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場上,球員面對對手進攻,該選擇何種策略?場邊默默觀察的教練,總在關鍵時刻,提出幫助球隊獲勝的有效建議。球場外,教練針對球員個別需要訓練,好讓他們在各個守備位置,都發揮滴水不漏的戰力。
競技的場景從球場轉到職場。求職者和運動員一樣,面對的,是更多看不見的對手。這時,求職者除了專業技能,也需要一個職涯教練,針對自身條件與外在變動因素,量身打造職涯發展策略。日漸受重視的新專業職涯教練(Career Coach)在台灣仍是一個陌生的新名詞與新工作,但在美國,求職者聘請職涯教練是稀鬆平常的慣例,這個專業工作,發展已近20年歷史。
職涯教練是個人工作生涯的貼身夥伴,幫助求職者發掘、定義自己的專業競爭力,並且找出影響職涯的個人因素,藉此清楚地確認職涯目標。面對無法確定工作目標的客戶,職涯教練會與他密切互動,找出方向,並陪伴客戶擬出達成目標的計畫。
「職涯教練不只是幫忙找工作,他更像職涯發展經紀人,在每個階段,針對工作發展提供顧問式的諮詢建議,同時更從兼顧生活平衡的角度,提供顧客全面的生涯規劃討論,」奧雅國際顧問總經理楊士漢說。
教練問問題,你自己找答案!
職涯教練最常做的事就是問問題,而問題的開頭多半是「你如何......」
職涯教練專注在利用問題引導求職者自我觀察、自我發覺,根據他們的技能、興趣與有限時間,抉擇前途。
不過,職涯教練與職涯諮商師不同。後者是強調為求職者的問題「提供」對的答案,而前者卻是對求職者提問,透過評量測驗或深度討論,幫助客戶「找」答案,最重要的目的,是釐清求職者想做的工作,或是目前面臨問題的根源。
「為什麼不能靠自己找到這些答案?」因為,「了解自我」常是職涯發展過程中,最關鍵也最困難的第一步。
「特別是在台灣,教育體系較少專注在自我探索,所以很多人畢業開始找工作時,仍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適合做什麼、可以透過哪些管道找到對的位置;也有很多人到了人生後半場,才發現做了十幾二十年的事情,並非最想做的。」楊士漢說,「隨著資訊管道愈來愈多元,職種變化愈快速,職涯教練的需求也更加明顯。」
社會新鮮人 需要「求職教練」
不同的職涯發展階段,職涯教練的服務內容也跟著轉變。
對於要找工作的職場新手來說,他們需要的是「求職教練」。求職教練提供自傳及履歷表格式、面試的準備與練習、針對想找的工作擬訂求職策略,包括如何建立人脈、從人力仲介找到最多資源等。教練多以一對一、面對面方式進行,不過隨著網路普及,在美國有不少求職教練透過電話與視訊提供服務。
找到新工作後,「求職教練」轉身成為「職涯教練」,在前3 個月試用期內,讓工作順利上手。例如了解公司願景、目標、價值、文化,與新主管和新團隊建立友誼、面對新工作遇到的挑戰和機會,同時及早建立個人進修計畫。
已在職場累積資歷的老手,也一樣需要職涯教練。與初次求職不同,職涯教練對於換跑道的人來說,比較像求職旅程的夥伴。首先是「挖掘」,協助求職者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和價值、長處、優勢技能、興趣與熱情,藉此了解工作滿意度無法提高的原因。第二步是「築夢」,發揮創意找出新工作的機會、求職者從未想過的點子。第三步則是「發現」自己,這階段專注在求職者選定的職涯,擬定行動方案,跨越眼前現實與未來的職涯差距。
從職涯過渡到生涯
職涯教練不僅對求職者提供建議,也對在職者提供面對職場問題的訓練。例如想被拔擢升職,但常常事與願違;或是如何面對難搞的主管和惡劣的辦公室政治;或是因為被賦予重任,難以從生活、工作中找到平衡。求職者可以參加職涯教練舉辦的研討會,經由主題式討論,一起思考正面臨的問題。
除了這些很「實務」的目標之外,具有豐富人生閱歷和職場經驗的職涯教練,還可能從「職涯」跨越到「生涯」,提供廣泛的人生價值思考,特別是針對高階或高齡,看似圓滿成功,其實心中疑惑滿滿的職場老手。
精英人力資源經理陳曉華表示,「不同人生階段有不同的職涯發展規劃,很多人都沒想過,人到中年時,面對未來,茫然和徬徨可能更甚年輕時。」曾有一位超過40 歲的外商高階主管尋求職涯教練的協助,陳曉華說,「以專業經理人之姿,他名列接班人梯隊,家庭幸福美滿,但就是覺得不快樂。」經過職涯教練協助,跳脫根深柢固的思考框架,從不同觀點看事情,這位早已過「不惑之年」的職場菁英,重新思考工作、家庭與自我價值的平衡點,調整生活步調,才解開「中年大惑」。
擁有專業與生活閱歷
做個客觀的引導者
「挖掘自己其實是人生當中,最困難卻又最重要的功課。」楊士漢說,「要成為一個職涯與生涯經紀人,並不容易。」
每個求職者背後都有不同的故事,職涯教練重要的工作之一,是聆聽客戶的故事與需求,並適時給予支持,「對人有興趣與熱情,而非只是推銷自己的想法,」是職涯教練必備的人格特質之一,最好的教練都是「客觀的引導者」,擁有「同理心」是基本條件。
「一個好的職涯教練,必須自己當過求職者、當過雇主或用人主管、擁有人力資源管理知識和經驗,還有專業的心理諮商學養。」楊士漢說,「當服務的內容,不只是職涯還包含生涯,美學、哲學、運動、親子教育等任何和生活經營有關的領域,都是資深職涯教練,必須有所領略的範疇。」
因為產業成熟度不同,市場特性也不同,「在美國,年輕但具有專業素養的職涯教練也能得到認同,」陳曉華表示,「但在台灣,職涯教練往往被視為『導師』,人生閱歷豐富、職場資歷過人的職涯教練,比較容易贏得信任。」
考一張證照
GCDF:職涯教練資格認證體系
由於過去沒有公正認證機制,職涯教練的素質和服務品質也參差不齊。美國記者艾倫瑞(BarbaraEhrenreich)在《白領的新試煉》中,化身求職者尋求眾多的「職涯教練」協助,結果發現,「除了專業且企業化經營的職涯教練之外,也不乏『自己正好失業所以先當職涯教練賺外快』的濫竽充數者。」
2000 年起,美國諮詢師認證管理委員會推廣一項全球性的認證體系,「全球職業規劃師」(Global 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tator,GCDF),培訓職業發展、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諮詢等領域的專業人員。受訓並取得證照後,才是專業的職業生涯輔導人員。訓練內容,包括職業發展理論、諮詢技巧、服務與推廣、技術評估、溝通技巧、道德標準、案例分析等。
隨著市場上對專業服務的需求日增,職涯教練接受專業訓練或考證照,已成近年趨勢,美國也有進修機構推出類似的學位學程。課程內容通常包括人力發展歷史和政策、協助技巧、勞力市場資訊和資源、評估、職涯發展模式等。除了專業能力的培訓,由於職涯教練多是一人公司,所以創業精神、管理和公關技巧也是訓練的一環,未來才能成功經營自己的公司。
有照職涯教練 國內不到100 人
陳曉華觀察,目前台灣擁有證照的專業職涯教練不超過100 人,且大多是年屆50 或已經退休的資深專業經理人,「將自己的專長和累積的經驗回饋社會,是他們投入的主要動機,收入反而不是他們最關心的;有時遇到失業者,職涯教練甚至願意提供免費服務。」
年輕的專業工作者,能不能成為職涯教練?陳曉華認為,經過專業訓練,再加上證照加持,並無不可,「不過要了解台灣市場的特性,『年輕』可能是客戶產生信任感的障礙。」市場剛起步,職涯教練的收入也各不相同。一般而言,一小時面談基本收費為1 千至3 千元。少數具有口碑、信譽的職涯教練,由企業客戶聘請,為離職高階員工提供一對一轉職的長期輔導,一個個案單月收費近十萬元的案例也有。
「職涯教練是一個強調個人品牌的行業,只能做精、無法做大。」楊士漢說,「職涯和生涯發展的問題何其複雜,一對一的服務,要獲得客戶信賴,一次面談絕對不夠,沒有服務精神、只想要賺錢的人,絕對無法經營出口碑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