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培養你的QQ質疑力

不怕笨問題/PMI檢視法/從how到why/問題發現4P法

林靜宜
user

林靜宜

2012-08-20

瀏覽數 5,050+

培養你的QQ質疑力
 

鐵達尼號的沉沒、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的爆炸、約翰‧甘迺迪的豬玀灣一役慘敗,它們是運氣不好?還是沒做好萬全準備?歷史學家抽絲剝繭這些災難的共同線索,發現的答案是沒人提出質疑,因為大家不願意挑戰團體意見,覺得提出疑慮,會被認為是「笨問題」。

笨問題更要問

但是,質疑力在不確定的年代愈趨重要。快速變化的世界,到處都是問題,更可怕的是,真正重要的事物常隱藏在一般專家不容易或無法看到的角落,能夠看清問題的質疑力,是成功生存的基本功。

培養質疑力的第1 步,就是別害怕問最簡單的「笨問題」,針對沒發生問題、一切合理進行、不需要費心的事重新檢視一遍,因為很多時候,危機與機會往往是在基本問題挖掘而出。

戴爾(Michael Dell)創辦DELL 的靈感很簡單,他質疑電腦價格為何是所有零組件總價的5 倍,在思考「為什麼」的過程中,想出一套創新的商業模式。他更從問問題中得到新點子,「這些點子對競爭激烈的這一行很重要。」

如果想拓展看問題的格局,可以透過思考大師狄波諾(Edward De Bono)的PMI 檢視法,讓問題的思考更周全。P 是「Plus」,代表正面、有利點,M 是「Minus」, 表示負面、不利點,I 是「Interesting」,指有趣點。PMI 有助於將心境調整成客觀和全面審視的心態,是所有思考的基礎。先將注意力集中列出有利點,接著轉到不利點,最後考慮有趣點,難的是過程中如何克服偏見,盡可能發掘更多的正面、反面與有趣面。智力愈高的人,愈會捍衛自己的觀點,運用PMI 思考讓智力不再用來支持偏好,而是用於探究議題。探究結束後,你的感覺可以用來決策,當情緒的運用是在議題探究結束後,也能防止情緒成為判斷的阻礙。

激勵式提問 問出好問題 

歷史的教訓俯拾皆是,但要怎麼在群體裡,問出明知該問的問題,避免重蹈鐵達尼號、挑戰者號的覆轍。問題在於提問技巧。好問題可以讓人思緒清楚、激發創意,同時激勵組織與個人向上學習,如果問題不對,會造成負面、無效,反而關閉團隊的創新之門。最常見的是,提出打擊式問題,例如:你的進度為何落後?只能做到這樣嗎?這類質疑「出錯」的問題會讓人有受挫感,甚至可能激起防衛心,不但找不出真正問題,還會擴大反效果,製造更多混亂。

激勵式提問才是好問題。以上那些問題,可以改為:你對這件案子的進度感覺如何?至目前最滿意的完成部分為何?可以有哪些改進的選擇?若要完成目標,你還需要哪些支援?

培養質疑力的第2 步,就是問出好問題。問題問得愈好,就愈能看得透徹,會讓人思考,促使找出答案。「真正問最多問題和最好問題的那些人,才是領導者,」傑克威爾許說。具有全球影響力《基業長青》、《從A 到A+》暢銷書作者柯林斯(Jim Collins )說,他最重要的工作是忙著找好問題,再花時間研究找到的好問題。

從know「how」到know「why」

深受世界情報單位敬佩的以色列法卡許(Aharon Farkash)將軍,因能看出問題精髓,被形容料事如神,「很多的問題是出在提錯『問題』。」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培養質疑力的第3 步,就是多問一些對的問題,可以減少去找所有答案的需要,錯誤問題還會造成資源浪費,引發新問題。

問題正確觀察點還能創造驚人獲利。當年,慧眼識Google 的矽谷創投家莫瑞茨(Michael Moritz),他觀察的關鍵問題在於公司的彈性,而非科技,因為瞬息萬變的科技業,要的是能不斷修正產品、絕無正確、最終解答的世界觀。

只是,如何找到關鍵問題,挖掘出問題背後的問題?先問know why,再問know how。過去,可能只需要解決方案的「know how」思維就能生存,現在則需要可以找出對的問題「know why」思維。

問題發現4P 法

再來,明確知道自己的目標,構思願景與理想。很多人老疲於處理事後問題,而本質的問題依然沒解決,原因出在沒弄清楚現象與真相,陷入惡性循環。日本知名企管顧問齊藤嘉則的問題發現4P 法

─Purpose(目的)、Position(位置)、Perspective(空間)、Period(時間)可以作為參考,藉此明確描繪心中目標或構思的願景。

以「Purpose」為例,重新檢視大前提,究竟為了什麼而行動。人們很容易迷失原本目的,造成錯誤的問題,也常因為慣例,不知不覺忘了目的。例如,為了增進健康,每週2 天跑2 公里的習慣,如果身體不舒服,卻還堅持去跑步,就失去目的。此4P 是相互影響且彼此關聯,欲掌握問題,套入這4P,可以從容易的面向著手思考,不需一次填滿。

彼得.杜拉克指出,過去的領導者可能是一個知道如何解答問題的人,但未來的領導者必將是一個知道如何提問的人。

不管是個人或是企業,如果想要致力創新,就需要擁抱「問題」文化,而非「答案」文化,練習提出那些沒有標準答案的開放式問題,從探究「為什麼⋯⋯」、「為什麼不⋯⋯」、「要是⋯⋯會怎樣」發掘問題,找到機會。不妨每天花半小時,針對產業、公司或是個人,寫下5 個挑戰現狀的新問題。

很多時候,致命的傷害,並非是不知道的事物,真正具毀滅性的,是缺乏提問的質疑力。現在,還有任何問題嗎?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