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人愛說「第一桶金」問題是桶子到底有多大?

30雜誌
user

30雜誌

2016-01-01

瀏覽數 13,300+

台灣人愛說「第一桶金」問題是桶子到底有多大?
 

阿瑟學長說他其實大學政治系念到一半時,都還不知道自己未來要幹麼,只確知自己絕對不是從政的料,所以決定研究所念不同領域,便於在就業市場找到一席之地,當時比較有可能的選項是出國念法學博士(J.D.)或是企管碩(MBA)。

這時,阿瑟學長找了幾本華爾街大亨的傳記來看,結果一看就為他們的人生著迷不已,發現華爾街的聰明人原來可以靠著研究經濟及產業趨勢,操作金融商品或擔任資本市場的籌資及購併顧問賺到很多錢,而且變得有影響力。於是當下決定往財務專業發展,確定華爾街就是他未來的戰場。

雖然以當時自己的收入跟父母的財力來說,要念美國MBA商學院的成本很高,但是阿瑟學長相信這個投資是值得的。既然要背水一戰,就要念排名前五名的一流商學院,為了要達到這個標準,阿瑟學長花了四年的時間讓自己的履歷表符合名校的需要。並且說服相對保守、擔任教職的父母,這就是他們的兒子未來要走的方向,同意部分資助兒子完成學業所需要的費用,同時把這些頂尖商學院畢業生的平均薪資,作為輔佐資料,告訴父母說這筆他們借給兒子的錢,相信畢業不久就可以還清。

按照計畫,MBA畢業以後,阿瑟學長如願在華爾街找到了一個起步的工作:分析師。這個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頂尖的投資銀行,分析師並不是一個有保障的工作,卻給了他一個跟世界頂尖投資高手硬碰硬,在激烈競爭中考驗真功夫的機會。幸運的是那段時間的投資景氣相當好,所以實力加上時機,他大膽押注科技股的決定得到豐碩的回報,很快地在同事、上司之間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但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生命最重要的三個人面前—父親、母親,還有自己—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這個階段的阿瑟學長,坦言他將自己的價值建立在工作上必須扮演的「功能」,為公司操作股票的績效,還有每個月的薪水單上,直白地說,就是一台賺錢機器。

「我在那個階段,一心只想著要怎麼樣幫公司還有幫自己賺更多的錢,說來可悲,但這就是事實。」阿瑟學長回顧說。

賺錢,似乎在這個階段成了阿瑟學長唯一在乎的事,因為一心想要趕快還清跟父母借來念書的學費,然後存自己買房的第一桶金,甚至除了幫公司賺錢之外,還要累積自己投資的資本,所以急著要達到心目中的「財務自由」,於是沒日沒夜,不要命地工作。

我最感興趣的,不是他賺了多少錢,而是什麼時候,一個人才知道「夠了」?

台灣人總愛說「第一桶金」,問題是那個桶子到底有多大?

阿瑟學長估計,那些誤打誤撞致富的,包括中樂透頭獎的,絕對是有錢人中的極少數,頂多只占千分之五,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九點五的有錢人,都是靠著聰明和努力致富的。

「只要選對行,而且做到這行業金字塔頂端做得最好的那百分之五,在十年內會達到財務自由應該就沒問題, 之後你就可以自己決定何時可以停下來了。」 阿瑟學長一派輕鬆地說。 「這樣說太籠統了!」我忍不住抗議,「台灣人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知道何時該停。不只是有錢人,就連去澳洲打工度假過的年輕人很多都有這樣的經驗。澳洲當地人四點準時下班就鳥獸散,趁天還亮的時候去享受生活,做自己喜歡的事,無論多少錢也不願意加班。但是台灣來的年輕人,就會捨不得放棄加倍的加班費,留下來工作到天黑、筋疲力盡。」

「這確實是個問題。」阿瑟學長點頭同意,「我確實也看過,就算已經在安寧病房等死的有錢人,還在滿腦子想著要怎麼賺更多錢。有些華爾街的頂尖同業,銀行存款超過十億美金,住在中央公園附近的高級豪宅,出入有私人噴射機代步,我曾經非常羨慕這樣的人。但是我近身接觸後又發現,金錢帶給他們的快樂,在某個水準以上就出現邊際效用遞減了(也就是快樂並無法照著財富增加的比例而增長),而追逐績效排名與收入,有時反而造成這些富豪們的不快樂。於是我捫心自問, 我如此辛苦工作, 為的到底是什麼? 答案很快就浮現了:我自己從十五歲離家求學到三十一歲第一次置產為止,都是當租屋的無殼蝸牛,常常搬家,所以心中最憧憬的就是能夠擁有一間自己喜歡的房子,住得舒舒服服,能夠照顧家人的需求,對我來說這就夠了。」 「開什麼玩笑!學長!你這間覺得『舒服的房子』,根本就是台北市比帝寶還貴的豪宅啊!所以跟台灣人說什麼財務自由、基本需要、衣食無缺,這些都是廢話吧?大多數人都會自動無限上綱,明明一開始說有足夠的存款讓孩子念完大學就夠了,等這個目標達到,卻變成要賺夠三代吃喝不盡。」

「這樣說吧!」阿瑟學長想了一會兒說,「我認為透過合理的財務規畫,平均說來,資產每年應該至少要有百分之五的投資報酬率。所以你可以計算一下你每年的支出,再除以百分之五,也就是乘以二十倍,應該就是那個『夠了』的數字。」 「意思就是說,如果每一年開銷一百萬元的家庭,資產到達兩千萬元,為錢工作的階段,就可以停止了?」

「正是這個意思。」阿瑟學長說。

我想到前幾年日本有名的稅務顧問龜田潤一郎出了一本《為什麼有錢人都用長皮夾?》的暢銷書,裡面說你用的皮夾價格乘以兩百倍就是你的年薪。好像做財務、整天跟錢為伍的人,很容易動不動都會舉出百分之五或是百分之○‧五這種數字啊! 「還有一點,那就是要有退路,即使景氣不好,也儘量不要吃到自己的老本。比如說:我從學生時代就拚命念好英文,我知道萬一什麼都沒了,我還可以到補習班教英文,絕對餓不死。」

「就是一個汽車『備胎』的概念。」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沒錯。」

無論我同不同意,但是有錢人很具體地告訴我,有了相當年支出二十倍的資產,還有一個可以隨時當作「備胎」的副業,這個第一桶金就算滿了。

不得不承認這是個滿具體的標準。

 

(資料來源)

書名:《1份工作11種視野:改變你未來命運的絕對工作術》

作者:褚士瑩

出版社:大田出版

台灣人愛說「第一桶金」問題是桶子到底有多大?_img_1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