞭解,較不會存有幻想;也較能調和理想與實際的差距,為畢業後做準備。
昔日曾為卡通月「科學小飛俠」裡的「大頭目」幕後配音,並曾是兒童節日「妙博士」主持人之一的夏學理,甫從國立藝術學院畢業,以前他對任何事都要求十全十美,嘗試不同類型的打工後,領悟到凡事都可能有誤差,重要的是要學習如何很快地補救。「打工後對自己的事情有比較實際的看法,」他輕敲桌面堅定地說。
許多有過打工經驗的年輕人同時指出,打工使他們學習到如何與人溝通、體會團隊精神的重要、比較獨立、並且能獲得專業知識及認識自已。
曾在肯德基打工的新聞系學生馬道容便說:「打工讓我知道自己不適合做這種蠻死板、被人支配的工作,我很慶幸以後不會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夏學理也認為:「打工可以發掘自己的能力,瞭解自己能做什麼或不能做什麼。」
雖然一般年輕人對打工的看法是肯定的,然而,打工經驗豐富的韓定國也指出,在他所接觸的打工青少年中,有少數十六到十八歲價值觀尚未肯定的高中、高職學生,有只顧眼前打工所獲利益而輟學的傾向,直得憂慮。
他建議,任何公司雇用這一段年齡層的學生時,要多給他們一點關心和輔導。「因為他們的價值觀還沒有那麼肯定,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麼,很可能會走錯路,」他憂心忡忡地說。
建立正確的打工觀
對於少數青少年打工時涉足特種營業場所或玩大家樂,在政大任教的陳皎眉認為,這個現象意味價值觀的轉變。
她分析,由於科技發達,創造了日益增多的物質享受,而現在年輕人又缺乏更高層次的追求和共同認同的目標;再加上人際關係淡薄,社會制裁力降低,導致少數人循不適當的途徑追求物質享受。
因此,陳皎眉表示,雖然打工本身是好的,但是應有原則。她建議:「打工應是自己學習成長、奉獻和自我肯定的機會,打工過程應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千萬不能本末倒置,以打工為第一而不上課。」她希望青少年學子能往這方面建立正確的打工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