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著清裝的店小二穿梭在茶館,忙著為客人泡茶;景是清朝的,收費可是只收港幣,這裡是香港海洋公園。一進門就可看到幾家古時背景的店面,像是紙店裡有人現場表現簡單車製紙法。
活的博物館大大盛行。在韓國、在日本、在美國、在英國,它們已成為一個文化工業的觀光符碼。
走走逛逛,可吃可買,同時也多少了解當地居民一些歷史,一舉數得,這叫全方位觀光(one-stop shoping)。就像去海底城的購物中心一樣,到一個地方就可看到所有世界級品牌,一個下午即可買好一季要穿的衣服,有效率極了。
在這種活的博物館走上半小時就可走過好幾個朝代,歷史像橘子汁般濃縮在罐頭裡。逛的時候,觀光客沒有負擔,不必像去故宮時總懷著敬畏的心去看五千年文化的精華,不必因為看不懂毛公鼎而氣餒;也不必懷著朝聖的心走進羅浮宮,看到聖母哀子像時,不知它為何如此有名而罵自己太遜。
在精緻與通俗間平衡
去故宮要找理由:有友人從外地來,帶著去見識一下大中華的文化精深,好似自己有個好家世而與有榮焉;去羅浮宮,是因為人人都說「去巴黎不去羅浮宮等於沒去」;去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是因為怕別人萬一問起裡面蘇州園林如何時,不知如何做答。
每回去這些世界級博物館,好像有人在監督,看到每一件作品的說明都要用力讀完才敢走向下一件古物;看的時候不敢走太快,怕別人說怎麼看人類偉大的文化遺產和吃速食一樣。
聰明的商人像小天使一樣知道了這個秘密,並且貼心地,偷偷地找到解決之道。他們輕輕唱道「親愛的,我把博物館變簡單了」。幾千年的歷史在一條街道上重現,走進茶館或是中世紀的食堂,不但可看到千年前的生活背景,而且也可填飽今生正餓著的肚子。精神和物質糧食都有了,多好!
走進活的博物館,心情十分輕鬆。不需齋戒沐浴才敢靠近,不必如履薄冰地一件件作品細細流覽,不必先讀完藝術史才敢正視安格爾的「泉」,看到雷諾瓦的「吧女」時不必去想為何他是印象派大師。可以邊走邊吃冰淇淋,不可說話和不准拍照的禁忌都沒有了,只要喜歡,還可和古人對話一番:問店小二洗手間在哪,重要的是,可別忘了要人今生境隨現代俗給小費喲!
第一次看到這種活的博物棺是去泰國曼谷的玫瑰園,那裡有沒有玫瑰已不復記得,但是清楚記得,用完一頓泰國餐後,再輕鬆走訪早年泰人生活情景,是一個滿愉快的感覺。
後來陸續去過幾個世界級的博物館,發現羅浮宮確實太重,而這種活的博物館確有輕薄可愛之處,但是也擔心文化是否可以如此簡單化,歷史是否可以如此輕便化?如何在精緻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間找到一個平衡,尚無定論。
文化是否要繼續高高在上,讓人生畏膜拜,還是從高階上走向人們,特別是這種活的博物館,是一種友善觀光客(tourist-friendly)的作法,看中觀光客是來找輕鬆和歡樂的,何不讓他們不必費力費神地文化美容,在購物、看風景之餘,也讓他們覺得了解一些旅遊地的文化,如此,他們可覺得自已仍是有水準的。讓消費者覺得舒服,覺得自己有品味是很重要的銷售策略,而今地球村時代的來臨,觀光業也早已成為重要的外銷業,既是販賣,當然也要經過消費者心理分析。
了解觀光工業後面的運作,才不致做個「小紅帽」的遊客,輕易被文化工業運作的「大野狼」給吞噬了!
(本文作者為資深旅遊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