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我給自己一樣功課,或許可以稱它為「壯遊」,但是我並未出國旅行。
我的「壯遊」,就在這座我出生的城市裡,搭公車四處拜訪各家公司,與老前輩見面,我們談最新的網路創業趨勢,一面「秀」出iPhone 裡面一百多個應用程式,數算哪個程式讓創業家去年賺翻了,也談社群的小遊戲趨勢,如何讓上班族在咖啡時間瘋狂玩著,「噗浪」、「推特」又怎麼玩。
這些大哥大姐嘆口氣,「唉」。
無論他們曾在業界如何叱吒風雲,但此刻他們通常會說,自己已跟不上眼前的科技時代。
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的數位落差
所謂「世代差異」,原來永遠都存在,現在明顯的差異,是「數位落差」。
所謂「數位落差」,原本指學童數位應用的城鄉差距,但年齡世代的「數位落差」嚴重性,絕對不輸城鄉差異,而且,年齡的數位落差,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現代年輕人慣於使用Google 搜尋知識,掌管維基百科裡的知識,書寫除新聞以外、八成以上的部落格文章,張貼相簿網站九成以上的相片。憑著網路上建立的綿密「虛擬人脈」,他們可以在短短兩小時內找到一百筆圖書館找不到的新資訊。
這代表整個社會力量的轉移。問題在於,年輕人不可能因為懂得運用數位知識,就能從老人手上搶來「權柄」,老人也不可能憑藉經驗打敗年輕人用Google 海搜、透過Twitter 動員的能力。
一家大型網路公司,是少數洞悉這個現象的。這家公司的主管提到,他們過去憑直覺產生創意,但創業近10 年後,他們對「年輕人」的想法,漸漸感到陌生,無法用直覺判斷一個產品的成功機會。這個團隊果然是業界數一數二的佼佼者,看見許多創業家看不到的「數位落差」。
網路創業家看見的數位落差,往往侷限於「商機」,銀髮族、未成年小朋友的商機,他們沒有看到,數位落差讓他們的判斷力迅速衰退,而且,也正在切割公司內部上層與下層的默契。
創業團隊的「雙十原則」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另一個創業家曾告訴我一個他稱作「雙十原則」(e Double-Ten Rule)的徵才祕訣。他總是想辦法讓團隊中至少有一位夥伴或同事,年齡大他自己10 歲;同時,至少有一位夥伴或同事小他10 歲。這兩位做什麼工作不要緊,只要確定兩位同仁會在會議室中一起開會、有發言權,討論產生的結論,往往就會有新意,至少討論過程中,常會擦出意外火花。
在年輕人的眼中,老前輩都是很客氣的,但顯得笨拙,誰要教老人使用iPhone、最新的東西?誰願意和老人一起噗浪?一起到一個無名小站留言,一起觀賞YouTube?兩個月來,我正在進行一項「40/40」計畫,也就是希望在2012 年時,有40%的40 歲以上人口,在網路的十大網站有註冊帳號,並且至少一周上網幾次,可被歸類為「中度至重度使用者」。
這是一個世代的問題,如果創業家可以改變世界這麼多事,「數位落差」應該也有機會被改變。自己要先跳過世代界限,才能看到這一點。一旦看到,或許才能真正避開新科技、新趨勢的惡咒,真正駕馭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