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膠唱片與《本草綱目》——膠蟲樹
膠蟲樹
「啥咪!只溶你口不溶你手的巧克力是葷的,為什麼?」
大家都知道巧克力是植物做的,是素食。但是恐怕很多人都不曉得,只溶你口不溶你手的「膠」是「蟲膠」,一種動物的遺骸,嚴格來說不算是素食。
蟲膠可說是天然的塑膠,又稱紫膠、洋干膠。無毒、無味,不溶於水,使用非常廣泛。可以作為塗料、防潮劑、食品添加劑、染劑、黏著劑等,如添加在果汁中的色素、睫毛膏、黑膠唱片,過去製作小提琴所使用的酒精漆、芭蕾舞鞋的黏著劑等,主要成分都是蟲膠。
蟲膠跟天然橡膠一樣是高分子聚合物,但是它的歷史不像天然橡膠那麼清楚。人類大約三千年前開始使用蟲膠,最早紀錄出現在印度古代的史詩作品《摩訶婆羅多》,描述古代由蟲膠打造的宮殿。
大約在一五五○至一六五○年間,蟲膠才被廣泛介紹到歐洲。在此之前,中世紀的歐洲,從義大利威尼斯開始,木頭家具會使用一種特殊塗料。十三世紀有些裝嫁妝的彩繪木盒上也有這種特殊塗料。可是這些塗料製作一直沒有明確的紀錄,只知道似乎是來自一種樹脂。直到近代,美國使用紅外線光譜鑑定一批十六世紀的木材,才發現木材上的塗料就是蟲膠。
中國古代稱蟲膠為紫鉚、紫礦、紫臥、紫梗等,為製作紅色顏料及胭脂的材料,亦可入藥。唐朝張彥遠—被稱為國畫歷史家之祖,在其重要著作《歷代名畫記》中曾提到南海來的「紫鉚」可作紅色顏料(註一)。一六三七年,明朝科學家宋應星的著作《天工開物》,書中關於植物染的部分,有提到紫臥是做胭脂的上等材料(註二)。
一五七八年,明朝醫藥及博物學家李時珍大作《本草綱目》中,介紹胭脂的部分有提到古代以紫礦做胭脂。蟲類相關篇章更是大篇幅介紹紫鉚,包含它的樣態、製作方式、產地、膠蟲的描述、藥效等,有非常詳盡的描述(註三)。
隨著科技進步,十九世紀中期開始,蟲膠被廣泛應用。在人工合成塑膠發明前,所有塑膠製品幾乎都是蟲膠所製作—尤其是黑膠唱片用量最大。至一九五○年代,化學工業逐漸發達,蟲膠才慢慢被合成塑膠、樹脂所取代。不過蟲膠無毒,時至今日,一些食品添加劑或化妝品中仍舊可以見到蟲膠的使用。
蟲膠是一種被稱為「膠蟲」的介殼蟲雌蟲所分泌。膠蟲對植物而言是一種害蟲,又稱為塑膠蟲,就是台語常說的「龜神」,拉丁文學名是Kerria lacca 。牠寄生在樹木的枝條上,吸食樹木的汁液維生,分泌出「蟲膠」包覆住全身,以保護自己。
樹枝上的紫膠蟲
蟲膠十分堅硬,採集蟲膠時會連樹枝一起採下,搗碎後用溶劑溶解,去除樹枝及膠蟲外殼等雜質。膠蟲所分泌的蟲膠中大約有65%~80%是樹脂,5%~6%是蠟,0.6%~3%是色素,該色素就是優良的天然紅色染料。由於應用廣泛,膠蟲曾與蜜蜂、蠶並列世界三大養殖昆蟲。
膠蟲於一九一二年首次引進台灣,但引進後受到颱風侵襲,遂告失敗。後來又數度引進結果也不理想,直到一九四○年才成功。不過,一九四○年日本控制了蟲膠重要產地泰國,加上合成塑膠聚氯乙烯(註四)開始大量生產,蟲膠需求日漸減少。台灣並沒有因為引進膠蟲生產蟲膠而獲利,反倒使龍眼、荔枝、釋迦等果樹飽受膠蟲危害。
再說回蟲膠,雖然蟲膠是膠蟲所分泌,但是寄生樹種會大大影響蟲膠的品質。要生產好的蟲膠,膠蟲與優良的寄主樹缺一不可。雖然膠蟲對寄主沒有專一性,但是仍有所偏好,特別喜歡生活在豆科、無患子科植物的樹枝上。
印度,蟲膠應用的起源。時至今日仍是蟲膠的生產大國。印度將膠蟲飼養在膠蟲樹及爪哇耀木樹上。
國內介紹蟲膠歷史的文獻都會提到膠蟲,但是卻較少介紹膠蟲樹或是其他膠蟲的寄主植物。反倒是中國的古書有描述。
根據《本草綱目》記載,中國古代稱膠蟲的寄主樹為紫樹。再仔細看書中抄錄諸多對紫樹的描述,不難發現紫樹不是指特定一種植物。其中晉朝《廣州記》:「紫色赤而黑,其葉大如盤」,我相信正是在描述膠蟲樹,因為很少植物具有如膠蟲樹般那麼巨大的葉子。這可能是膠蟲樹在中國古書中的第一筆描述。
膠蟲樹於一九三○年代引進,最初栽培於台北植物園。不過現在台北植物園已見不到膠蟲樹,僅中南部有零星栽培。彰化和美鎮應該是栽培最多膠蟲樹的地方,當初為何而種已不可考。
膠蟲樹生長緩慢,目前全台各地栽培的膠蟲樹老樹,應該都有數十年的歷史。從引進時間、膠蟲樹的主要用途來看,都與膠蟲的飼養密不可分。
近年來,本土樹種逐漸受到重視,加上一些外來的熱帶植物又具入侵性,許多富含歷史意義,但是無法自行繁衍的熱帶植物卻也飽受無妄之災。彰化和美鎮的膠蟲樹,二○一二年後有不少被整棵伐除。令人十分痛心。
膠蟲樹的葉子如盤子一樣巨大
膠蟲樹
學名:Butea monosperma (Lam.) Taub.
科名:豆科(Leguminosae)
原產地: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尼泊爾、中國雲南、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馬來西亞、爪哇
生育地:森林、草地或荒地
海拔高:1500m 以下
膠蟲樹是豆科喬木,高可達20 公尺。三出複葉、互生,小葉全緣,葉基膨大。花橘紅色,聚繖花序,頂生或腋生。莢果褐色,刀形,下緣波浪狀。內含種子一枚。小枝、花軸、花萼、花瓣上都密被毛。它是膠蟲的重要寄主,故稱膠蟲樹。除了栽培供膠蟲寄生,膠蟲樹的花可作為天然的染料,樹汁可供藥用。花盛開時相當壯觀,英文稱為森林火燄(Flame of the forest)。台灣中南部校園及公園偶見栽植,中興大學森林系館東側便可見到。
膠蟲樹花盛開時相當壯觀,英文稱為森林火燄(Flame of the forest)
膠蟲樹像翅膀一樣的豆莢與種子
膠蟲樹的落花
膠蟲樹剛發芽的小苗
註一: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第二卷‧ 論畫體工用拓寫,當中關於蟲膠相關記載全文:「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齊紈吳練,冰素霧綃,精潤密致,機杼之妙也;武陵水井之丹,磨嵯之沙,越嶲之空青,蔚之曾青,武昌之扁青,上品石綠。蜀郡之鉛華,黃丹也,出本草。始興之解錫,胡粉。研煉、澄汰、深淺、輕重、精粗;林邑昆倉之黃,雌黃也,忌胡粉同用。南海之蟻礦,紫礦也。造粉、燕脂、吳綠,謂之赤膠也。」
註二:宋應星《天工開物》彰施‧ 第一卷原文:「燕脂古造法以紫礦染綿者為上,紅花汁及山榴花汁者次之。近濟寧路但取染殘紅花滓為之,值甚賤。其滓乾者名曰紫粉,丹青家或收用,染家則糟粕棄也。」
註三: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之四‧ 隰草類上五十三種‧ 燕脂原文:「一種以紫礦染綿而成者,謂之胡燕脂,李:南海藥紫梗是也。大抵皆可入血病藥用。又落葵子亦可取汁和粉飾面,亦謂之胡燕脂,見菜部。」
李時珍《本草綱目》蟲之一‧ 卵生類上二十三種‧ 紫鉚原文:
「【釋名】,赤膠(蘇恭)、紫梗。時珍曰︰梗是矣
【集解】恭曰︰紫,紫色如膠。作赤皮及寶鈿,用為假色,亦以膠寶物。云蟻於海畔樹藤皮中為之。紫樹名渴廩,騏竭樹名渴留,正如蜂造蜜也。研取用之。《吳錄》所謂赤曰︰《廣州記》云︰紫生南海山谷。
其樹紫赤色,是木中津液結成,可作胡胭脂,余滓志曰︰按別本注言︰紫、騏竭二物同條,功效全別。紫色赤而黑,其葉大如盤,從葉上出。騏竭色黃而赤,從木中出,如松脂也。」
註四:英文為PolyVinyl Chloride,縮寫是PVC
本文節錄自:《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漂洋來台的雨林植物,如何扎根台灣,建構你我的歷史文明、生活日常》一書,胖胖樹 王瑞閔著,麥浩斯出版。